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下冊)
- (美)莫頓·亨特
- 3999字
- 2020-04-13 21:58:49
第八節 生命全程的發展
其實,發展心理學的最新潮流在4個世紀以前就已初現端倪。整個概念由所有外行心理學家中感覺力最為靈敏的威廉·莎士比亞提出。皮亞杰及其追隨者認為,發展是青春期以前就已大部分完工的工作。與其大不相同的是,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一劇中的著名獨白“整個世界是個大舞臺”里,卻將人生描繪得并不那么理想化。在獨白中,雅克提出了人生的“7個年紀”,開始于“嬰兒,/在乳母的雙臂中囈語吐奶”,終結于“重返童年,全然遺忘,/牙齒脫落,老眼昏花,食而無味,一無所有”。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心理學家就開始認為發展是人生持續不斷的過程。此時,如前所述的幾項重大實驗剛剛起步,但其目標主要是衡量隨年齡增長發生的變化,而非闡釋這些變化的產生過程。1950年,精神分析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首次提出了終生發展詳細過程的模型。該模型主要來自他自己對一些主要心理社會挑戰的分析及這些挑戰所帶來的變化,而這些挑戰是人生八大階段中每一階段都可能面對的。
埃里克森雖未得到高等院校的學位,但在50多年內,他一直是這個國家極受尊敬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并在好幾所著名大學擔任過教授。他的父母是丹麥人,信新教的父親在埃里克森尚未出生時即拋棄他的猶太裔母親,他的母親只好改嫁給一個德猶混血的兒科醫生。這種狀況使埃里克森“里外不是人”。在學校,他因是猶太人而受人恥笑;在猶太會堂,他又因自己生得金發碧眼而被視作猶太異教分子,飽受冷眼。這些經歷讓他對發育過程中如何努力爭取認同產生強烈的興趣。
在青年時代,埃里克森學習過藝術,當過幾年畫家。但到羅馬旅行后,他站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前,突然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和焦慮感,于是他一路直奔維也納,找到安娜·弗洛伊德,要其對自己進行精神分析。在排遣焦慮之后,他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新目標:研究精神分析,成為一個業余分析師。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臺后,埃里克森偕妻子先移民丹麥,然后來到美國。他將精神分析付諸實踐,先后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最終回到哈佛大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與一些縱向研究活動,并與人類學家合作調查過兩種美國土著文化。從自己多種多樣的經歷中,他感到人類的發展是一項終生活動。在這些發展過程中,人會經歷一系列心理斗爭,每種斗爭都體現出一個生命階段的特點,也都會在新知識獲取和人格發展中得到解決。
第一階段即嬰兒期,中心議題是基本的信任與不信任之間的沖突。在有愛心的父母面前,嬰兒解決了這個危機,學會了互相依靠和相親相愛,并得到了信任。第二階段即兒童早期,其斗爭焦點是孩子在自主需求與懷疑及羞恥感之間所感受到的矛盾心理。若讓其在合適的指導下體驗自由選擇和自我控制,孩子會通過學習規則的重要性而解決危機,同時獲取自我控制或意志。每一階段都代表一種危機,每一階段都會增加一些人格。久而久之,若每一階段的過渡都很平穩的話,孩子就能使自己與社會達成更大程度的調和。
下面是埃里克森的終生發展觀,每一階段都比前一階段更高一級。
階段:沖突
1.嬰兒期: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
2.兒童早期:自主對羞怯
3.游戲階段:主動對內疚
4.上學階段(6—10歲左右):勤奮對自卑
5.青春期:認同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
7.成年中期:繁殖對停滯
8.老年:自我整合對絕望
成功的解決方案
信任
意志力和獨立
目的
能力
自我感覺
愛
關心別人,事業有成
智慧,完整感足以抵擋生理退化
任何一個階段如果不能平穩度過,正常的健康發展就會受阻。比如,一個沒有人關心和愛護的嬰兒也許永遠不能學會信任別人。這是一種缺失,它會影響或扭曲以后的發展階段。如果父母管束太嚴,一個少年也許就不能順利通過第五階段,不能獲得獨立的身份感,結果就可能成為“長不大的孩子”,或產生逆反心理。
埃里克森的理論在發展心理學向生命周期觀點的轉變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造成這種轉變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幾十年來長盛不衰的縱向研究所提供的生命周期的大量數據。第三個影響是二戰后處于生育高峰期的人由兒童向青年及中年的過渡,以及隨之而來的65歲人群的增大。這兩種因素迫使社會科學工作者和立法者將注意力集中到中年及老年特點的改變及其相關問題上來。
其實,向生命周期觀點的轉向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20世紀60年代呈上升勢頭,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絕對潮流。在這10年中,哥倫比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的羅杰·L.古爾德通過幾篇文章理出了成人生命階段發展的理論。達特茅斯學院的精神分析師喬治·E.瓦利恩特在《適應生命》一書中也作出了類似的梳理。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J.萊文森在《男人生命的四季》中如法炮制。作家蓋爾·希伊把這些信息以暢銷書《轉折:成人生活可預測的危機》的形式傳達給了大眾。到1980年,盡管大部分發展心理學研究仍在處理生命早期的一些問題,但發展在整個生命中呈階段形式進行的觀點已深入人心,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主導范式,也成為受過教育的人群中的共識觀點。
完全不同于埃里克森,時下的生命周期發展理論為多元論,解決的是發展的所有方面,而不只是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它逐一解釋了階段之間的變化,從人格、社會關系,到就生物影響角度而論的認知,與年齡相關的心理變化及社會與環境影響。這些變化與特定的年齡相關,也與那些可能在任何年齡所產生的事物相關。而且,埃里克森的樂觀看法是,正常的健康和發育是向上發展的,而近幾年所流行的全生命周期發展論的基調是實證主義,也即現實主義。它認為,成人階段后的發展是一系列的變化,而不是一種向上的持續運動;它所適應的是變化的現實,而不是進程。
這并不是說,今天的全生命過程發展論是悲觀的。說真的,它的有些發現真還令人鼓舞。舉例如下:
青春期:有關青春期階段的許多新資料涉及一些熟悉的話題,如性行為、社會發育,掙脫父母以獲取自我解放,自我形象和焦慮等。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青春期是一段激烈動蕩的時期,但最新的幾種研究卻提出了相反意見,認為大部分處于青春期的人并非如此。一項研究報告認為,雖然11%的少年患有嚴重的周期性困惑,32%的少年有間歇性、情景性困惑,但57%的人“在少年時代早期基本上在良好和健康的狀態下發育”。雖然吸毒、嗜酒、抽煙和性行為在少年時期有所增多,并已導致部分問題少年的出現,但一個研究小組認為,這些行為在更多情況下是“故意的、自我調節的,旨在應對發育的問題”。
成人危機:成人發展研究的核心一直集中于男女均需實現的緊張轉換,特別是在40—45歲。這時,他們大多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頂,夢想已褪去色彩,孩子們開始遠離家庭,朝氣蓬勃的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流行作家希伊稱這種情況為“可預見的危機”,大部分研究者將這些痛苦和傷感稱作“更年期”。
一個小組發現,只有少數男人有中年危機,大部分人要么興旺發達,要么胡亂湊合。其他小組發現,成人人格并非一成不變、堅不可摧,也不像以前所認為的那樣完全由兒童時期的經歷所決定。許多成年人完全可以適應這種轉換,并成功地轉向新的生活環境。保爾·馬森及其合著者在《心理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探索》一書中寫道:“也許,對人格和老年最為重要的研究結果,就是重新認識到人格可在生命的任何時期得到改變。”另一個研究團隊認為,大多數人確實會應對過去歲月里難以避免的挑戰,尤其是當他們抱著“我能行”的態度時。
老齡化:老齡化的發展變化早已成為兩代人的研究領域,且在至少20年中還成為一個主要領域。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走下坡路時由生理能力變差、慢性病、心理功能減緩、退休、表偶、朋友去世等其他損失所帶來的心理變化。對于這些變化,按照20世紀50年代晚期在堪薩斯城進行的老齡化研究的結果,一個廣為接受的看法是,共同和有益的適應是“脫鉤”——放棄有壓力的角色以減輕壓力,自愿退入“老齡化的亞文化圈”。然而,心理學家羅伯特·J.哈維格斯特及其同事對堪薩斯城的資料重新進行了分析,杜克大學也進行了一項為期25年的縱向老齡化研究,他們發現情況并非如此。一些人選擇脫鉤,另一些人是因為身體不好而被迫脫鉤。但大部分老年人仍在堅持社會活動,并開始適應親朋好友的故去。他們擴大接觸范圍,尤其擴大了與年輕人和家人的接觸。他們表現得比那些脫鉤的人更滿足,心理也更健康。如今大多數人仍認為這是成功步入老年的象征,認為它涉及為自己選擇最合適的目標,引導其向最為重要的領域努力,以及積極地尋求各種方法補償時間流逝帶來的損失。
在中年晚期以后,許多人抱怨記憶力減退。最新研究顯示,大部分人在50歲以后,其記憶力的確開始緩慢下降。盡管這種現象可能使某些人大感震驚,但這都是正常現象,并不是一定會得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這種變化非常輕微,只是在80歲后才有可能嚴重起來,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可通過助記術等其他方法加以改善。
發展心理學也許看上去已完全成熟。它包容了人類的一生,對變化的原因也解釋充分,具體實證了發育是呈階段性進行的。
盡管如此,這個研究領域仍處于一種無序狀態。階段論也不止一種,主要理論多達十幾種,次要理論更是多如牛毛。這些理論在某些方面是共同的,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又彼此差異巨大。生命周期發展心理學實際上不是一種察看受試者的理論,而是一種方法,可同時容納和綜合不同的理論。也許,它永遠也不能超出這個范疇。在本章中已說過多次,發展心理學的領域已廣博到了極致,因而它一直在呼喚的是一連串的理論,而不是一種可涵蓋一切的理論。
這并不是說我們在這里有意詆毀發展心理學,自然科學的王后——物理學,也有著同樣的局限。許多物理學家相信,一定存在可以解釋物理學中四種力(原子核內的強力、約束某些粒子的弱力、電磁力和引力)的單一理論,但這種理論至今未能形成,也許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種理論。或者,任何統一性的解釋也許都在心理的視野之外,就像人眼無法看見無線電波一樣。當心理學仍由哲學家思索時,任何理論看上去都能解釋一切;但當其成為一門科學時,任何理論似乎都無法解釋一切。顯然,發展心理學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