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人格的基礎單元

20世紀初期,對人格理論的最大貢獻是精神分析學家作出的。弗洛伊德對成人人格作出了解釋,認為成人人格是自我致力于控制本能內驅力并引導它變成可被接受的行為的結果。阿德勒則對社會力量對人格產生的影響更感興趣,比如,在家中排行中間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榮格對人格的描述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果敢與被動、內向性與外向性等互為對立的內在傾向的交互作用,以及經驗與“集體無意識”(與生俱來的、非習得的、祖輩相傳的概念、神話和符號)間的沖突塑造的。

心理動力學的概念雖然如此這般地提示了人格的發展,但并沒有給心理學家們提供能使人格像智力一樣被快速、準確地測量的方法。精神分析所揭示的人格特征只在許多甚至上百次臨床會話后才能得出,即使這樣,此種方法也只是得出印象上的評估,絕非定量測量。在人格測量界赫赫有名的雷蒙德·卡特爾認為,臨床方法“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勘察”,而心理學需要的是“定量的分類學”。

最早出現的分類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1917年,美國介入這場沖突,著名實驗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伍德沃思(1869—1962)受命設計一種快速簡易的方法以辨別受情緒困擾的新兵。他于緊急中拼湊出了“個人數據清單”,這是最早一批人格測試問卷中的一種。這是一種問卷法,向受試者詢問一些并不精妙的、關于癥狀的問題,如“你是否夢游過?”“站在高處時是否想往下跳?”等。將獲得認可的癥狀的數目加在一起,就可得出總分。

作為人格評估手段,個人數據清單既原始又有限,只能收集到受試者所提供的上述類型的信息或錯誤信息,且這些信息僅僅是關于神經癥狀的。然而,“從表面上看,它的確有效”——人們直觀地感到,這些問題的確能將正常人和神經質的人區分開。事實上,后來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這種測驗確實有效,被診斷為神經質的人平均得出36個令人不快的答案(“是”),正常人僅有10個。

伍德沃思的開拓為后來者設定了模式。戰后,許多心理學家設計出類似的其他問卷法,讓受試者進行自我評估。沒過多久,這些問卷很快就超越癥狀,開始涉及總體的人格特質問題。早期最著名的測試是1931年由心理學家羅伯特·本羅伊特設計的,共提出125個問題,將答案按四個特質計分:支配傾向、自足、內向及神經質。比如,如果受試者對“你是否常常感到可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說不出”),則他或她在內向上將得3分,在支配傾向上得1分,在神經質上得0分,在自足上得0分。這些分數只不過是些基于知識的推測——本羅伊特沒有實驗證據能證明每個答案與四個特質之間的關系——但全國迅速席卷起一股心理測試熱。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100多萬份本羅伊特人格問卷和大量類似的測試問卷被出售并使用。

到此時為止,人格研究成為心理學的獨特領域,由特質理論主導。該理論是常識觀念的科學翻版,認為每個人在特定情境中都有一套可識別的特征和慣常的行為模式。特質可描述既定人格的要素,但對背后的心理動力學結構或此種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只字未提。本羅伊特問卷和其他早期人格測試問卷,都致力于測試要素中的一部分。

1928年和1929年,一項重要的研究似乎推翻了特質理論。休·哈茨霍恩神父是協和神學院的圣職教員,馬克·梅是心理學家,也曾供職于協和神學院。他們研究了成人行動的有效性,比如童子軍運動可以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哈茨霍恩和梅讓若干兒童做書面測試,以察看他們對欺騙、偷盜和撒謊的態度。然后,他們讓孩子參與諸如集體游戲和給自己打分等活動,孩子們可在活動中作弊、偷竊或撒謊,看似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研究者們對孩子們的行為了如指掌。

結果令人不安。孩子們在書面測試中所說的話與實際行為之間關系甚少,在一種情形下的誠實度與在另一種情形下的誠實度之間一貫性極低。哈茨霍恩和梅得出結論說,即使特質是存在的,也并不引起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產生相似行為。

 

[我們]確信存在某些共同因素,它們傾向于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同……然而,我們的論點在于,這種共同因素并不是獨立于個人所處的情況運作的內在實體,而是情境的應變量。

 

這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互相矛盾。我們都能感覺出,在所認識的人中,有的誠實,有的不誠實;有的保守,有的開放;有的謹小慎微,有的草率魯莽。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執掌牛耳的戈登·奧爾波特(1897—1967)出來救急。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還出版了一部專著——《人格:一種心理學的解釋》(1937)。態度謙和、工作勤奮的奧爾波特帶有文弱書生的特質,他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包括偏見、交流和價值觀等,但其畢生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卻是人格研究,尤其是特質理論研究。也因為他的個性,他最終成為反駁哈茨霍恩-梅的情境論的理想人物,反駁所用的武器是常識性的本性論中的科學證據。

奧爾波特是印第安納州一個鄉村醫生的孩子,且是4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其父所在的家族在幾代人之前由英格蘭遷居至此,母親則是德國人和蘇格蘭人的后裔。奧爾波特的幼年生活,如他多年后所回憶的那樣,“只有樸素的、新教式的虔誠和勤奮”。在他生活的那個地區,沒有醫療設施,奧爾波特家里常年住著病人和護士,奧爾波特自小就開始分擔家中的工作,如照應門診室、洗瓶子和照顧病人等。他承繼了父親的人道主義觀念和價值觀,在后來的歲月里,他經常引用父親的座右銘:“如果每個人都盡最大努力工作,只取家中所需的最低經濟回報,那么,財富就剛好夠用。”

在哈佛,奧爾波特除進行自己的研究外,還抽時間從事許多志愿性的社會服務工作,從而滿足自己幫助困難者的深層需要,就像他在自傳性隨筆中所說的那樣,“使我產生一種有競爭力的感覺(以抵消廣義上的自卑感)”。當他確信“若想有效地做好社會服務工作,人們必須對人類的人格有成熟的概念”時,他的兩大興趣,即心理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融為一體了。

對于奧爾波特來說,人格研究總是常識意義上的事情。他對意識和容易接近的研究對象感興趣,對無意識的模糊的深奧之處則不感興趣。他經常談到與弗洛伊德的唯一一次見面,這次會面對他影響深遠。當時22歲的奧爾波特是個莽撞的青年,在訪問維也納時,他給弗洛伊德寫信說自己就在城里,很想見他。弗洛伊德慷慨地接待了他,但只是一聲不響地坐在那里,等他先開口。奧爾波特試圖打開話匣子,于是說,在他乘電車來弗洛伊德辦公室的路上,他聽到一個4歲的小孩告訴母親說,他想躲避臟東西;這個小孩對臟東西表現出真實的恐懼。奧爾波特描述說,那位母親是個衣著筆挺的強勢主婦。他認為,顯而易見,孩子對臟東西的恐懼心理與母親大有關聯。然而,如他所回憶:“弗洛伊德用他那仁慈的、治病救人式的眼神看著我說:‘那個男孩是你本人嗎?'”奧爾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轉換話題。“這次經驗告訴我,”他后來回憶說,“深層心理學研究盡管有種種好處,但容易陷得太深,心理學家在殺入無意識的世界之前,最好先搞清楚顯性動機。”(他對行為主義也沒有好感。他認為,行為主義把人描述為純粹的“反應”機體——只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而事實上,人類是“前攝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目標、目的、意圖、方案和道德價值觀驅動的。)

在研究生階段,奧爾波特即開始自行設計人格特質書面測試。他和哥哥——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奧爾波特,創造了一種遠比本羅伊特法及其他早期測試法客觀的測試法。為測量被他們叫做“支配-順從”的東西,他們不問受試者感到自己是支配性的還是順從性的,而是問其在涉及那種特質維度時,在具體情境下會有怎樣的行為。例如:

 

有人在排隊時企圖插到你前面。你已經等了好一陣,不能再等了。假設這位插隊者與你性別相同,你常會:

——規勸這位插隊者

——對插隊者怒目而視或與旁邊的人用清晰可聞的聲音議論這位插隊者

——決定不再等,徑直走開

——什么也不干

 

對一批自愿受試者進行測試后,奧爾波特得出結論說,對任何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作出支配性或順從性反應的人,在其他類似情境里多半會作出同樣的反應。“大多數人,”他們寫道,“若處在高位支配性至低位順從性的連續統一體中,都傾向于始終占據一個給定的位置。”對他們來說,這似乎已確立了特質的真實性,以及在相似情境中作出相似反應的真實性。一切如奧爾波特后來所言:

 

如果可證明一種行動通常與另一種行動有關,那就證明兩種行動之下有種東西,即某種特質……即某種神經心理學上的結構,它具有使許多刺激在功能上等效的能力,還可啟動并指導適應和表達行為的等效(意義前后一致)形式。

 

既然如此,為何接受哈茨霍恩和梅測試的孩子們表現得前后不一致呢?奧爾波特從格式塔理論中找到了答案。每個人的特質都呈層峰結構,集合在某種獨特的配置中:在頂層是其主要人格或首要特質,下面是少量中心特質,即個人生活中的日常焦點(奧爾波特稱之為我們在寫推薦信時有可能提到的品質),最下層是一大批次要特質,每種次要特質均由少數特定刺激引起。因此,一個人的行為在具體方式上有可能不一致,但在較大層面上仍保持一致——奧爾波特喜歡稱其為“相容”。

例如,他說,如果你觀察某人先是慢行,后又見其匆匆忙忙地拿著一本書回到圖書館,你可能判斷他不具一貫性,因為在一種情境下他輕松自在,而在另一種情境下他又疾步如飛。然而,這些只是次要級別的特質行為。另一個更重要的特質是彈性。如果你請他在黑板上寫較大的字,又請他在紙上寫較小的字,他也這么做了,你可能認為他富于變化——他也的確如此,如在走路時一樣。他在兩種活動中的行為均顯示出可塑性,因而也是相容的,盡管不具一貫性。

奧爾波特也用此觀點回答了下面這一問題:為什么一個人常常會表現出互不兼容的特質,或在不同情境中表現得不具一貫性?瞬時的心境或“狀態”經常構成似乎不具一貫性的東西,讓人憂慮的情境有可能令任何人進入暫時焦慮狀態,即使他平素靜若止水。

奧爾波特在后來的許多年里不斷修正自己的人格理論,但他始終認為,特質是人格中基本且相對穩定的單位。他的特質研究在他所處的時代為他贏得了聲名。盡管出現了遺傳、神經、文化、社會及其他影響人格的因素,但許多心理學家仍然認為,人格心理學幾乎就是特質研究的同義詞。如果他知道這一點,肯定會非常高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兴安县| 威海市| 沙坪坝区| 龙川县| 汝阳县| 泉州市| 南康市| 营口市| 惠水县| 昌江| 林芝县| 右玉县| 清镇市| 新密市| 天柱县| 深州市| 华安县| 丽水市| 辉县市| 任丘市| 霞浦县| 海林市| 平潭县| 宣恩县| 罗田县| 延庆县| 巫溪县| 日土县| 富川| 左权县| 都江堰市| 瓮安县| 江北区| 皋兰县| 新田县| 三亚市| 高邮市| 昔阳县| 陵水|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