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新生兒也向往“自由”

新生命的神秘本能

當德國胚胎學家沃爾夫發表有關發現生殖細胞分裂的報告時,他向人們展示了生命體是如何發展和成長的,同時也給世人提供了一個關于精神內在力量如何趨向一個既定目標的驚人例子。經過實驗,他徹底推翻了萊布尼茲與斯帕蘭札尼等人的生理學觀點:一個受精卵就是一個成年人的雛形。

那個時期的哲學家認為,受精卵里含有一個成比例縮小的人。雖然它并不完美,但是當把它置于一個適宜的環境中時,這個人就會最終從中發育成長起來。他們是通過對植物種子的研究而得出這一結論的,因為在植物種子的兩片子葉間,藏有一株根、莖、葉俱全的幼小植株,如果把種子埋在土里,它將會生長并成熟。他們把這種看法機械地套用在了動物和人身上。

后來由于顯微鏡的發明,使沃爾夫能夠觀察到生命究竟是怎樣發展而來的。他首先從對鳥的胚胎的觀察開始,發現它們起源于單個受精卵細胞。顯微鏡的觀察結果表明,這個受精卵并不像人們從前所想象的那樣,含有成鳥的形狀,而是與任何其他的細胞一樣,有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并且,所有生物,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最終都從這個最簡單的、沒有多大差別的細胞中產生出來。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從種子中觀察到的幼小植物實際上是一個胚胎,它是從果實中原始的生殖細胞中發育而來的,一旦把它埋到土里,就會繼續生長。

雖然這個生殖細胞與其他細胞不同,它會按照一個預定的生長模式,經歷一個迅速的分裂過程,但是這個原始細胞內并沒有跡象表明它將如何分裂,盡管在這個細胞里含有極小的東西,即決定它遺傳特征的染色體。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動物胚胎的早期發展,就可以看到,這個原始的細胞先是分裂成2個,然后這2個細胞再接著分裂成4個……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它們形成了一個中空的球體,生物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桑葚期”。這個球體會繼續向內折疊發展,于是形成另一個有著雙層細胞壁、口朝外的球體,稱為原腸胚。這個細胞經過一系列的分裂和復雜變化,就擁有了結構復雜的器官和肌肉。

事實上,這一過程并沒有任何可看得見的設計方案。這個生殖細胞服從的只是它自身所帶有的內在的指令,就像一個忠實的仆人,他心里完全清楚主人交給他的任務,不需要任何書面指示就去貫徹執行了,因為書面指示也可能背離主人的秘密指令。我們只能從這些不知疲倦的細胞所完成的工作中才能看到這個內在的進程。

所有哺乳類動物的胚胎,當然,人的胚胎也是這樣,最早生出的器官是一個小囊,后來它發展成了心臟。這個心臟會以固定的節律搏動,其心搏速率是其母親的2倍。它為正在形成中的組織器官提供必需的養分,并將繼續不斷地一直搏動下去。

胚胎的發育實在是造物的一個奇跡,它是如此不可思議,因為它可以獨立地秘密完成所有使命。這些細胞在多種轉化中能夠做到準確無誤。它們有的變成軟骨,有的變成神經,有的變成皮膚,而且這些器官也會各自發揮其獨立的功能。然而,這一造物的奇跡卻一直被小心地隱藏著,自然之神用了一種神秘的東西把生長中的胚胎包裹起來,只有她自己才能在適當的時候將它們打開,最后把一個新的生命帶到世界上。

但是,這個誕生的小生命并不僅僅是一個物質機體。它就像生殖細胞一樣,自身也有預定的心理功能。這個新的機體將不僅僅通過各種器官發揮功能,它還具有一種本能,但這不能在單個細胞中,而只能在有生命的機體中才能找到。正如每個受精卵細胞本身包含了整個有機體的進程一樣,這個新誕生的機體,不管它屬于什么物種,自身都有一種心理本能,使它能適應環境。每一種生物,即使是最低等的昆蟲也都是如此。蜜蜂驚人的本能使它們能在復雜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但這種本能不能在卵或幼蟲中發現,只有成熟的蜜蜂才具有。同樣,一只鳥只有在孵化出來之后才會有飛的本能。

實際上,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了一種神秘的本能,這種本能將指導它如何活動,形成什么樣的特性以及怎樣去適應環境。一種動物所置身的外界環境并不僅僅給它本身提供生存的手段,它還為每一種動物所形成的特性提供刺激。外界環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協調發展與生生不息做出了貢獻。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它生長的外界環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這使它能對自然界的完善做出貢獻。一個動物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從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確認,比如,羊羔很安靜,獅崽很暴烈,螞蟻總是不停地工作,而蟬只能孤獨地吟唱。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物種所特有的心理潛能。如果認為人類豐富的心理生活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就斷定人類沒有心理發展的進程,這種觀點是很荒謬的。與兇殘的動物的本能不同,兒童的心靈是深藏不露的,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因為兒童并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先天本能的支配,所以他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每個兒童將有不同的發展,因此,應該為他們精心量身定做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它會逐漸顯現出來,就如同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所以我們認為,只有兒童才能揭開人類發展之秘。這一發展看上去是自發的,但實際上它是按著一種既定的規律發展著的。由于兒童比較嬌嫩,就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樣,他們的心靈需要得到保護,需要讓他們置身于一種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中,這就如同大自然用膜包裹胚胎進行保護一樣。

新生兒的降生

新生兒出生時就面對著一個非自然的環境,這個環境已經徹頭徹尾地受到成人的影響和改造,他們把一個純自然的環境改造成適合成人方便索取及貪圖安逸享樂的世界。

每一個新生兒降臨這個世界,都會面臨一次痛苦的掙扎,因為當他從一種生存方式進入另一種生存方式時,他必須做出最大的努力去適應。可是,成人又采用什么樣的照管方式來幫助他們呢?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哪一次痛苦和心理的沖突像嬰兒出生時那樣劇烈。可以說,我們應該科學地對待、研究新生兒,可是至今為止仍然沒有人這樣做過。

很多人認為,新生兒在如今的社會里,已經受到很大程度的關注和關愛了。可是我們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

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母親身上。畢竟,在這個過程中,母親確實受了太多苦,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只關心母親是否受到了強光的刺激和噪聲的干擾,卻對一個從沒有光亮和聲音的世界里走出來的嬰兒缺少必要的保護。要知道,新生兒同樣需要靜謐和幽暗的環境。因為他原本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間,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他嬌嫩的身體開始接觸到粗糙而堅硬的物體,并且還可能會受到一些毛手毛腳成年人的強硬對待。

慶幸的是,因為新生兒過于嬌嫩,人們生怕某種舉動弄壞了他,就盡量避開,不過多接觸他,而是把他托付給有經驗的人照看。可是這個舉動也并不完全正確,因為有經驗的人只靠自己已有的陳舊經驗是不足以照顧好嬰兒的。因為只用一雙大手去牢牢抱住嬰兒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掌握正確的摟抱方法,這就如同一個護士在受托付照料病人之前,必須學會正確移動病人的方法以及學會如何扎繃帶或敷藥,才不會引起病人或傷者感到過度疼痛一樣。

對新生兒,人們做得顯然不夠,包括醫生在內。他們并沒有為新生兒做太多特殊的考慮。醫生粗暴地拎起新生兒,當他絕望地大哭起來時,也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人們卻都滿意地笑著說:“那是他的聲音。”并認為,對新生兒來說,哭泣是十分正常和有益的事情,眼淚能清洗孩子的眼睛,而抽泣則有助于孩子肺活量的增加。

當嬰兒一出生,他的全身就被包裹起來,從前在母親身體里蜷縮著的身體突然間被拉直了,被包裹起來的孩子好像上了石膏似的難以動彈。其實,對一個新生兒來說,衣服并不是必需之物,即使在他的最初一個月里也是如此。在這方面,人們的認識已經有所提高,厚重的襁褓越來越不被人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輕薄柔軟的套衣。這才是正確的做法,不過還是讓嬰兒徹底不穿衣服最好。

確實,新生兒應該像繪畫中常見的那樣裸露著身體。同時,由于新生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內,生活在溫暖的空間里,出生后就顯然需要一定的保暖措施,但這種保暖措施應該來自外界的環境而不是他身上厚重的衣服。況且實際上這些衣服并不能為他提供足夠的熱量,只是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了他體內原有的溫度而已。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在動物身上發現類似的例子,即使很多幼崽身上已經長出了絨毛,但它們仍然依偎在母親身邊取暖。

回過頭來想一想,我也沒有必要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成人對嬰兒的照顧缺少熱情與疼愛。我想,如果美國的父母有機會跟我交談,他們也一定會告訴我他們為嬰兒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很多,同樣,德國和英國的父母也都會說類似的話。聽完他們的話后,我一定會為自己對他們的不了解和主觀臆斷感到羞愧和驚訝,因為我也知道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就。可是我還是要固執己見地說,至少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對新生兒的需要給予充分重視。

說到進步這個概念,我想它集中表現為人們發現了從前沒有被發現的東西,完成了從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們必須承認,盡管我們認為已經為兒童做了不少的事情,這是一種進步,但還有更多的事要繼續堅持去做。在這里我還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我們多么疼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剛一出生的那天起,我們不應該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不惜一切地去牢牢守住。同時,我們也不要受這樣一種思想支配,那就是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管住這個孩子,不讓他弄壞任何一樣東西,給自己惹任何麻煩。

我相信,當人們更好更深層次地了解兒童之后,他們就會運用更好的方法來照料兒童。在奧地利維也納,也只是最近才開始討論使新生兒減少傷害的方法。在新生兒出生時,他的小床墊必須是溫暖的,而且床墊是用能防水的材料制成的,能盡快地把臟東西去除掉。這種跡象就是一個重要的預兆,表明成人的意識已經注意到新生兒了。

但是,對新生兒的照管,不應僅僅是限于避免他死亡或者不讓他患上傳染病。正如當今不少現代醫療診所里對病人所做的一樣,為了不讓傷口接觸空氣中的細菌。護士用繃帶把他們的傷口扎起來。實際上,從新生兒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我們也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他們的心理能夠適應周圍的世界。實驗證明,這樣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每一位父母都應當在這方面接受指導和培訓。

那些家境富裕的父母,為孩子準備了華麗的搖籃和繡著花邊的小衣服。按照這種對孩子的裝束標準,假若現在依然流行鞭子的話,他們絕對愿意把鞭子的把手鍍上金子。可是這種奢侈的做法并沒有太多地考慮到兒童的心理需要。家境富裕給孩子帶來的應該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應是奢侈的環境。對于嬰兒來說,他真正需要的是一個不受街上嘈雜聲音干擾的、靜謐的、光線和熱度可以控制和調節的房間。

另外,我們還需注意關于移動、抱舉新生兒的方法問題。這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以掌握適當的技巧。在用手接觸他時應該盡可能地輕一點,應采用一種輕便的和柔順的支撐物的方法來托起這個嬰兒,例如一個用柔軟的材料做成的吊床能承受住他那整個曲在一起的身體。這時的情景就像在胎兒期一樣。而把新生兒從垂直改變到水平的位置還需要專門的技能。

成人對兒童的照顧和看護應該對兒童能起到幫助作用,這不是隨便說說那么簡單的事,需要相當多的實踐和技能。新生兒跟他的母親一樣,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意味著脫離了死亡的危險,其他人也會無意識地產生欣喜和滿意。但其實這時候,他可能需要幫助,因為他有時可能會呼吸困難,因而我們必須為他提供足夠的氧氣,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把新生兒和普通的病人混為一談,畢竟新生兒的需要不是病人的需要,他只是迫切地需要一個能夠使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相適應的新環境。

我們對待新生兒的態度應該像對待神奇的造物主的崇敬,而不應是一種憐憫,也就是不應該讓一個精神活動非常豐富的人一直被限制在我們的感知范圍之內。

我曾經看到一個新生兒被放進一桶水中,差一點被淹死。當他下沉時,這個新生兒突然睜大了眼睛,并伸出幼小的四肢,似乎這種遭遇讓他大吃一驚。這是他第一次經歷恐懼。

當我們帶著某種微妙的感情觸摸和摟抱嬰兒時,不禁使我們聯想起牧師在祭臺前的一舉一動。他在寂靜和幽暗的環境中活動,只有一束柔和的光線透過染色的玻璃臺。他的手是純潔的,他的動作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帶有某種神圣意義的象征,這時整個場所就會洋溢著一種神秘而圣潔的氣氛,而新生兒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

如果我們把對嬰兒的照料與對其母親的照料進行比較,并想象一下照顧他們的方式有何不同,那我們就會發現實際做法的對與錯了。

我們為了讓母親擁有絕對的安靜,在不打擾她的前提下把她的孩子抱走,然后只在喂奶時才抱回來,而對嬰兒呢,我們給他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用美麗的花邊和絲帶把他打扮起來,這些都會使嬰兒感到心神不寧,這些行為就好像要求新生兒的母親在剛分娩之后就立刻起床去參加宴會一樣。

人們經常會把新生兒小心翼翼地從搖籃里抱到肩上,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回到母親的身邊。對于這個過程也許有人會宣稱:兒童根本沒有真正的苦樂意識和感覺,對新生兒這么過分的小心謹慎是很愚蠢的做法。

可是如果我們照料過那些不省人事或危在旦夕的人,我們就會覺得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并且充分意識到他們的思想感情與心理活動也需要我們關注。由此可見,我們對待新生兒的方法簡直是不科學的。

我們不僅對人生命的第一個階段尚未充分地進行探究,而且還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看來我們實在是太不關心正處于人的一生中最艱難階段的新生兒了。盡管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時,其自身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能創造出一個比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完美的世界,但當他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分子時,我們好像不知如何接納他。

《約翰福音》的序言中有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看,應該比較適用于新生兒的狀況:“他存在于這個世界中,可這個世界卻沒人了解他。”

母性的天賦本能

在辛苦的哺乳期,哺乳動物憑著本能,精心地照顧它們的后代。以一只普通的家貓為例,它把剛生出來的小貓“藏”到黑暗的地方,在照顧幼崽時非常警覺,甚至不讓那些小家伙被人看到。只有在隔了一段時間之后,當它們變成美麗且有活力的小貓時,它才讓它們出來活動。

生活在野生環境中的動物對它們的后代照料得更加無微不至。雖然它們絕大多數是群居生活,但是當一個母親即將臨產時,它就會離開它的伙伴,獨自去尋找一個隱蔽的場所生下幼崽。當幼崽生下來后,它還會讓它們與群體隔離兩三個星期,或者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段隔離時間的長短根據物種的不同而異。在這段時間里,母親是它兒女的奶媽和幫手,把它們藏在一個既安靜又安全的地方,使它們免受強光和野獸的干擾。盡管這些幼崽通常天生就有發展得很充分的各種特有的能力,很快就能夠站立和行走,但它們的母親仍精心照管它們,把它們與群體分開,直到他們變得更加強壯并能夠適應新的環境為止。只有到那時,它才會將它們帶回到群體中去,讓它們生活在家族中。

不管是馬、野牛、野豬,還是狼、老虎,這些高等動物的母性本能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它們表現出來的照料后代的方式的確令人感動。

一頭野牛在它的小牛犢出生之后,就讓它遠離群體好幾周,在此期間,它會細致入微地照顧它的幼崽。小野牛冷了,它就用前腿擁著它;小野牛臟了,它耐心地把它舔干凈;小野牛餓了,它用三條腿而不是四條腿站著,以便給它喂奶。當它把小野牛帶回群體中之后,它也仍然會不厭其煩地照料它。我們發現,這在所有雌性的四足哺乳類動物中都是相同的。

有些動物并不滿足于尋找一個單獨的地方生下它們的后代,它們會千辛萬苦地為后代準備一個安樂窩。例如,雌狼會在樹林偏僻隱蔽的角落里尋找一個山洞。如果找不到這樣的棲身之處,它就會在地上掏出一個洞或者在半截的樹干里筑一個洞穴,并且還會把自己胸脯的毛拔下來整齊地鋪在那里。這不僅給予了幼崽溫暖和保護,而且也能使它更方便地喂養幼崽。這些小家伙剛出生時,在一段時間里它們的眼睛仍緊閉著,耳朵也聽不見聲音。在此期間,所有的母狼都會把自己的幼崽藏起來,幾乎從不離開它們,并且都還會主動攻擊任何企圖靠近它們幼崽的動物。

但是,家畜的這些母性本能也時常會失去或遭到破壞。母豬甚至會吞吃掉自己剛剛生出的小豬,而野母豬恰恰是最溫柔、最富于愛心的母親之一。同樣,獅子如果被關在動物園的牢籠里,也會吃掉自己的幼崽。這更進一步表明,天賦的保護本能只有在不受到人為的束縛時才能正常發展。

哺乳動物的母性本能清楚地表明,當幼崽第一次接觸到外界環境時,它們需要特殊的幫助。當這些小家伙經歷了出生的考驗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能力的蘇醒后,還需要經過一個關鍵時期,此時幼崽需要與群體分離,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這個時期過去之后,它們仍需要幾個月的照管、喂食和保護。

一個做了母親的動物,在它的幼崽成長為同類中能夠獨立的成員期間,它不僅關心幼崽的身體需求,而且還關心其天賦本能的發展。而這些努力只有在安靜和光線暗淡的地方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在哺乳期,母親會把它弄干凈,并且慈愛地幫助和訓練它回到群體中去。

當一頭小馬駒的腿長得較有力時,它學會了識別和跟隨它的母親,其外形也更像一匹馬了,但母馬仍然不允許任何人接近它,直到它真正地變成一匹小馬。同樣地,母貓也不允許別人察看它的幼崽,除非在它們睜開了眼睛、開始行走、變成小貓之后才行。

大自然顯然特別關注動物的成長過程。當母親努力喚醒它后代的潛在本能時,它不僅僅只表現出關心它們的身體需要。因此也同樣可以說,除了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要給予精心照料之外,我們還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

嬰兒“實體化”

基督教最深奧的秘密之一就是實體化,“圣經化成肉體并留在我們中間”。在每一個嬰兒剛剛誕生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一種神秘的、伴隨著肉體的精神降臨于人世間。

而所謂的科學,并沒有考慮到嬰兒的“實體化”,它僅僅是簡單地把新生兒看作一個器官和組織的混合物,它們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但人們仍然十分驚奇,如此復雜的一個生物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對待新生兒時,成人應該考慮到他的“心理生活”。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這種心理生活,那當他長大以后這種心理生活將會發生巨大變化。如果我們把“教育”不僅僅理解為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而且還將它理解為促進他們心理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確信無疑地說,兒童的教育應該始于他們誕生之時。

現在,從嬰兒的意識活動和潛意識活動之間的區別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自從誕生那個時刻起就有一種真正的心理生活。即使我們只使用較為淺顯、基本的概念來解釋嬰兒的心理生活,我們也必須承認,嬰兒的本能,不僅對他身體的發展和滋養起作用,而且對各種心理功能的發揮也起作用。這種本能在動物身上表現為物種的特性。

促使兒童主動與外部世界聯系,從而去發展他的意識,這種主動關系對成人來說是印象深刻的。我們能夠看到,被關在黑暗處的一個心靈正在努力走向新生以及在一個環境中得到發展,它并不準備去爭取一個非常宏偉的結果。我們發現自己就在這樣一個承擔困難任務的心靈面前,但并不知道如何去幫助它,我們甚至可能在阻礙它。

就運動而言,嬰兒要比其他動物發展得慢。嬰兒誕生時,這種能力幾乎沒有發展,即使他已經能運用他的器官對光、對觸摸、對聲音等有所反應。看,新生兒那副惹人憐憫的樣子。他無法自助,并且這種狀態將會持續很長時間。他不能說話,不能站立,不斷地要人留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所能發出的唯一聲音就是哭喊,引得大人立刻跑過去幫助他。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數月、一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之后,他才能站立和行走,要能夠說話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對于兒童剛出生后的孤弱狀態,哲學家一直很感興趣,但教師和醫生直到現在始終都極少感興趣。

如果我們把“實體化”理解為一種神秘的力量,它能給新生兒弱小的身體帶來活力,促進他成長,教他說話,進而使他成熟完善,那么就可以把嬰兒的這種心理和生理發展說成是實體化。

嬰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于軟弱無力的狀態。而其他幼小的哺乳動物幾乎一出生或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站立、行走、尋找媽媽,并且學會同類的語言,盡管這種語言并不完美,也幾乎只能用來表達一種情感。例如,小貓已經能發出真正的貓叫聲、羊羔能發出膽怯的咩咩聲、小馬駒也能發出哀怨的嘶鳴聲,不過盡管它們能發出聲音,但它們更喜歡保持沉默。事實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因為幼崽的哭喊而變得嘈雜不堪。

這些幼崽的成長也毫不費力。它們的身體本身就擁有一種決定它們以后行為的本能。我們都知道幼虎是如何跳躍的,一只用四肢都還不能站穩的小山羊是怎樣蹦跳的。所有剛出生的生物都已經擁有了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將決定它生理器官的功能。并且這種本能將在活動中表現出來,它比生物自身的形體發展更穩定,更能體現出此生物的特性。

在動物中,所有比身體生長功能高級的特征都可以被認為是“心理特征”。既然這些特征在剛出生的動物身上可以找到,那為什么就不可以在嬰兒身上找到呢?

有一種理論把動物的本能解釋為,從古至今物種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這種本能是代代相傳的,那為什么只有人類在接受他們祖先的遺傳時如此緩慢呢?他們一直直立行走、說話,而且總是愿意為他們的后代做些事情。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在心理生活的豐富性上要比其他一切生物都高,人應該是唯一沒有心理發展模式的生物。但是堅持這種觀點是愚蠢的。

在這種明顯的矛盾背后肯定隱藏著一個真理,人類的心理能夠深深地隱藏而不會像動物的本能那樣表露無遺。嬰幼兒不受固定的和預定的本能束縛。這一事實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和更大的行動空間。對于這點,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人們生產自己使用的不同物品來加以說明。許多產品都是“成批生產”的,即它們由機器迅速生產出來,并且都非常相像。而另一些產品則是“手工制作”的,生產它們比較緩慢,而且它們個個都不一樣。每一件手工生產品的價值所在,就在于它上面留有生產者精心制作的印跡。比如,一件物品表現了刺繡工的技術,而另一件物品則體現了大藝術家的天才創作。

如果我們把這一比較擴展到生物范圍,也許可以下這樣的結論。人和動物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動物就像成批生產的物品,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它的物種所特有的特征。相反的,人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一個人都不相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創造性的精神,就像一件與眾不同的手工藝品。但是,在成品沒有公之于眾之前,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完成較獨特的工作才行。因此,那不是一件現成的和簡單的復制品,而是一種新型的和積極的創造物。當這個物品最終出現時,它會使人們感到十分驚嘆和不可思議。

人的個性形成是實體化的一項秘密工作,而兒童是一個謎。我們知道兒童擁有最豐富的潛力,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是他將會怎樣發展。他只有根據自己的意愿才能實體化。

人們通常所說的“肉體”是“由意志所控制的肌肉”的復合體。沒有這些和人類精神密切相關的肉體,人的意志也將無能為力。如果沒有運動的媒體——“肌肉”,那么任何生物,就算是最低等的昆蟲也無法運動。人類是最高級的生物,肌肉是那么的繁多復雜,以致解剖學家說:“一個學生要想初步認識所有肌肉,至少必須研究七遍才行。”這些各種類型的肌肉必須彼此配合,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有些肌肉是主動的,有些肌肉是被動的。有時它們會一起工作,有時它們也會相互對抗。一種抑制總是伴隨著一種驅動力,并對這種抑制進行糾正。許多肌肉一起協調工作,最終完成最復雜的動作。比如,雜技演員的動作,或能把最細微的動作傳遞到琴弦上的小提琴演奏家的動作就是如此。這些動作以及每一次動作的調整都要求無數的肌肉同時行動,就像一支肌肉大軍一樣,每一塊肌肉都發揮作用,從而使動作趨于完美。

但是,人們卻從不相信人類的本能。而能夠指引人類發展的,恰恰是隱藏于嬰兒身上的一種個人能量。嬰兒的精神生活是獨立于、優先于和能夠激發所有外部活動的。

僅僅因為嬰幼兒不能站立,或者不能自然地協調他的運動,就認為他的肌肉軟弱無力,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一個新生兒的肌肉力量無疑是通過其推拉的動作而得到證明的。吸吮和吞咽是復雜的活動,它包含了大量的肌肉協調動作,但初生的嬰兒也能像其他動物一樣完成這些動作,只是在其他的活動中,嬰兒不再受本能的束縛而已。不過就嬰兒來說,本能所支配的動作并不占主導地位。當他的肌肉在變得越來越有力的同時,也在等待著意志的支配和調遣。

嬰兒不僅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而且也作為一個人在發展。我們知道,他必然能夠說話和直立行走,但他也必將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當那些小動物還是幼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清楚它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如果是一頭幼鹿,它就能輕快而敏捷地行走;如果是一頭象,它就緩慢且笨重地行走;如果是一頭老虎,它就是兇猛的和有利齒的;如果是一只兔子,它就在嫩綠的田野上從容地覓食。這樣的特征是不會改變和混淆的。但是,不同的人長大后卻千差萬別。他們在嬰兒時期明顯的弱小狀態,實際上是孕育各種不同個性的溫床。他在幼兒時含糊的聲音終將會成為一種語言,盡管當時還不知是哪種語言。他將注意模仿他周圍人的聲音,學說他們的語言,起初是音節,然后是詞,并由此學會了說話。在與外界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他會積極調動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就是自己的創造者。

哲學家們對嬰兒出生后的這種孤弱狀態一直都很感興趣,但是我們的教師和醫生直到現在都對此漠不關心。就和許多其他隱藏在潛意識里的東西一樣,嬰兒的這種狀態也僅僅被他們認為是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一個事實而已。

可是這種態度會危害兒童的精神生活。它會讓人們誤認為不但嬰兒的肌肉不活躍,并且嬰兒本身也是軟弱遲鈍的,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然后成年人便自以為是地認為,是通過他們的照料和幫助,嬰兒才奇妙地成長起來。他們把這種幫助視為一種職責,并把自己想象成兒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他們設想通過對兒童的指導和建議增進其情感、智力和意志,但他們只是從外部完成了這項創造性的工作。

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盡管兒童在當時并沒有將之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兒童就像生活在凄苦地牢里的一個靈魂,他們希望見到光明,渴望在陽光下誕生,緩慢而又結實地茁壯成長。然而在現實中,卻始終有一個力大無比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著猛撲過去,把他們壓垮。

其實,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在于其自身。他有自己發展的方式和必須遵守的規律。在兒童體內必定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力量。可是成年人若不合時宜地干預就會阻礙這種力量的發揮。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干預這種自然規律,他們的行為阻礙了兒童天性的發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

當成年人這樣做的時候,他們還聲稱自己是兒童的守護神,并且是在按照《創世紀》里的話去行事:“我將按我的想象來創造人。”可見,驕傲真是人類最主要的罪惡,他們試圖去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導致子孫后代痛苦的原因。

在我看來,沒有一個人為嬰兒的“實體化”做好準備,甚至沒有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實體化”。與之相反,人們在實體化的過程中,遇到了重要障礙。成長中的嬰兒像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正如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并在其中發育一樣,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這種環境充滿著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營養,這個環境里的一切都樂于接納它,而不是傷害它。

當成人最終認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將會改變自己對嬰兒的態度。把嬰兒看作是一個正在實體化的精神生命,這不僅激勵著我們,而且還賦予我們新的責任。當我們看著嬰兒那像一個玩具卻富有魅力的小身軀,同時傾注著我們對他的巨大關愛時,我們才開始真正理解古羅馬詩人朱維諾爾所說的那句話:“應該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兒童。”

嬰兒實體化的過程是通過一種神秘的力量而努力實現的,這種創造性的成就應該被編撰成冊。而其他生物都沒有體驗到這一過程。這個敏感的不斷變化著的小生命在不停地嘗試著體驗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他通過感官去感受外部環境,并通過他的肌肉去接觸外界環境。

一個人的精神與他所處的外界環境存在著一種交流。正是外界環境塑造了一個人,并使其趨于完美。嬰兒也不得不向他周圍的環境妥協,由此使其個性與環境相融合。

通過心靈的指引,嬰兒漸漸長大,并且能夠從事復雜的活動。但是嬰兒心中也保持著一種警惕,以維護自己心靈的統治權,以免由于惰性而喪失活力。心靈還會不斷地下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本能的支配,并且不至于退化而陷入混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需要努力增強心靈的活力,為心靈的實體化這項無止境的工作做出貢獻。

所以,正如胚胎變成嬰兒,嬰兒變成成年人一樣,人的個性也是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

那么,父母能為他們的子女做些什么貢獻呢?父親提供了一個肉眼無法看見的細胞,母親則提供了另一個細胞,她還為受精卵提供了一個生活的環境,以便使它最終能成為一個小孩。如果說父母創造了他們的孩子,那是不對的。相反的,我們應該說:“嬰兒是成人之父。”

我們應該把嬰兒的這種神秘力量看作是某種神圣的東西。我們應該歡迎它表現出來,因為正是在這個創造性的時期,一個個未來的個性被確定了下來。這就是為什么必須科學地研究兒童的心理需要,以及為什么必須為這種需要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的原因。

我們現在正處于一門科學的初創時期,這門科學必然會取得長足進步。只要人們致力于這門科學,并且付出艱辛的努力,相信一定能認識人類發展的秘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佛坪县| 瑞昌市| 醴陵市| 通道| 彰武县| 巩义市| 弥勒县| 报价| 陈巴尔虎旗| 阜宁县| 灵璧县| 芦溪县| 诏安县| 化州市| 广汉市| 个旧市| 鲁甸县| 顺昌县| 金门县| 共和县| 东兰县| 尤溪县| 甘肃省| 贞丰县| 四川省| 陆良县| 仁化县| 伊金霍洛旗| 同江市| 海原县| 阳江市| 改则县| 山阳县| 新安县| 绥滨县| 新平| 广水市| 峨边| 长岛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