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 劉雪純
- 3041字
- 2020-08-21 16:14:03
了解是溝通的前提
父母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可是真的了解孩子嗎?父母知道孩子的腦袋里想的是什么嗎?
有時大人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可笑、無關緊要,只要聽話就行,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成年人愿意過不準發表意見、只能聽令于別人的生活嗎?
孩子正在成長,在他們的眼里,世界每一天都不一樣,今天可能是這樣的,明天可能是那樣的。隨著長大,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認知在不斷地變化。
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這對他們個人的能力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往小處說是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疑惑,往大處說是培養他們優良的性格。
你對你的孩子了解多少?
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對外界的反應方式各有不同,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認知型的孩子
認知型的孩子普遍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腦子里像有10萬個為什么。這樣的孩子非常善于思考,長大以后屬于思考型的人,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口才也不錯。認知型的孩子比較適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
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以理服人,這樣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不要讓孩子感覺你在以大欺小,父母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時,可以用征求的語氣說出來,比如“孩子,媽媽覺得這件事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或者“媽媽覺得這件衣服比較適合你,你覺得怎么樣?”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到了尊重,會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
認知型的孩子大多內省智能比較強,因此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可以先訴情,比如“你這樣做,媽媽很難過,很傷心。”之類的話。
看到父母不開心的樣子而且沒有責怪自己,孩子就會自我反省,犯錯后抗拒的心理情緒也會相應下降。接下來的說理自然會比較順利,孩子一般不會再設法狡辯,有效避免了親子之間發生沖突。
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不能說“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之類的話,常說一些“你這樣做,我會很傷心。”之類的話,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給予鼓勵,而不是嘲諷,比如“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千萬不能說“你怎么這么笨啊,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此類話語對孩子的心理打擊很大,容易造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2.模仿型的孩子
模仿型的孩子,模仿能力會很強,只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一律都會學過來。因此,要慎重選擇孩子的玩伴,及早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是該學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該學的。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表現,以免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平時要多鼓勵孩子,多夸獎孩子,令其對美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另外,還要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歷史典故以及寓言故事,樹立起好的榜樣,有意識地引導并規范行為。
3.逆思型的孩子
逆思型的孩子有一些行為與常人不同,卻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具有發明家的潛力。若能掌握孩子的特質,并用適當的方法去進行溝通和引導,以往那些令父母頭痛、“愛找麻煩”的孩子也會很容易地糾正方向,走向正軌。
這種類型的孩子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會從父母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讓父母、老師覺得很好笑。其實,這只是因為孩子與大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并不代表孩子的見解和行為有錯誤。作為父母,此時一定不要立即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導。
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強迫孩子順從大人的意思……建議可用激將法讓孩子向相反方向前往。比如,你不做這件事,不是因為你不想做,而是因為你根本做不到;或者可以用積分的方式給予獎勵,達成了給予獎勵或禮物,反之給予處罰,因為孩子都喜歡競爭與挑戰;還可以與孩子協商制定合理的管理獎勵辦法,借以激發孩子的動力。
4.開放型的孩子
開放型的孩子,擁有開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就像海綿吸水一般,可以大量吸收各類知識。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會感覺累,正常情況下,他們都會輕松地吸收并消化。
很多這種類型的孩子可以同時上好幾個課外班,而且學得不錯,也沒有感到吃力,因為他們從小對各類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很強。要知道,0-10歲是孩子最關鍵的基礎期,對孩子的培養意義特別重大。
這類孩子的缺點是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屬于被動學習型。如有父母陪同學習或是一對一輔導,效果會明顯提高。如果培養的力度和廣度不夠,孩子的潛力會被浪費,反之,孩子的智能和技能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了解孩子的幾種途徑
其實,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挑選最適合的方式。只要父母開動腦筋想一下,改變一下交流的方式,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1.書面交流: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
相對于面對面的口頭交流,書面交流方式具有獨特的優勢。于父母,可以盡量斟酌語句,努力讓自己的表達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可以在嗅著溫馨墨香、感受來自父母親筆關愛的同時,和父母進行心靈的對話。而且,書面交流還有利于反復閱讀,仔細揣摩。
家庭可以設一本談心本。在學校里,有經驗的班主任常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談心。在家庭教育中,這種方式簡單易行,只要準備一本本子,隨時和孩子寫寫自己心里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用它一起寫日記。
父母平時可以給孩子留言或寫信。有些口頭不好表達的東西,可以通過寫留言或書信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也可以準備一塊白板,隨時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孩子亦能通過它來向父母傳遞信息。
父母可以寫一張紙條直接給孩子,或者將寫好的紙條放在孩子的書包里,夾在他的書里等等。寫給孩子的書信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給,二是通過郵局寄出,這兩種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2.網絡交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和傳統的書面交流方式相比,網絡交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多媒化:可以使用文字表達,也可以用音樂、圖片、動畫等各種方式與父母交流。
(2)虛擬化:這是該方式最大的優點。在虛擬網絡中,父母可以以孩子同齡人的身份去和孩子溝通,也可以以長輩的身份對孩子進行教導。由于距離關系,孩子更容易聽取“第三者”的話語,讓交流變得更順暢。
(3)多角色:在虛擬網絡中,你可以不斷變換角色,不斷變換年齡、性別或身份等等。
運用網絡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具體途徑如下:
(1)社交軟件交流。如果孩子有玩社交軟件的習慣,父母可以到他常去的社交網站注冊一個用戶名,然后和他溝通。每天用一個虛擬用戶名和孩子交流看法,幾個月后即可證實,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2)發送電子郵件。和寫信相比,電子郵件具有更豐富、更生動的表現形式,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等都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可以以真實的身份出現,也可以以虛擬的身份出現。
(3)微信交流。如果孩子習慣和朋友以微信發送信息,建議用這種聊天軟件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喜歡用聊天軟件的孩子往往和別人直接交流的能力較弱,甚至不愿意和人直接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微信交流方式是最佳選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溝通起來會更容易,效果也會更好。
(4)電話交流。電話交流有面對面交流的優點,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面對面的尷尬。短信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發過去一條溫情的短信,他的內心就會灑滿陽光。和孩子交談遇挫的時候,一條短信也可能會打破言語的堅冰。
(5)委托他人:借助第三方力量
當父母在和孩子交談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別人(比如親戚、老師、同學等)和孩子交談,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做有時候會比父母直接說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