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向心力:重新定義現代商業競爭
- 杜鳴皓
- 4604字
- 2020-04-08 16:09:41
商業向心力的邏輯起點:劇變的商業與要素重排
有商業向心力的企業正在吞噬著巨大的經濟改革發展紅利。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商業要素資源的流動正在變得快速且活躍,幾乎所有的商業要素資源都在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它們瘋狂地向有商業向心力的企業靠攏,而那些沒有商業向心力的企業正在被淘汰或被邊緣化。
世界在變,我們懷念“慢”,也懷念“忠貞”,但我們同樣也要適應“快”,要尊重自由選擇的權利。當然,我要談的不是縹緲的愛情,而是與之相比更加現實的商業。商業就像這個時代的愛情或者婚姻一樣,正在要素資源的快速流動和自由選擇的過程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劇變。
一、劇變的商業:要素資源的流動正變得快速且活躍
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商業要素資源的流動正變得快速和活躍:3秒鐘內你就可以收到銷售回款;5分鐘內你就可以借到一筆錢;15分鐘內你就能在線招到雇員;1小時內你可以讓數百萬用戶看見你產品的新聞;1天內你可以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只需7天你就可以注冊成立一家公司。
當下的商業社會,生活與工作節奏正變得越來越快,商業要素資源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各種商業要素資源的流動頻率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比如,人才跳槽的頻率比過去更為頻繁,創業的沖動比過去更為強烈,“鐵飯碗”不再是一個褒義色彩的詞匯,優秀的人才只對吸引他們的事業而非過去的鐵飯碗表現出“忠貞”,優秀的人才要么在創業,要么在創業的路上,要么在利用工作間隙偷偷地準備創業。現在的創業潮像極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人才這一要素資源被大大地激活了。過去的兩三年里,互聯網推動著經濟改革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增長紅利,優秀的人才不再“安分”和“忠貞”,他們已從“鐵飯碗”中解脫出來去互聯網創業或加入新經濟領域的創業公司,希望抓住互聯網經濟的時代風口。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全年新設市場主體超過1651.3萬戶,總量達到8705.4萬戶,全年新設市場主體占到了總量的18.97%,創業公司增速驚人。而且,這一趨勢并不局限于中國,很多在日本大企業上班的年輕人開始跳槽到小公司,端鐵飯碗的意愿也明顯降低。
你以為只有人才這一商業要素資源在加速流動嗎?不,當下同樣在加速且流速最快的商業要素資源是資金。
央視紀錄片《華爾街》第一集的主題就是“資本無眠”,它告訴我們商業的劇變一定伴隨著資本的快速流動,而“資本無眠”正是過去五六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寫照。
在過去的五六年中,原本沉睡在銀行系統中的巨量資金快速地流動起來,資金這一被互聯網激活的商業要素資源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資金的這種劇變,可以說以前是項目找資金,現在是資金找項目。
不僅僅是人才和資金,技術、供應商、顧客、媒體及社會公眾,幾乎所有和商業有關的要素資源無一不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呈現出高流動性和極度活躍的特點,每一種要素資源都在快節奏的商業社會中自由選擇適合自身潛力發揮的角色。
而且,要素資源與企業的關系極其不穩定,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意識、機會意識和競爭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稍有風吹草動或發生風口轉換,它們之間穩定的商業關系就可能被打破和重排。事實上,經濟變革、風口轉換和商業要素資源快速流動這三者導致的要素資源重新排列組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商業運行的又一大顯著特征。
二、要素重排:互聯網徹底激活商業,要素資源重新排列組合
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積累了巨量的商業要素資源,并且還在制造和創造著更多的商業要素資源。
截至2015年,我國城鎮存量住房超過200萬億平方米,戶均住房超過1套,與此同時新房源仍在源源不斷地涌向市場。
2016年,中國人均純收入為5.4萬元,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8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萬元;
2016年,中國生產手機21億部,其中智能手機15億部,占全部手機產量的比重為71.4%,生產移動通信基站設備34084萬信道。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04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到2.0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數量達到3.71億人。
…………
這些存量和增量的要素資源正在互聯網的催化下加速流動,進行商業上的重新排列組合。
過去打車僅限于低效率的打出租車,但“網約車”的出現,將社會存量中巨量的司機、汽車和乘客三種商業要素資源徹底激活,人們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為“出行難、打車難”而煩惱,三種要素資源的重新排列組合誕生了滴滴和優步,它們完全打破了過去出租車與乘客之間簡單的商業關系,這種社會中的巨量存量要素資源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便是劇變中的商業的典型寫照。以美團外賣、餓了么為首的外賣軍團的出現,通過互聯網將海量的餐飲企業、巨量的餐飲用戶、數以百萬計的計算機人才和送餐人員等要素資源進行商業上的重排。互聯網支付也開始搶傳統銀行的“飯碗”,2017年第二季度,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為代表的非銀行支付規模達到了31.5萬億元,同期的銀行電子支付則減少了25萬億元。
科技企業“互聯網+”和傳統企業“+互聯網”高速發展,各種商業要素資源被互聯網徹底激活了,它們開始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以尋求價值最大化,各種要素資源的商業潛力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最為重要的是,商業要素資源并非被動地等待重排,而是自由選擇、主動加入,以期在新要素資源組合中,實現自我增值和價值最大化。
在互聯網技術的催化下,人才、技術、資金、供應商、顧客、媒體等各種商業要素資源高度活躍、快速流動,并且它們之間自由地進行排列組合,每種要素資源都在自由選擇、主動追逐市場風口,以圖最大化發揮自身價值。各種商業要素資源通過重新排列組合進行商業搶位的意識在增強,這不僅催生了很多全新的商業業態,更讓一些企業在數年之間就得到了十倍、百倍乃至千倍、萬倍的高速增長,誕生了很多商業黑馬和新巨無霸企業。
三、逆向整合:優質要素資源向有吸引力的企業快速集中
傳統商業中,企業做大做強的途徑無非兩種:一是通過大手筆的并購、兼并或重組來進行商業要素資源的整合,即托拉斯模式;二是采用連鎖經營的模式快速地進行單體復制,麥當勞、肯德基、沃爾瑪等商業巨頭的成功就基于這一經營模式。
傳統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企業對商業要素資源進行的正向整合,企業需要完全擁有要素資源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商業要素資源在被企業整合的過程中是被動的。雖然企業整體的規模效應和內部協同效應在增強,但它們的積極性和商業潛力并沒有被完全激活。劇變中的新型商業將這一傳統模式打破,現在的商業巨無霸們并不熱衷于完全擁有要素資源的所有權或支配權,而只是把各種商業要素資源吸引到身邊,通過重新排列組合讓它們主動地創造共同的商業價值,可以理解為這是企業對要素資源的逆向整合。新商業模式企業的成功,均是商業要素資源自身反向選擇的結果,聚合起來的商業要素資源的價值遠遠超過企業自身的經濟體量,企業對要素資源沒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卻能夠從這些商業要素資源的成長中直接受益。
在新經濟時代,如何讓優質的要素資源向企業自身的商業生態系統集中并持續創造價值,是每一個商業主體和每一個人才都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四、反向淘汰:商業向心力企業虹吸巨量商業要素資源
巨量的商業要素資源只會向蘋果、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聚集嗎?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只有大公司在變革現代商業、重排商業要素和巨量地虹吸優質的商業要素資源,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也在加入經營自身商業向心力的陣營。
你身邊就可能有精明的同事在虹吸著各種商業要素資源。M小姐是一家化妝品專賣店的員工,她建立了一個教授都市白領女性如何化妝和選購適合自身膚質的化妝品的公眾號,目前粉絲已經超過5萬人,而她通過公眾號每年給化妝品店帶來的營業額超過500萬元,這還不算其公眾號接廣告的收益;而對面專賣店的員工L小姐的年銷售額卻不足50萬元。L小姐發現,M小姐周末經常在店內組織美妝沙龍和培訓活動,周邊的顧客就這樣被這位M小姐漸漸地吸引過去。在這個例子中你應該可以看到,哪怕是一家占地僅僅幾十平方米的小小專賣店,也可以有令人生畏的商業向心力。正是通過虹吸海量要素資源、擠壓競爭者生存空間的競爭方式,M小姐實現了對L小姐所在專賣店的反向淘汰!
在快節奏的當下,商業要素資源只對能夠吸引它們的商業主體表現出忠貞,它們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報快速地做出合理的資源配置選擇,員工跳槽、顧客“移情別戀”、供應商反水、投資方撤資這類事情會越來越司空見慣。對商業要素資源沒有吸引力的企業,將眼睜睜地看著各種商業要素資源和自己擦身而過,在現代商業競爭中被無情淘汰。
五、輕資產時代:吸引和整合比直接擁有更重要
互聯網時代,包括人才在內的所有商業要素資源都將充分地流動起來,你不必關心它們屬于誰,只需要知道它們為誰創造價值。簡單來說,未來商業的本質,是讓商業要素資源給你帶來價值,你并不需要直接擁有它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你只需要把它們聚合到你的商業體系中為你主動創造價值即可。
“一瓢我飲不夠,何妨閱盡三千”便是未來商業的本質。互聯網讓所有的要素資源都充分流動起來以后,長期持有劣質的、不能產生商業價值也不能快速流動的商業要素資源將是十分愚蠢的行為,聰明人將毫不猶豫地把垃圾要素資源堅決地拋掉,他們需要什么要素資源就可以在市場上輕而易舉地吸引和匹配到,無須像以前一樣直接持有。同時,要素資源“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也更利于公司在多變的市場中做出快速反應。
阿里巴巴并不直接買賣東西,它也從來不追求商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但它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聚合了全球最多的買家和賣家。這便是未來商業的本質,所有的商業要素資源都能輕易地在市場中匹配到,所有優質的商業要素資源都會向有商業向心力的企業集中,你唯一要擔心的,就是自己對商業要素資源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整合能力。
六、末端爆發:要素資源加速流動、主動選擇與自我增值
當前互聯網新經濟還有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商業在末端爆發。
處在商業生態底部的優質商業要素資源不甘于像以前一樣只能接受被動安排,而會主動地向上整合。以自媒體行業為例,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人不甘心于一家自媒體平臺的流量,他們會整合各個平臺的流量資源和稟賦優勢,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建立在多平臺基礎上的超級IP。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優質的商業要素資源普遍具備自由流動、主動選擇和自我增值這三大基本特征,它們會主動向上整合有商業向心力的商業個體。沒有這幾個特征的企業會無所適從,只能在市場中拾取殘羹冷炙,匹配劣質要素資源。
自由流動:要素資源高效匹配就是互聯網經濟的代名詞,優質的要素資源被激活以后,會對市場中的其他要素資源進行快速的優勝劣汰式的替代,而這種優勝劣汰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市場將形成一個由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優勝劣汰循環促進的閉環。
主動選擇:對于沒有商業向心力的企業,優質要素資源的匹配將愈發艱難。
自我增值:優質商業要素資源主動向商業生態上游逆向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求自我增值,通過與商業主體捆綁實現商業共生、資源共享和市場共贏來達到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它們不滿足于當前價值,而是努力追求自我價值增值,它們自己就是互聯網時代產品迭代升級的最佳范本。
在商業劇變的發生和企業對商業向心力的追逐中,互聯網起到了促進變革和加速催化的雙重作用,如果要概括互聯網的這種對新經濟、新商業的影響,那么可以是下面這四句話:
第一,互聯網讓所有的商業要素資源都加速流動起來;
第二,互聯網直接導致了商業要素資源的重新排列組合;
第三,互聯網引發的要素重排加劇了各種商業要素資源的優勝劣汰;
第四,互聯網讓每一種商業要素資源的市場活力都得到最大化的激活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