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綠十字”鄉建模式的要點

所謂模式即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上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化的方法體系。“綠十字”最大特點是組織運作的靈活性、工作思維的創造性,以及通過對農村基層社會現狀和農民意愿的了解而做出的與之適當的反應,因而其鄉村建設的模式也具有獨特性。

(一)目標定位的獨特性

“綠十字”從關注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傳統文化價值觀入手,將新農村建設定位為“鄉村生態文化”建設,并以此提出了“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這一目標定位之所以具有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以獨特的視角看到了目前農村的問題所在

縱觀近年來的新農村建設,給人總的印象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一種城市建設的味道,把“新農村建設”變成了“城市建設”的翻版,使新農村建設脫離了農村的實際,脫離了農民現實的緊迫需要,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工程。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受理論、體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缺乏對農村的了解、缺乏對農民實際需求的認同。

應該說,當今農村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還有一個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而后者的嚴重性遠甚于前者。因為生態環境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它牽涉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以及自然內部各“肌體”之間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它的修復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它的破壞是綜合、全面和巨大的。同樣地,當今的農民問題不僅是農民物質生活貧窮的問題,還有農民精神生活貧乏的問題,保守、自卑和缺少文化依然是束縛農民改善生存狀態的最大的阻力。因此,作為解決當今“三農問題”重要舉措的新農村建設,也不僅僅是物質狀態的改變過程,更是鄉村自然環境的修復,以及農民的觀念、文化、信仰等精神層面的改變過程。

農村問題用城市方法去解決,肯定不行;自然生態用園林方法去管理,更不行;女人問題用男人思維去解決,那叫添亂;科學問題用抓鬮解決,是胡鬧。“綠十字”認為在三農問題上就是用希望去剖解,鄉村問題找村主任去化解,生態矛盾用生活與生產方式去破題,穩定問題與信仰以民約來對待,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以獨特的視角突出了鄉村的多樣性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性

基于農村、農民問題的新特點變化,“綠十字”了解了真實的農村現狀和農民的真實需求,改變了如今一些地方常用的城市建設式的鄉村建設思維方式,將“綠十字”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定位為“鄉村生態文化”建設。

所謂生態文化,是指建立在生態學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遵守事物客觀規律的一種文化形態。

生態文化體現的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中多樣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強調由具體生態環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事實證明,在人類今后的社會改造活動中,如果不徹底改變征服自然的態度,不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開發自然的生產方式,不改變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不改變損害生態環境的社會制度,則不可能長期有效地阻止自然生態環境的加速退化,最終可能導致人類由于不適應生態環境而從地球上消失。

新農村建設也是這樣。改變農村生產條件、發展農村經濟、讓農民獲得更大程度上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固然十分重要,但這種鄉村經濟的發展,這種基于生產條件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再走城市發展的道路,不能再以犧牲鄉村生態環境、傳統文化價值為代價,而是要從生態學的觀念,把維系鄉村生態的多樣性和保留鄉村傳統文化價值的特殊性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中去。這是“綠十字”具有獨特性和前瞻性之處。

3.以獨特的視角賦予新農村建設全新的目標內涵

“綠十字”提出的“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是一個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學術觀念和實踐方法,是“一個很適合中國農村發展的理念”,重點強調了農村形態的連續性和鄉村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感。農村的改造與建設,不是對農村固有屬性和原有形態的全盤否定,也不是對鄉村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剝離與消弭,而是一種選擇上的繼承與更新,是在保留農村固有屬性和基本形態的基礎上,用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和城市化的生活元素去改變鄉村中原有的、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按孫君的話,就是在強調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和城市化的生活元素的同時,“保護舊村,保護歷史,保住民間文化,保住農民的樸實無華和真誠勤勞,就是未來新農村的最大希望”。

新農村建設的提法只是一種時代的流行語,嚴格地說不太科學,今天是新農村,那過30年后又變成了舊農村,無論新農村還是舊農村,其目標都是讓鄉村文化與民風更加淳樸,道德與孝道能夠延續。尤其是隨著城市文明的加速,鄉村文化、田園風光漸漸變成了城市人的夢想,這種夢想也漸漸地脫離城市、拋棄城市。是什么力量讓城市人逆反入鄉呢?是文化、是土壤,更是具有血濃于水的鄉村社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是因為如此,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就成了未來中國農村文化復興的標桿。

(二)鄉村建設實踐的切入點

為了實現“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目標,“綠十字”提出了“先生活后生產”的理念作為其鄉村建設實踐的切入點和基本路徑。

1.“先生活后生產”理念的提出

客觀地講,最早提出“先生活后生產”這一理念的是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龔益教授。從2003年開始,“綠十字”來到湖北省谷城縣的五山鎮,開始“綠十字”真正意義上的鄉村建設實踐活動。當時的五山鎮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的山區鄉鎮也和其他類似的鄉鎮一樣,在經濟發展優先的大潮中,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狀態、身心健康,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與價值,影響了當地鄉村兩級組織招商引資的環境,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盡快改變人居生活環境、恢復原有生態植被,應該是鄉村建設實踐中應優先考慮的問題。

龔益教授作為“綠十字”的“五山模式”的倡導者之一,在參與對“綠十字”五山鎮的堰河和田河等村的考察時,針對當時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態,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為“綠十字”有效開展鄉村建設實踐提出了“先生活后生產”的建議。對此,孫君在《農道》一書中記述:“‘先生活后生產’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人類在自然界長期生存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最簡單的規律。”關注生態環境是“綠十字”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有開展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所以,龔益教授的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綠十字”的認同和響應,最終成為“五山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此,孫君這樣敘述:“五山項目的第一階段(2003年至2006年)是做生態環境整治,先生活后生產;第二階段(2006年至2009年)是把茶葉做出品牌,邊生活邊生產;第三階段(2009年之后)做旅游,先生產后生活。可以說,這是把常態的發展模式顛倒過來了。當我們把生態做好之后再回過頭來做工業,這時候的工業是現代化、高科技的,少了很多污染。”這一理念在隨后的鄉村建設實踐中被不斷檢驗,成了“綠十字”鄉村建設實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和實踐方法。

2.“先生活后生產”的內涵

“先生活后生產”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它是一種鄉村建設實踐方式的逆向思維。通常的觀念認為鄉村建設應該從解決生產方面的問題入手,如生產基礎設施、生產裝備(技術、工具)以及市場體系等,再解決生活方面的問題。但在“綠十字”看來,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的問題,使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只有先有了良好生態的生存環境,才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環境。正如孫君所言,倡導“先生活后生產”的理念,整個實踐都是圍繞著農民的生活進行的。通過生活與生產方式的轉變,把環保潛移默化到生產經營和生活習慣之中,與東方安居樂業的理念相對應。使垃圾和糞便徹底資源化,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讓農民養成勤剪指甲、洗腳、曬鞋墊、曬被子、喝豆漿、保持衛生間和廚房衛生、正確使用抹布、將垃圾分類等良好習慣。點點滴滴地逐步積累,把保護農村的土壤生機和水源清潔變成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所以,“綠十字”提出從關乎生活環境垃圾分類入手,來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第二,它是一種經濟的、便利的、快速的發展模式。在新農村建設中,地方政府起主導和組織作用,通常情況下,項目的選定、實施的運作、項目建設過程管理都是來自于地方政府。“綠十字”在新農村建設中極力去推動地方政府(主要是鄉村兩級組織)在項目的選定上從農民生活入手,選擇花錢不多、見效又快的建設項目,如垃圾分類。這樣,一方面農民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又能讓農民很快感受到建設帶來的好處,從而讓農民重新建立起對政府的信心。這種經濟的、便利的、快速的發展模式,是解決當前鄉村干群不協調關系的絕佳選擇。

第三,它是確保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因為現在的鄉村生產活動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農業勞動,它是工、農、商、服務一體的綜合性生產活動,不僅需要勞動者強健的體力,還需要有良好文化素養與判斷能力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也就是說要有一個良好的物質與精神環境,尤其是良好的精神狀態。“先生活”是為了更好地生產。通過“先生活”的理念,來改變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思維模式,從改造農民身邊的生活環境、農民的精神面貌入手,促進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鄉村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活與生產的和諧統一,即“在安居樂業的順序下愉快地生活、愉快地生產,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時刻關懷生態”,最終實現鄉村社會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的發展。

3.“先生活后生產”的實踐路徑

那么,在新農村建設中“先生活后生產”的實踐路徑是什么呢?

一方面,要立足農村實際,從農民迫切需求的地方入手。在“綠十字”看來,雖然目前大多數鄉村的農民溫飽問題已得到解決,但資金不足依然是困擾農村發展的最大瓶頸。所以,新農村建設應結合農村的實際,按照農民的可承受能力,解決農民眼前的迫切需要。于是,提出了“從垃圾分類入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通過轉變觀念、修復環境,建立一種以自然為中心的生物圈,來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鄉村建設理念,來實現“先生活后生產”的目標。

高椅村資源分類中心

另一方面,要克服城市發展中急功近利、急躁冒進的情緒。在“綠十字”看來,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要記住城市發展的教訓,再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改變傳統的從生產入手、從經濟發展入手的鄉村建設觀念,而是從“垃圾分類”入手,從解決鄉村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入手。只有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才能得到改變,才能重塑農民的信仰,培養農民的自信力和自主力,也才能激活農民生產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從而為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以此促進農村生產的發展。而農村生產發展,又能促進農民生活的進一步的改善。如此往復,形成一個生活—生產—再生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三)鄉建實踐方式的獨特性

“綠十字”的鄉村建設實踐之所以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與其特有的參與方式有關。

1.“綠十字”身份的特殊性

“綠十字”作為非政府組織形式的鄉村建設實踐團隊,其參與本身就是一個特色,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對非政府組織都還需要一個認識、認可的過程,尤其是像新農村建設這種牽涉到鄉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改造活動,對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政府更是十分謹慎,使非政府組織的每個行動都顯得十分艱難而緩慢。但非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民間性、志愿性和非營利性的特點以及思想、理念的不斷創新,既滿足了改革開放后農民對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渴望與好奇,也彌補了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不足和弱勢。因此,政府和社會對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又有某種審慎的期待。

正是看清了政府和社會在非政府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上的矛盾心理,“綠十字”以獨特的方式和身份加入了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并逐漸得到了參與地區的政府和鄉村社會的普遍認同和一致認可。

2.合作方式的獨特性

作為非政府組織,由于它所受到的社會挑戰和持續性的社會質疑,以及社會資源相對于政府的明顯不足等多方面的缺陷,使得“綠十字”在參與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以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優勢、克服非政府組織的不足為出發基點,提出了具有“綠十字”特點的新農村建設參與方式,即“農民參與,三方合作(亦稱‘農民參與,合作共贏’)”的參與式合作的鄉村建設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農村建設三個主要方面——農民(包括農村精英)、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專家、學者和志愿者的能力。

正如孫君所言,“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社會支持與參與的項目,企業融資、農民出工、專家支持、政府服務和非政府組織參與,以合作和多贏的方式建立新的城鄉市場關系。”與此相比,當今很多地方的鄉村建設實踐是由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的鄉村建設模式,其弊端在于政府因受其常規觀念和行為方式以及社會資源有限的制約,很多新農村建設項目基于宏觀層面,而鄉村弱勢者的訴求一般難以考慮到,這也使得農民因對當地政府的不信任,導致錯失了很多鄉村建設發展的時機。而“綠十字”的人文關懷理念和公益性特征,相對政府更容易獲得村民的好感和信任,這也正好彌補了政府的不足,使“綠十字”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成為政府和農民之間聯系的橋梁,也有更多的機會集合政府、農民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到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從而使“綠十字”的參與式合作的理念成為現實。

3.參與式合作方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綠十字”參與式合作的鄉村建設理念,既符合農民的想法,也滿足了地方政府的需求,在其參與鄉村建設的大部分地方很快得到人們的關注和推崇。正如原五山鎮鎮委書記、現襄陽市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所言:“北京‘綠十字’是一個以實踐為主體的非政府組織。從2003年底與‘綠十字’合作之后,我們在觀念和工作上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比如垃圾分類這項工作,原先政府也做了,文明辦、宣傳部等做了很多年,就是推不動,當然城市也是如此。可是‘綠十字’來了,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推動了這項工作,垃圾分類變成了農民自己積極參與的工作。我們看到今天的農民,已把這項如此艱難的工作變成了生活習慣!這種農民觀念的變化深深地引起我的反思,這種反省在工作上、生活方式上和社會責任感上,給我們基層黨組織帶來了一陣春風。面對這樣的一個組織,不僅是我們鎮政府、市委、縣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孫君先生還被谷城縣政府特邀為顧問。”作為“五山模式”的政府層面的核心推動者之一,余寶軍的評價可謂是對“綠十字”參與式合作的鄉村建設理念的最好注解。

(四)鄉村建設模式的價值

“綠十字”的鄉村建設實踐,無論其規模大小和影響深遠與否,對于今天乃至今后的中國鄉村建設實踐都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借鑒與應用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促進了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

作為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鏈上的一部分,鄉村所承受的環境破壞的影響力更大。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鄉村經濟發展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導致農村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環境嚴重污染,進而導致農業效率的降低、農民生活質量的惡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后。

正是看到了環境問題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綠十字”在鄉村建設實踐中提出倡導環保、重建生態的鄉村建設口號,提出“求真務實、勇于踐行”的要求。經過與鄉村建設實踐區域所在的農民、地方政府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努力,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環境效益日益明顯,郁郁蔥蔥的“新環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如提倡垃圾分類大大地減少了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帶來的污染,有機肥的推廣使用減少了工業化學肥料帶來的土壤地力的破壞,而大范圍的農戶沼氣的使用極大地降低了木柴的使用率,從而減少了樹木砍伐,提高了森林的覆蓋率,一個“長期的環境效益正逐漸呈現”。亦如孫君在隨筆中多次描述的,所有進入堰河村的人都像進入了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堰河村的未來更是一個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生態環保、文明有序的新農村。

2.促進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創造了新的收入機會

以優先生產發展為突破口的鄉村建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改善農民物質生活匱乏的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對農村環境的破壞也不可小覷。“綠十字”鄉村建設實踐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創新求變,“摒棄損人不利己的經濟模式”,即從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入手,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過去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的滿足而忽視農民生活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改為追求經濟增長與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同步進行。在改善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改善經濟發展的融資環境,從而帶動農村綠色環保產業和鄉村旅游經濟的成長,促進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的機會。正如孫君所言,生態文化建設減少了農戶的經濟支出,帶來了新的收入機會,沼氣池及“一建四改”讓農戶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同時穩定了生豬的飼養條件;垃圾分類形成的良好衛生環境,帶來了農戶開辟新收入來源的機會。同時,通過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使鄉村社會的經濟活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一個以綠色環保產業為中心的鄉村經濟鏈,即“生態環境的優化—綠色農產品種、養殖—農家樂—旅館—休閑娛樂設施—旅游業的興起—形成致富經濟鏈”,在“綠十字”開展鄉村建設的地方逐步形成。

堰河村民居

3.促進了鄉村歷史文化價值觀的保護與傳承,增強了農民的自尊感

在中國,每一個鄉村都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觀。正如孫君所言,廟宇、農田、村莊、農民、樹木、牲口、趕集等這些人與物的交替,以及空間與四季的變化,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形成并演變成他們自己熟悉的習俗,這種習俗我們稱之為文化,影響著他們過的日子。正是這種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和社會價值觀,造就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多樣性和民族繁衍的生命力。因此,“綠十字”鄉村建設實踐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重視鄉村歷史文化和民俗、信仰等社會價值觀念在鄉村建設中的影響和作用,把保護和傳承中國鄉村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念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納入鄉村建設實踐的過程中。

同時,一個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依靠的不僅僅是農村生產條件的改進和農民生產技能的提高,農民的社會價值觀如民風民俗、文化信仰、道德規范以及農民的自信心、自尊感和主動性、創造性都對鄉村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綠十字”這種把生態建設—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建設與文化建設—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建設綜合起來的鄉村建設模式,為鄉村社會帶來了極大改變。一方面,促進了鄉村社會關系的改善,包括家庭內部關系的和諧和鄰里關系的和睦,改善農民與鄉村干部之間的緊張關系等。另一方面,增強農民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同時伴隨著鄉村的傳統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回歸,使農民找回了自信心、增強了自尊感。在“綠十字”看來,年輕人出門打工是正確的,也是客觀的選擇,留在家的人負責耕種、建設和維護,等若干年這些年輕人有了技能、了解了現代文明與教育之后,再回來村里,就會形成最有效的行動,這種行動是新文化與舊文化的融合,他們在把握著自己,又形成現今的民俗文化。這種發展的方式是需要付出和時間的,只有這樣,自尊才會離農民越來越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巴马| 张掖市| 阿鲁科尔沁旗| 淄博市| 桦南县| 新闻| 缙云县| 馆陶县| 汶川县| 肇州县| 达孜县| 仪征市| 垫江县| 奉贤区| 镇安县| 澳门| 茂名市| 昔阳县| 犍为县| 承德县| 宜章县| 成都市| 安多县| SHOW| 顺昌县| 民县| 什邡市| 沅陵县| 平塘县| 偏关县| 白山市| 鄄城县| 晴隆县| 宝鸡市| 施甸县| 济宁市| 武陟县| 连江县| 白银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