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人格發展

發展心理學家完全不同于人格研究者,后者的主要興趣在于測量,前者只關心自然進程。他們從新生兒出生的那一刻起即觀察其人格發展,并試圖找出形成發展的動力。他們也與精神分析者截然不同,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以第一手證據為基礎,而精神分析理論卻以從成年病人那里聽到的人格發展情況為基礎。

部分證據給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關母子依戀的概念增添了許多細節和意義。自1952年起,這種情況開始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在這一年,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了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的《母親照顧及心理衛生》一書。這位精神分析學家對在孤兒院里長大的孩子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孩子們之所以缺乏情感及人格發展,是由于缺乏母愛。

鮑爾比的理論是,嬰兒先天就能以某種方式行動(哭、笑、發出聲音、咕嚕咕嚕地叫等),旨在喚起注意以求生存,母親的養育可在其發育的某個“敏感時期”在嬰兒身上產生依戀心理。這種能在嬰兒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強烈的特殊聯結,對于正常的人格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沒有這一點,鮑爾比認為,孩子有可能形成“沒有愛的人格”,從而形成陪伴其終生的心理疾病。

鮑爾比的觀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與不快。在美國,由于離婚率不斷攀升,婦女解放運動又接踵而至,越來越多的婦女外出務工,孩子們大多由保姆照看。這種狀態使一些兒童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開始質疑敏感時期是否真的那么具體,那么重要,母親的作用是否真的像鮑爾比所說的那么不可替代。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一致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嬰兒的確存在對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的依戀,這種情結是人格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缺乏依戀對嬰兒人格所造成的傷害,可由1956年在以色列進行的一項微笑研究實驗中看出。這項研究將三種條件下撫養的嬰兒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第一種條件下,嬰兒在自己家里被撫養;第二種條件下,嬰兒集體住在一個地方,由專業保姆撫養,但第一年里常由生母喂乳;第三種條件下,嬰兒在孤兒院里被撫養。1個月大的嬰兒在生人面前很少微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微笑越來越多,并在約4個月大時到達頂峰,然后,微笑行為開始遞減。在這項研究中,當三組孩子都有4個月大時,他們經常在陌生的婦女面前微笑,但在18個月大時,在家中長大的孩子所給出的微笑反應只比4個月大時稍少些,在集居地長大的嬰兒要少一半,而在孤兒院里長大的孩子很少微笑,甚至比不到1個月大時更少。

微笑只是依戀的副產品,而不是依戀是否存在的衡量標準。研究者們需要這樣一個標準,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末,鮑爾比的前同事,已移居美國的瑪麗·安斯沃思,設計出一個相對容易的標準,她稱之為“陌生情境”。此后,這個設計成為依戀研究的主要標準。在“陌生情境”中,母嬰均住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游樂室里,研究人員可通過單向玻璃觀察他們,并通過八種不同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測試。其中之一是,母親暫時離開;另一是,陌生人在母親在場時來到房間里;再一是,母親不在場時陌生人來到房間;等等。

8個月至2歲嬰兒的典型情況是,嬰兒在母親離開時會大哭(分離焦慮),當她再回到房間時,嬰兒迅速過來,緊緊依偎在母親懷里。(當然也存在人格差異,如一些嬰兒的焦慮度表現得比另一些嬰兒嚴重,但就總體而言,陌生情境的發現帶有一般性。)如果陌生人進入房間時不笑也不說話,7個月或8個月大的嬰兒會看看母親,一會兒后可能哭起來(陌生人焦慮),而在其3個月或4個月大時,可能在陌生人到來時會笑起來。陌生人焦慮將在數月內消失,但分離焦慮持續加強,直至嬰兒出生后第二年的早期,然后在當年逐漸減弱。

對兩種反應的出現和消失存在多種解釋,但大多認為,隨著心理能力的增強,嬰兒可以更好地評估不同的情境。當嬰兒獲取與其他陌生人在一起時愉快經驗的回憶能力時,陌生人焦慮就會漸漸消失。分離焦慮要等到嬰兒得以理解母親會回來這一事實后才能消失。

安斯沃思的初衷是觀察嬰兒在離開母親時會產生何種反應,結果是始料不及的,因為嬰兒在母親返回后的反應更有趣。部分嬰兒看到母親回來非常高興,希望母親能看自己并緊抱自己;另一部分卻不理甚至回避她;更有甚者會表現得非常不安,如果母親想抱他們,他們就又踢又打。安斯沃思將第一種現象(一周歲的嬰兒中有70%有此現象)稱作“安全式依戀”,將第二種(一周歲的嬰兒中有20%有此現象)稱作“焦慮避免式依戀”,將第三種(一周歲的嬰兒中有10%有此現象)稱作“焦慮抵抗式依戀”。

深入研究過三種類型之后,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說,避免式依戀發生于母親的情緒未完全表達之時,抵抗式依戀發生于母親的回應與嬰兒的需要不一致時。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避免式及抵抗式依戀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親的人格特質,缺乏表達,不愿做母親的消極感情,對嬰兒的厭惡及對嬰兒哭聲和需要的粗魯反應。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分類和解釋過于主觀了,杰羅姆·凱根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母親若一向專注和關愛孩子,但同時又成功地培養了孩子的自制力和對害怕心理的控制能力,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則不可能大哭,在她返回房間時,孩子接近她的可能性也要小一些。但這樣的孩子往往被分類為“避免式依戀”和“非安全式依戀”。相對照而言,如果孩子的母親一向采取保護態度,從不讓孩子“熬過去”,孩子則可能哭叫,并在母親回到房間時朝她跑去。這樣的孩子卻被分類為“安全式依戀”。

 

在一次研究中,凱根發現,在表面上與嬰兒沒有產生安全式依戀的母親一般來說在外的事務較多。心理學家可能認為這樣的母親不太注重教育,但她們也許因此而培養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并使嬰兒能夠適應與母親分開。使孩子過于依戀的母親也許因過分保護孩子而阻礙其內在安全感的發展。

最近一次具有價值的研究也是利用“陌生情境”這一方法進行的,主要測試了113例1歲大的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情況,5年之后再評估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健康程度。兩者都通過問卷形式進行,一份發給他們的母親,另一份發給他們的教師。在1歲時對母親強烈依戀的男孩子中,只有6%的人出現精神病理跡象。而在不那么強烈地依戀母親的男孩中間,有40%的人表現出精神病理跡象(出于不明的原因,女孩子尚未顯示出早期依戀與后期精神病理跡象之間的聯系)。研究小組于是小心地得出結論說,這些結果“部分地支持了這種假設:早期母嬰依戀關系的性質預示其后嬰兒社會-情緒功能的發揮”。

對情緒發展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生命的開始兩年,這樣做可以說不無道理。按照新澤西醫學及牙科大學兒童發育研究院的邁克爾·劉易斯及其同事的說法,主要情緒(喜悅、害怕、憤怒、悲傷、討厭、驚訝等)在生命的第一個半年就已出現,次要或派生情緒(窘迫、共情、嫉妒)出現于第二年的下半年,其他次要情緒(驕傲、羞愧、內疚)也于此后相繼出現。特拉華大學的卡羅爾·伊澤德及其同事、學生對嬰兒的面部表情進行錄像研究,也得出一些相關的成果。

在上一代人之前,發展心理學家一直未能整理出情緒發展理論,但今天,這樣的理論他們已擁有數套。這些理論在不同的議題上側重點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在于,情緒的發展是來自具體神經回路的成熟呢,還是來自情緒行為及其表現的后天學習。在兩種觀點中,大家都認為情緒是通過學習而產生的具體形式。但分歧在于,前一種觀點認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后一種觀點認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認知和培訓。下面是雙方觀點的證據:

首先是成熟觀,十幾年前,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一組研究者通過對在家和在游戲小組的孩子分別進行觀察,以確定孩子身上利他主義或關照別人的思想最早產生的時間。利他主義是以共情為基礎的行為方式。該小組預計將在6歲孩子身上最早看到這種共情跡象,因為精神分析理論是這么預測的。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一些孩子——甚至提前至3歲——在看到其他孩子處在疼痛和不高興狀態時,會表現出哀傷情緒。研究小組嘗試更小的甚至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們讓母親在家里當著孩子的面裝出痛苦的樣子,或發出窒息般的咳嗽聲。若干年前,小組成員之一卡羅琳·扎恩-瓦克斯勒博士告訴筆者,大家全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發現:“如果母親發出哭聲,即使1周歲的嬰兒,也會表現出哀傷的樣子。在一歲零幾個月的孩子身上,我們還絕無差錯地觀察到他們對他人的關心表情。”這些反應幾乎無處不在,且以可預測的形式在不同年歲中相對可預測的階段中表現出來。“在我看來,”她說,“不管經驗起什么作用,有機體的確已布好線路,傾向以共情的方式作出反應。”邁克爾·劉易斯等人認為,共情出現的時間更晚一些,但真正的差別也許在于,共情究竟是取決于看見哀傷時表現出來的哀傷(早期的發育),還是取決于幫助他人的企圖。近年來,她被證明是非常正確的:大腦掃描——我們稍后會談到的一個主題——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特定的大腦回路會對其他處于各類情緒狀態下的人作出與他們大腦回路反應相似的反應,而這種產生共情的神經架構在嬰兒的大腦中發育得非常早,很可能是早就布好了線路。

其次是認知-發展觀,有人使用一種幾十年前已使用過的奇怪方法進行實驗。他們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在他們的鼻子上涂上口紅,然后將其放在鏡子前面。大多數20個月以前的孩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手撫摸鏡子里出現口紅的地方。大多數20個月或更大的孩子則會摸自己鼻子上的口紅。這種反應表明了自我意識的出現,孩子已經意識到,鏡中的圖像就是自己。近來,邁克爾·劉易斯及幾個同事利用鏡中口紅這一方法發現了窘迫產生的最早時間和原因。他們報告說,大多數撫摸涂口紅的鼻子的孩子將會產生窘迫的表情(標志是:窘迫的微笑,扭頭或不安地撫摸自己的身體),不摸鼻子的孩子卻沒有。他們的結論是:

 

思考自我的能力——以前稱作自我意識或參照性自我——是自我產生的最后特質之一,發生時間約在人生第二年的后半年……(且)也是形成諸如窘迫感之類自覺情緒的認知能力。

 

這樣看來,對成熟觀和認知-發展觀來說,兩者都有很好的證據。人們甚至懷疑,真理是否就是兩者的混合物。

 

父母的教育方式一直影響著長期以來的重要研究課題——人格的發展。研究者們通過各種方法研究過這一問題——觀察、問卷、實驗、相關性分析——他們的發現往往受到媒體的關注,從而廣為讀書人所知。暫且拋開已成時尚的父母教育方式風潮不談,我們在此簡單地列出幾個久經考驗的發現。然而,千萬要記住的是,基因傾向和外在影響對人格的發育均可構成重大影響,列于此處的父母行為與孩子人格之間的聯系僅為相關關系,并不是鐵定的。

紀律約束:施加權威(威脅與懲罰)和宣稱不再愛孩子是外部控制形式,此舉也許能收到服從的效果,但只在父母眼皮底下或其采取制裁措施之時。但通過誘導而進行的紀律約束(解釋某種行為為何錯誤,他又是如何違反原則及使他人產生何種感覺等)可以引導孩子吸收父母的價值觀,并使之成為他或她的標準的一部分,從而形成自我控制。

養育孩子的方式:權威(獨斷式)父母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際,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常抱有偏見,如果是男孩子,則認知能力很差。父母如果比較寬容,孩子就會更有活力,積極向上,但社交和認知能力較差(就認知能力而言,男孩子尤其差)。如果父母威嚴(管理嚴格,但較為民主),其孩子往往具有自制力,比較獨立、友善,社交和認知能力也不錯。

榜樣:父母常常是孩子行為和人格特質的榜樣。進取型父母總是培養出進取心強的孩子,人格溫和的父母則培養出人格溫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對他們的教導也置之不理。孩子們尤其喜歡模仿善于教育且人格堅強的父母,不愛模仿冷漠且軟弱的父母。

長幼相互作用:父母如果經常與孩子談話,孩子會養成更好的口頭表達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經常談話,孩子則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則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認同,也善于識別并詮釋其他孩子的情緒和情感表情。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成為孩子處理其他關系的參考。

性別-角色行為:雖然男孩與女孩之間的行為差別大多有其生物學基礎,但很多性別類行為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這種行為方式從出生時便開始形成,因為父母總是無意識地對男嬰和女嬰作出不同的反應,甚至直接告訴他或她應該如何等。更為重要的是,嬰兒往往認同同一性別的父母,并以其角色為模板。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往往培養出大男子主義的男孩,愛招蜂引蝶的女人往往養出招惹是非的女兒,等等。孩子甚至傾向于模仿同性別父母,而非異性別父母的一些非性別特質。

我們還可察看其他十幾種就養育方式和人格發展問題所得出的研究結果,但這里并不是久留之地,我們應該看一看孩子在走出家門后會如何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阿拉尔市| 明光市| 克拉玛依市| 科技| 綦江县| 盈江县| 布拖县| 兴安县| 柳河县| 深水埗区| 特克斯县| 津市市| 原阳县| 轮台县| 民权县| 桂平市| 龙泉市| 平山县| 博兴县| 江阴市| 南部县| 延津县| 永善县| 黑河市| 安阳市| 云阳县| 隆子县| 巴楚县| 河东区| 虞城县| 迁安市| 深泽县| 黑山县| 郴州市| 蓝山县| 醴陵市| 石阡县| 白水县| 神木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