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亂中求序

在人格研究歷程的早期,顯而易見的是,就特質問題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只不過是一些原始素材。有關一個人的一系列雜亂特質分數,并不能合成關于他或她的人格的整體圖像,而且,從大量受試者樣本中得出的分數被編在一起,并不能解釋整體意義上的人格。

奧爾波特指出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很清楚,我們在人格和動機中所尋找的那些單位是相當復雜的結構,而不是分子式的。”然而,特質測量卻是分子式的,MMPI可產生26種特質的分數,如何在類似這樣的大量測量結果中發現結構,是很難說的,更別說要在從一連串不同測試中收集的數以百計的得分中做到這一點了。

一些心理學家提議,要做到亂中求序,辦法是把一些相關聯的特質合并成更大的趨向或綜合征,如“總體行為”“幸福感”及“情感穩定性”等,或使之變成心理動力學上的綜合征,如進攻性與口唇或肛門趨向。其他人建議把人格特質歸類為雙范疇或類型,比如,榮格將人群分成外向和內向兩大類。

但所有這些詞語都模棱兩可。研究者需要強有力的證據,以證明特質是以非常清晰、可辨識的形式串聯在一起的。收集這種證據的辦法的確存在。高爾頓早已發現相互關系分析法,即一種檢測互變量的統計法(測量一個變量——如特質——增加或減少時,另一個變量的增減程度)。接著,英國心理學家和統計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又設計出更復雜的方法,即因素分析法,可同時測量整個變量組中各個變量的相互關系——這正是弄懂特質數據所需要的。這個方法非常復雜,但其基本概念非常簡單。如果一組特質共同變化,即某一特質的高分或低分伴隨著另一特質的高分或低分,那就有理由假定,它們一定都受到某種潛在總體趨勢或因素的影響。

在20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漢斯·艾森克(1916—1997)的德裔英國心理學家將復雜的因素分析應用到人格分析中。漢斯雖然不是猶太人,但在德國淪于納粹統治后,他迅速離開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名英國公民。艾森克采納榮格的兩分法類型理論,他假定,若干特質,如死板和害羞,會在內向的人身上有強烈的相關性,而相反的特質,卻可能在外向的人身上有強烈的相關性。此外,他又增加了新的兩分法類型理論,即神經質的尺度,一個極端是高度穩定的人格,另一極端是高度不穩定的人格。在這里,他期望一些特質能夠彼此關聯。

利用MMPI和他自己設計的一套人格測試法所得出的特質數據,他將自己的假設應用到統計測試中,結果發現這些假設是正確的:在他認為在內向者和外向者身上應該成串出現的一些特質當中,的確存在關聯;而在他認為在神經質患者和心智正常的人身上應成串出現的一些特質中,也存在可比較的關聯。將這四種因素劃分出來時,他發現,它們與蓋倫古老的體液理論四質說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向喜歡唱反調的艾森克謹小慎微地看待這種巧合:

 

按自己的意愿曲解史籍非常容易,尤其是用現代內涵來解釋古代術語。然而,在早期思想家的理論與更現代的[由其他人和艾森克自己所做的]研究當中,似乎的確存在某種相似性。

 

警示之后,他畫出了如圖18所示的草圖:

圖18 艾森克四重人格表

盡管這種巧合令人激動,但大多數MMPI使用者發現艾森克四重類型理論太過籠統,并希望能從測試產生的眾多分數里歸納出更具體和詳細的診斷。英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利用因素分析法,終于使上述診斷成為可能。卡特爾比艾森克更小心謹慎,也更講究方法。他沒有像艾森克一樣始于某個假設的結論,而是用因素分析法主導研究方法。他在大量變量中計算相關性,將那些明顯有相關性的變量列出來,再給它們編上因素名稱。這是一項繁重的任務,即使在計算機幫助下亦不輕松。比如,要把一百種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計算出來,就得計算4950種關系。

卡特爾工作中的一個例子:在早期階段,他發現,強烈的承認一般錯誤的傾向與高度的同意傾向有點關系,這兩種傾向都與情緒化、易煩惱、高度嚴苛和其他一些特質相關,且與諸如心率較快之類的生理癥狀不無關系。對卡特爾來說,這些“表面特質”的相互關系網絡暗示其下還有一個“根源特質”,他把這一特質命名為“焦慮感”。

這一研究聽起來嚴謹,遠離現實生活。但就卡特爾而言,盡管他彬彬有禮,富有貴族氣質,卻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書呆子。他的父親是英國的工程師,他認為——也許是受父親職業的影響——自然科學才是他應該致力的領域,于是他在倫敦大學攻讀化學和物理。但他閱讀興趣廣泛,對當時(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知識界和政界的熱門活動極為關注。這些活動最終使他頓悟。

 

我開始覺得實驗室里的凳子過小,而世界廣大無邊。然而,像在車站里看著火車開走,并知道那些火車并不是自己要乘的車的人一樣,我放棄了政黨和某些宗教團體所提出的濟世大法,并開始認識到,若要超越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就得研究心理本身的運行機制……從這一刻起,也就是在我獲得理學學位的幾個月前,我猛然意識到,心理學是我終生的興趣所在。

 

卡特爾一頭扎入心理學的研究生學習中,拜在該大學的斯皮爾曼教授門下,專攻因素分析。不幸的是,在他拿到博士學位時,心理學在英國的高等學府僅有很小一塊立足之地。在此后的15年里,他不得不通過在中學當心理學教師和臨床醫生謀生。他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繁重的工作和緊巴巴的收入使他的第一次婚姻觸礁——但也收獲頗豐:這段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對人格復雜性和豐富性的理解。不過,他的真正目標是進行他所相信的那種因素分析研究:

 

在我看來非常明顯的是,正如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所言,結構和因果關系的唯一證據在于協變,而且,這種由斯皮爾曼創造的相互關系和因素分析的新工具,現在可以發揮長處,應用至廣泛的前沿——人格結構和尋找行為的動力之源這一難題。

 

卡特爾于1937年來到美國,在幾所知名的大學擔任過幾期短暫教職,幸福地再婚,并開始進行人格特質的因素分析。1945年,他成為伊利諾伊大學人格評估實驗室主任,研究工作也因此加速。他在這里工作了27年,然后又到夏威夷大學繼續工作。他一直向前,研究越來越高級的因素分析,得出層次越來越高的人格因素。

在研究工作的早期,他設法將171種表面特質歸類為62個串。但他發現,這些串有互相重疊的地方——彼此相關——于是后來將串合并為35個。再后來,他和其他人——在自傳中,他慷慨地列出約80位助手的名字——將這項研究又推進一步,最終得出結論說,16種根本性的特質或因素“足以涵蓋目前在日常用語和心理學文獻中發現的所有個體人格差異(即表面特質)。它們在總體人格方面沒有遺漏任何重要方面”。

16種人格因素中的每一種都是兩極的。比如,情感穩定性,從一端的“受感情左右”到另一端的“情緒穩定”;疑慮,從一端的“信任”到另一端的“多疑”。按照手冊里列出的步驟,測試人員可得出一位受試者或某類受試者的人格輪廓。輪廓間的差別非常明顯,且有啟發性。我們在此例舉出3種職業人員的人格輪廓,這些輪廓成為職業咨詢的重要工具。

圖19 卡特爾16因素法得出的三種職業人員的人格輪廓

一段時間以來,卡特爾16種人格問卷一直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它在很大程度上被不那么復雜的分析法替代,這些新方法中有許多是它在知識上的衍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东宁县| 宁国市| 扶风县| 淮安市| 韩城市| 仪陇县| 南丰县| 饶平县| 方山县| 平山县| 呼伦贝尔市| 桃园县| 门头沟区| 长治市| 万年县| 外汇| 夹江县| 满城县| 广丰县| 师宗县| 亳州市| 且末县| 金湖县| 九台市| 凌云县| 靖边县| 诏安县| 历史| 珲春市| 张家界市| 腾冲县| 新兴县| 崇仁县| 迁安市| 永宁县| 富蕴县| 渭源县| 前郭尔| 白水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