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家

第一節 無人區

問:在現代心理學中,什么領域忙碌且高產,但迄今仍沒有確切身份,甚至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

答:社會心理學。與其說它是一個領域,不如說它是介于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片無人區,與兩者彼此重疊,同時也觸及人類學、犯罪學、一些其他的社會科學,以及神經科學。自社會心理學誕生之后,其實踐者即對“它是什么”這一問題意見不一。心理學家這樣定義它,社會學家則那樣定義它本書關心的只是社會心理學中的心理學部分。,多數教科書作者試圖兼顧兩種觀點并涵蓋這個領域的所有話題,卻只給出了什么都講又什么都沒有講的模糊定義。譬如:“[社會心理學是]對影響個體社會行為的個人和情境因素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一個更好的定義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思想、情感、知覺、動機和行為如何受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往來的影響。”這個定義更好一些,但仍然讓人覺得這個領域形式多樣,乃至使人困惑不解。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2006年的主席布倫達·梅杰承認:“給社會心理學分類是很難的。在認知神經科學中,你可以說‘我是研究大腦的’,但是在社會心理學中,你就說不出這么界限分明的話來。”

問題在于,社會心理學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更不是從某個理論結構(如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種子上發展起來的,而是像雜草一樣在社會科學的未開墾領域里生長。1965年,哈佛的羅杰·布朗在他所寫的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的引言中宣稱,他可以列出屬于社會心理學的課題清單,但他在這些課題之間看不到任何共性。

 

我本人找不出可清楚地將社會心理學的課題從一般實驗心理學或社會學或人類學或語言學的課題中區別開來的單一屬性或屬性組合。粗略地說,當然,社會心理學關心的是一個人的心理過程(或行為),并考慮到它們是由過去或現在與他人的互動所決定的,但這只是一種粗略的說法,并不是極具排他性的定義。

 

20多年后,在這本教科書的第二版,布朗甚至不再費時費力地說諸如此類的廢話,而是開門見山,不給出任何定義。真是個好主意,值得我們照搬。

我們首先研究一下社會心理學的幾個例子,對這一領域摸個虛實。

一位本科生志愿者——我們叫他U.V.——來到心理學大樓的實驗室參加“視知覺”測試。已有6位志愿者候在那里。研究者說,實驗目的是區別線條的長短。房間前面有一張寫字板,上面有一根豎直的線條,約幾厘米長(為標準長度)。右邊另一塊板上有三根線條,編碼為1、2、3。志愿者要說出標號的線條中哪些線條與標準線條的長度一樣。U.V.輕松地看出,線條2符合標準長度,線條1和線條3稍短。其他志愿者也說出了自己的選擇,答案與U.V.的一樣。實驗者換了一張寫字板,過程重復一遍,結果仍是這樣。

可是,在用下一張寫字板時,第一位志愿者說“1號”,但在U.V.看來,1號線條明顯要長于標準線條。當其他人依次明確地說出與第一位志愿者相同的結果時,U.V.越來越感到不安。輪到他時,他局促不安,猶豫不決,緊張得不知該說點什么。當他和其他有同樣經歷的受試者最終表態時,他們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概率為37%,當他們選擇屈從時,他們將自己認為稍長或稍短的線條說成是與標準線條匹配的線條。

實際情況是,每次只有一個人——本例中為U.V.——是真正的受試者,其他所謂的志愿者都是所羅門·阿施這位研究員的助手,他要這些作為志愿者的助手們有時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這項20世紀50年代早期進行的經典實驗,旨在確定產生從眾心理——屈服于實際或想象的壓力而與本集團成員中大多數人的觀點保持一致的傾向——的條件。進一步的諸多實驗證實,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有保持正確的欲望(如果大家都同意,也許他們是對的),還有不愿被人看作唱反調者或怪人的愿望。

兩位學生志愿者共同就日常文書工作進行討論和演練,之后,實驗者要求他們玩一種叫做“囚犯兩難”的游戲。前提為:

 

兩名嫌疑犯被扣留起來,分開羈押。地方檢察官確信他們犯下一樁罪案,但沒有足夠的證據起訴他們。他分別對兩個人說,如果沒有人招認,他就從輕量刑,每人服刑1年。如果一個人招認,另一個不招認,招認方將得到特別處理(只判半年),另一方則從重判罰,幾乎可以肯定是20年監禁。如果兩人同時招認,他就會請求寬大處理,各判8年。

 

由于1號囚犯不能與2號囚犯共同討論方案,他只能對各種可能性進行想象。如果他招認,2號不招認,則他(1號)只服刑半年,這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好待遇,而2號則被判刑20年,這是他(2號)所能得到的最壞結果。但1號知道,這樣做非常冒險。如果他和2號都招了,那么每個人都要服刑8年。因而,也許他自己不招認更好。如果他不招,2號也不招,則每人只服刑一年,結果不算太壞。但是,如果他不招,2號卻招了——則2號只判半年,他卻得服刑20年!

顯然,理性思維無法幫助兩名囚犯,除非他們彼此信任,相信對方會作出對兩人都有利的選擇。如果兩人中的任何一個基于害怕或貪心而作出選擇,則雙方都將失敗。但是,除非兩人都確信另一方將作出同樣的選擇,否則,在對雙方均有利的基礎上作出選擇將毫無意義。志愿者就這樣進行選擇,結果的數字根據條件和研究者的指令更變。(有利于雙方的結局只是偶然出現。)

50多年來,研究者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囚犯兩難”實驗,以研究信任、合作及產生這些東西的條件和相反條件。

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阿爾托市,一個大學生挨家挨戶按門鈴,自我介紹是“安全駕駛公民活動”的代表,并提出一個荒謬的要求:允許他在前院的草坪里立一塊牌子,上面寫上“小心駕駛”的字樣(該要求之所以荒唐,是因為從所拍照片上可看出,漂亮的大房子被一塊書寫得極差的巨大標志牌遮擋得不倫不類)。當然,大多數居民沒有同意。但有些人卻同意了。為什么呢?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已不是第一次請求。兩周前,另一位學生自稱是“社區交通安全委員會”的志愿者,請求在他們院中立一塊20平方厘米的標志牌,上面整齊地印著“安全駕駛”,他們已答應這一無害的要求。在先前沒有被溫和的要求軟化的居民中,只有17%的人允許樹立牌子,而在先前同意在院中樹立20平方厘米標志牌的居民中,有55%的人表示贊同。

這項實驗在1966年進行。此后,人們又進行過多次類似的上門法實驗。這一辦法后來為籌款者大量運用,他們總是在第一次上門時求取一點點,之后再來求取更大的份額。然而,研究者對籌款或安全駕駛并沒有興趣,他們想要知道的是這些勸說方法何以奏效。他們的結論是,同意第一個小請求的人往往將自己看作一個樂于助人且有公德心的人,而這種自我知覺使其在下次被要求更多的情況下仍愿意提供幫助。(在探索動機的細微差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仍在使用這種上門法。)

一家大型精神病院的員工說,X先生患有精神分裂癥。這位衣著整齊的中年人來醫院時說自己幻聽。他對住院醫師說,這些聲音不很清楚,但“就我所能分辨的是,它們好似在說‘空的’‘假的’和‘砰砰聲’”。于是他獲準住院,此后再也沒有提及那些聲音,且行為非常正常。但醫院的員工仍說他是精神病患者,護士們還在他的卡片上記錄了一個頻繁發生的反常行為:“病人有寫作行為。”他的幾個同室病友卻不這么看,其中一位說:“你沒有瘋。你是個記者或教授。你是來體驗醫院生活的。”

病人們說對了,員工則錯了。1973年進行的這項實驗旨在研究精神病院的員工與病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一位心理學教授和7名助手住進東西海岸的12家醫院,全部聲稱自己幻聽。一住進醫院,他們立即表現得像個正常人。作為病人,他們暗中觀察員工對病人的態度和行為。反之,如果作為研究人員,他們將永遠無緣目擊這些情況。令人震驚的發現有:

——精神病院的員工一旦認為某個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癥,對于該病人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舉動,他們要么就視而不見,要么給予錯誤的解讀。平均來說,假病人需要19天的正常表現才能使自己離開醫院。

——認為假病人有精神分裂癥的員工盡量避免與這些“病人”接觸。一般來說,他們忽視病人的直接提問,然后轉移目光走開。

——員工們常在工作或彼此交談時置病人于不顧,好像他們根本不在身邊。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戴維·羅森漢寫道:“人格解體已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假病人感到自己是隱形人,或至少是不值得別人注意的人。”

在一所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里,6位二年級男生坐在單間里,每人戴一副耳機。參與者A通過耳機聽到研究者說,等他倒數結束時,參與者A和D均要扯開嗓子大喊“啊——”,聲音要拉長幾秒時間。第一輪過去之后,A接到指令說,這次只有他一個人喊,下一次是6個人一起喊,如此繼續下去。有時,這些指令發給6位受試者,有時部分受試者可能接到假指令。比如,參與者A接到的指令是6個人都喊,可事實上,其他幾個人接到的指令是不喊。為掩蓋事實,6人在每次測驗時通過耳機聽到的喊聲都是事先的錄音。(在現代通信設備被開發出來之前,這一實驗同其他許多社會心理學實驗一樣,是人們想都想不到的。)

所有騙局只有一個嚴肅的目的:對“社會惰怠效應”進行研究。社會惰怠效應是指人們在集體中不發揮最大能力的傾向,除非所做工作是可被辨別、可得到別人認可的。在本例中,證據是測量出來的喊叫音量(每人各配一個麥克風)。當一名學生相信自己是與另一名學生一起喊叫時,平均來講,他只用獨自喊叫時所用力量的82%。當他認為是6個學生一起喊時,音量輸出則減少至獨自喊叫時的74%。研究小組在研究報告中總結說:“在人類本質中存在一種明顯的社會惰怠效應。我們懷疑,社會惰怠效應的影響非常廣泛、深遠……[它]可被視作一種社會疾病。”最近的一些研究探索了對抗這種效應的方法:向每個人灌輸一種重要感和責任感,讓人們知道個體和群體的表現都將被評估,等等。

這樣的取樣無論怎樣變化,都無法公平地處理社會心理學的受試者范圍和研究方法,但它們也許可讓我們揣摩出該領域關注什么,或至少說不關注什么。它對嚴格意義上的大腦里發生的事情不加關注,比如笛卡爾式、詹姆斯式或弗洛伊德式研究,也不關注更大的社會學現象,如分層、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等。

它關注處于中間位置的任何事,即某人就他人所想或所為而進行的任何思考或采取的任何行動,或第一個人認為第二個人在想什么或干什么。戈登·奧爾波特多年前曾描寫道,社會心理學旨在“理解和解釋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是如何被別人的存在所影響的,這種存在可以是實際的、想象出來的,或隱含的”。

這不能算作定義,充其量不過是個小小的描述。但在讀過上面的例子之后,我們開始對他的意思有所理解,也開始體會到將其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難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库车县| 赫章县| 大洼县| 马鞍山市| 祁阳县| 常熟市| 玉龙| 昭平县| 金湖县| 根河市| 衡南县| 紫金县| 德格县| 隆回县| 汾阳市| 南木林县| 苗栗县| 江陵县| 阿瓦提县| 平邑县| 墨脱县| 客服| 叶城县| 会宁县| 鹰潭市| 会东县| 新宾| 闵行区| 汕尾市| 百色市| 焉耆| 新巴尔虎右旗| 彰化市| 林芝县| 长武县| 吴旗县| 墨江| 杭锦后旗| 淮安市|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