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變擔心為放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國慶前夕,我突然想到外部門一大齡女同事多日不見,打聽她的消息,得知她已嫁人生子,目前在休產假。回想當年,年近40歲的她,被家里逼得瘋狂相親,如今家庭美滿,真心為她高興。

前幾天,見到她,本以為初為人母,一定滿滿喜悅。沒想到交流下來,十分意外:“養孩子太累了,我真擔心堅持不下來。”“每天下班,一想到還要哄孩子,就難受得很。”“雖然有保姆,但是我總擔心保姆帶不好孩子。”“早知道這么擔驚受怕,當初真不該生他!”“尤其是看到別的孩子會什么,就更擔心我兒子怎么還不會。”……

與她聊天,“擔心”是頻率最高的詞。

1.父母對孩子,往往擔憂多于關愛

孩子在肚子里,父母擔心他是不是健全;出生后,擔心生病,挨餓;爬得少,怕影響發育;說話晚,怕表達力差;不會走,怕有問題;會走了,又怕摔、怕碰,怕各種意外。

每年9月,孩子開學,父母的各種擔心也隨之而來——

“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在幼兒園吃不飽或者上廁所不敢說怎么辦?”

“孩子在幼兒園,不肯午睡怎么辦?”

“孩子被欺負、吃虧怎么辦?”

總之,孩子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千個父母有一萬種擔心。

父母為孩子考慮,是正常且必要的,但超出一定限度,就會弊大于利。

因為擔心焦慮,父母心急嘴更急:

“怎么這么磨蹭!能不能快點?”——經常催促孩子。

“我打你是為你好,別讓人說你是有娘養無娘教。”——打罵孩子,強制立規矩。

“怎么這么笨,錯這么多?”——批評指責加憤怒。

“注意安全,小心別被撞到!”——表面關心,實則憂慮。

“提醒你多少次了,怎么還犯?不長記性啊!”——恨鐵不成鋼。

這些,看起來是關心孩子,為孩子考慮,實際表達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擔心焦慮。

2.過度擔心是送給孩子最差的禮物

陽陽剛上一年級,在操場站隊時,被高年級同學推了一下。陽陽媽看見后非常害怕:“今天被大孩子推一下,沒什么事,可誰能保證每次都這么幸運?萬一明天被推倒了,摔到后腦勺,或者磕掉門牙怎么辦?”

陽陽媽越想越怕,第二天,索性當起了監督員——守在操場外,跟陽陽約定,在她的視線內玩。她盯著兒子,哪個大孩子走近,就大喊,不讓靠近。

就這樣,她堅持了一個學期,陽陽再沒被大孩子推。不過,陽陽也越來越膽小,不愿和同學玩,還總是不開心。

于是,陽陽媽來向我咨詢,怎樣讓孩子更陽光、更自信。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心理學認為,擔心,是把并未發生的事情當成即將發生的,為此焦慮不安的一種情緒。

為人父母,為孩子操心是責任:小時,操心吃穿住行,大了,牽掛成長進步。但這一切,要有明晰的界限:一定范圍內的關懷照料。

注意:一定范圍。一旦越過這個范圍,不但無法保護孩子,還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為什么這樣說?科學家早就發現,人類大腦有著像鏡子一樣的神經元,別人恐懼,我們會感覺到恐懼;別人快樂,我們也會感到快樂。父母如果過度擔心、過度關注,大腦的理智思維被負面情緒控制,說話、做事就會不斷傳遞負面信息,就算有的父母忍住不說,但是,父母的不安、恐懼、焦慮,孩子完全可以從眼神、表情、肢體語言中接收到。

這種負能量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被限制、被束縛,時間長了,要么失去自我,個人價值感非常低,缺乏自信,要么叛逆對抗,不肯合作,親子關系非常糟糕。父母的擔心、焦慮,無異于把最壞最差的“禮物”投放到孩子的信念系統中。

3.“怕什么就會來什么”

過度擔心的結果,就是“怕什么來什么”。

焦點在哪兒,成果在哪兒。過度擔心,時間、注意力都放在恐懼上,陷在問題中,不去想解決方法,擔心的情況自然發生。

童童是個10歲的小女孩,身高1.4米,體重100斤,特別愛吃肉、吃零食,不愛吃蔬菜。童童媽媽覺得她太胖了,怕她這樣胖下去被同學嘲笑,學校有演出,也不能上臺。童童現在的成績還可以,可媽媽擔心,童童將來成績不好的話,考不上好大學,沒有體面的工作,再這么胖,會沒人肯娶,童童可能孤獨一生……童童媽越想越怕,痛苦極了,于是來咨詢。

我問:“你擔心的這些事,是真的嗎?”

童童媽說:“是真的。”

我問:“真的是真的嗎?班里有人給童童起綽號了嗎?”

童童媽說:“那倒沒有,班上比她胖的還有好幾個,學校也沒說不讓她參加演出,至于將來沒人娶,她還太小,還談不上。”

我又問:“你覺得這些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女孩胖就會沒人要,嫁不出去。”

童童媽想了想,說:“這倒沒聽過多少,許多很優秀的女孩,沒遇到合適的人,也沒結婚,成了‘剩女’。”

我說:“所以,女孩胖就等于沒人娶,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這些都是你的擔心,你的想法,未必發生。其實,你真正擔心的,是童童繼續發胖。那么,為防止她發胖,需要做什么呢?”

童童媽輕松地說:“家里不要有太多甜食,減少孩子吃甜食、喝飲料的機會,讓她多運動……”

其實,我們腦海中想出的場景90%永遠不會發生。父母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情緒。過度擔心焦慮時,不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〇這是真的嗎?

〇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〇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什么?

4.給孩子最好的精神禮物

擔心是一種詛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把擔心換成關心和信心,關心是有形的保護,信心是無形的保護。

(1)多看書學習,了解孩子生長發育規律

人類早期害怕打雷、閃電,以為是什么妖魔鬼怪,其實是因為不了解自然現象。育兒也如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階段的成長規律,一旦出現狀況,就會擔心不已。比如有家長問,孩子總愛吃手是不是有問題?這就是因為不了解兒童口唇欲的相關知識,才把正常的發育特點,當成不正常。家長多看書學習,了解孩子各階段的生長發育特點,才不會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各種擔心害怕。

(2)做好預案,教孩子應對

你是不是擔心孩子在外受傷、被欺負?那么,就要教孩子避免不安全因素,學會保護自己:被欺負時怎么辦,怎樣和對方溝通,怎樣向家長、老師,甚至警察求助。

家長提前預見一些危險、問題和麻煩,訓練孩子應對,才能確保孩子智慧面對,保護好自己,而不是一味躲避、挨欺負。

(3)抓住孩子的特點,不盲目比較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

父母一定要看到自家孩子的特點,不要強求與“別人家孩子”看齊。

(4)把握愛和管的尺度,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

管孩子,其實只需管兩方面:一是安全和道德。二是危害他人,破壞環境。

除了這些,其他的,大可不管。

陽陽媽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推,摔倒。哪個孩子小時不會有磕碰呢?孩子的成長是在體驗和感受中完成的,如果不給機會,剝奪這方面的體驗,孩子永遠無法真正長大。

(5)覺察自己,找出問題所在

父母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進入子女的人生軌道橫加干涉,究其原因,是對世界極端不信任和對自己無能的恐懼交織在一起的投射,是安全感和價值感匱乏的體現。

父母如果打著“為孩子好”“替他著想”的名義,剝奪孩子為生命負責的權利,混淆了與子女的生命界限,那么就會既活不好自己的人生,又暗淡了孩子的人生。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先立足自我成長,放下頭腦中無端的恐懼,變擔心為放心,只有放心,才能放手,只有放手,孩子才有機會過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變擔心為放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精神禮物,這件禮物,足以豐沛孩子的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 洛宁县| 宽城| 金川县| 庆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临清市| 高台县| 广河县| 隆德县| 宣威市| 黑水县| 大连市| 定日县| 荣成市| 遂川县| 德昌县| 堆龙德庆县| 德江县| 黄石市| 潞城市| 台山市| 唐海县| 靖远县| 平度市| 时尚| 新津县| 太湖县| 瑞丽市| 庆安县| 连江县| 麻阳| 运城市| 平顶山市| 马关县| 兰溪市| 望城县| 汉阴县| 姜堰市| 伊川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