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的崛起:全球貨幣新體系的興起
- 歐緯倫 馬國南 羅祥國
- 777字
- 2020-04-14 14:47:30
制度慣性和破壞性事件
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轉有著強大的慣性,這意味著整個體系在對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做出反應之前,需要一個破壞性事件發生。盡管2008年可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元年”,盡管中國經濟已經具備與美國相當的規模(中國經濟總量按名義計算比美國小,而按照購買力計算則比美國大),盡管中國國內的相關制度正在不斷得到改進并走向成熟,但美元仍舊很可能繼續保持主導貨幣的地位。除非出現一些特別的沖擊性事件削弱人們對于美國制度體系的信心,否則在未來數十年內,人民幣在國際層面的使用將很難超過美元。
歷史表明,全球貨幣體系的重大變遷通常是由危機所引起。除非對既有體系的信任遭到嚴重破壞,否則很難將一個存續多年的主導貨幣逐下神壇。
在美元開始境外使用之前,美國就已經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地位保持了 45年。甚至在1913年《聯邦儲備法》允許美國國內銀行從事國際貿易融資的前一年,美國就成為了最大的出口國。現如今美元又怎么可能被替代呢?艾肯格林強烈告誡中國不要自滿:
可以肯定的是,一個特殊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美聯儲做市的努力——影響了美元對英鎊的替代。當然,今天類似的事情也并非不可能發生。美國長期的預算赤字,就類似于一戰對英鎊的沖擊。而中國政府致力于將上海建設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就如同美聯儲努力在紐約建立商業承兌匯票市場。可能沒有任何人能確定人民幣是否會取代美元,但在排除這個可能之前我們也需要回顧20世紀20年代的歷史。(Eichengreen,2011)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必要強調英鎊是在經歷了一個特別的沖擊性事件之后才被美元超越。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它無疑破壞了人們對既有體系的信心。日本人和歐洲人都對各自的貨幣缺乏信心,美國人也是如此。所有人都對整個體系缺乏信心。然而全球金融危機并沒有導致美元使用的減少。除非在可行的替代性貨幣出現之后又爆發了一場危機,否則美元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