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情商養育
- 徐婧英
- 2142字
- 2020-04-26 21:24:28
七、不吼不叫教育孩子,要把握幾個原則
常有家長說:“自己小時候經常被打,也沒見有什么影響啊。”
真的沒影響嗎?恐怕一些心理隱疾,自己并沒意識到。
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疑惑:
“為什么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為什么我總想親近父母卻漸行漸遠?”
“為什么我的愛情總是卡在同一個地方?”
“為什么對待孩子,我竟然成了我父母的翻版?”
“為什么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不自覺地討好身邊的人?”
“為什么我總是對成功感到不自在,無法享受它帶來的喜悅?”
這些,你也許沒意識到,也許不想承認。
研究表明,長期體罰、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從而使智商下降(主要為兒童)、減弱自控力,增加孩子的攻擊傾向、反社會人格、抑郁癥、焦慮癥、物質上癮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很多被歸為心理問題的疾病,是由大腦損傷引起的。只不過,大腦損傷一般用肉眼難以察覺,一旦出現明顯癥狀,說明實際損傷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尤其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成長中出現持續的大腦損傷,結果就是不可逆轉、無法治愈的。
1.時代不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不同
有家長疑惑,以前,孩子被家長打罵,照樣該吃吃該喝喝,該干嗎干嗎,而現在,孩子挨打后,可能疏遠父母、離家出走,甚至尋死覓活。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心理這么脆弱、承受力這樣差?這是因為,時代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不同。
過去獨生子女極少,家家都好幾個孩子,加上生活條件不好,父母忙于生計,沒有太多時間、精力關注孩子,孩子常常要獨自面對、解決大小事情,經歷生活的磨煉,內心堅強,即使被父母打罵,也能很快自愈。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為吃穿發愁,加上現在的家庭孩子比過去少,有的家庭一個獨生子女要面對祖輩和父母六人的愛,大人們為孩子做得太多、太細,該做的不讓做,孩子內心脆弱、敏感,經不起批評,更經不起打罵。
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好幾個,哪怕犯錯挨了打,兄弟姐妹心理上相互依賴、支持,也有舒緩安撫的作用。而現在,獨生子女或二孩家庭的孩子挨打受罵后,來自手足支持的情感體驗極少。被打罵的孩子,一開始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最終,會無視父母,我行我素,更加叛逆、不服管。
2.不吼不叫教育孩子,要把握幾個原則
(1)傾聽孩子心聲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不聽孩子的話。”家長要反思,和孩子相處,是不是一味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稍不順意,就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像凡凡,父母重男輕女,認為她多余,是個累贅,經常打罵。
12歲的女孩,面對父母的輕視,甚至敵視,選擇了背叛——你們不愛我,你們的話,我憑什么聽?生日這天,凡凡想吃巧克力,被媽媽拒絕了,于是,凡凡選擇了偷,其實,她偷的不是巧克力,而是一份甜蜜,一份愛……
(2)不要“當面教子”
古語有“當面教子,背后訓妻”,好多家長據此就不分時機、不分場合隨意責備孩子,其實,這是不對的。
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孩子也是。不能因為是孩子,家長就不顧忌孩子臉面,不管人多人少,劈頭蓋臉一通數落。小明偷錢被父親“游街示眾”,某家長懷疑女兒早戀到學校對質的做法,實在錯得很離譜。這樣做,只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顏面掃地:一個破罐子破摔,光著身子不穿衣服也覺得“不丟人”;一個縱身一躍,用結束生命來捍衛尊嚴。
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可以管教孩子的行為,但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人格。
簡單地說,你可以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欠妥當,但一定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心傷了,一切無所謂了,不自尊自愛,何以做人?
3.教育孩子的這些錯,你有犯嗎?
(1)事前警告,事后不懲戒
比如,有的父母不讓孩子喝飲料,喝的話就不去游樂園。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喝飲料,父母發現了,也不當回事,照樣帶孩子去游樂園。
類似的事還有,有時,父母只是口頭說說,嚇嚇孩子,并不真的懲戒孩子。
后果:孩子會覺得,爸媽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說說而已,不必當真,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父母在孩子那里沒有威信,以后再立規矩,孩子當然不會聽。
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到一定程度后,父母覺得無法再忍了,把孩子狠揍一頓,卻不去想,出爾反爾的,是誰。
(2)缺乏持續性和一致性
“今天睡前不讓孩子吃糖,明天睡前也不讓。”別因為孩子央求,或者自己忙,圖省事,孩子想吃,就答應了。
后果:不利于教養規則的確立。
明確臨睡前不吃糖,就是不能吃,要幫孩子形成一生的習慣:睡前不吃甜食。
如果沒有持續性和一致性,孩子就會對規則混亂不清,父母到底要我怎樣?因此,要明確規則,讓孩子有規可循。
(3)耐心不夠,急于求成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耐心是最有用的美德。一個有耐心的家長,面對孩子,常常保持冷靜,并做出理智的思考和行動。
像上面提到的小明偷錢,正確的教育是,家長發現偷錢,先別急,耐心問問:“偷錢到底干什么,為什么不向家里要?”
注意:不帶情緒,溫和而有耐心,哪怕小明什么也不說,即使看透了他的動機也要故意裝得遲鈍,盡量從善意的角度詮釋。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做錯事,沒被罰,反倒被理解,會不安、內疚、自責,就會開啟自省意識,約束以后的行為。
小明父親這樣簡單粗暴地打罵、游街,會讓小明覺得我錯了,你罰了,咱們兩清了,依然不知悔改。
我們無法回到童年,卻終將為人父母,陪伴我們下一代的童年。
你是否愿意從現在起,覺察自己,療愈自己,不讓你的孩子再重復你的童年,別因為你今天的無知、粗暴、武斷,葬送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