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的崛起:全球貨幣新體系的興起
- 歐緯倫 馬國南 羅祥國
- 1653字
- 2020-04-14 14:47:30
第2章
貨幣的興衰:對人民幣的歷史啟示
人民幣的崛起標志著全球貨幣體系的一次根本性轉型。事實上,人民幣的國際化既是這個歷史性變遷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
國際貨幣的關鍵衡量標準是大規模的國際使用,如用作交易結算、外匯交易、大宗商品以及其他商品的計價、金融產品估價、價值儲藏和作為外匯儲備等等。人民幣目前已經滿足了這些條件,所以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國際貨幣。
然而,從真正的全球標準來看,一種全球性的貨幣必須是所有貨幣中用于上述用途的最為重要的貨幣之一。因此,雖然人民幣已經朝著這個方向快速發展,但它仍舊稱不上是一種全球性的貨幣。
關于人民幣崛起的熱門探討通常集中于這樣一個問題,即人民幣是否能夠挑戰甚至取代美元繼而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如果可以,又在何時能夠實現。誠如前文所言,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實際上并沒有像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重要。相比之下,人民幣崛起為一種貿易結算貨幣看起來可能沒有那么“激動人心”,但是它對世界經濟的實際運轉卻舉足輕重,而且這種影響正在不斷發酵。我們的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十年內,除非發生一場可以改變整個游戲規則的金融危機,否則人民幣不太可能與美元競爭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本書第8章將對這個預測作具體的闡述。(當然,就像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提醒我們的一樣,類似的事件確實也有可能發生。)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相比于美聯儲,當前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雙邊貨幣互換規模更大。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意義非同小可,因為這樣的安排補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儲備貨幣在危機管理中的傳統角色。
相當重要的是,人民幣的崛起是全球貨幣體系轉型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美元毋庸置疑仍是占主導地位的全球性貨幣,但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貨幣領導力已經開始逐漸減弱。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日益加深的鴻溝引發了大量不滿,同時從較小的方面來說——使用美元存在大量的風險,這些都鼓勵了美元替代品的發展,而這種替代品的發展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領導的。
國際貨幣體系的轉型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新的全球危機可能會加速這一進程。同時,不管是出于經濟原因還是政治原因,如果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一輪快速改革最終夭折,國際貨幣體系轉型的進程可能動搖甚至失敗。無論如何,如果按照目前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全球貨幣體系顯然會發生一場重大的重組。
還記得一個世紀以前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在《理性生活》一書中所說,“那些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因此,我們要對歷史上全球貨幣體系歷次轉型中的重要教訓進行回顧。我們在下面列舉了最重要的六個結論性觀點。之后,我們會更為詳細地去對其歷史經驗進行考察(我們將在第3章的經濟轉型中對第四點進行詳細闡述,因而本章對第四點不再贅述)。
全球貨幣體系的轉型可能是高度破壞性甚至是災難性的。這意味著主要大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進行審慎管理刻不容緩。但就像第五點所指出的那樣,對現有規則的一些破壞有時也是必要的。
一種過去相對無關緊要的貨幣,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突然扮演全球經濟主導貨幣的角色。
一種貨幣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可以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
- 第一,在離岸市場上擁有巨大需求;
- 第二,貨幣發行國政府在全球和國內制度層面對其給予有力的支持。
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將在第3章中對這一點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戰略(試點運行,審慎評估,不斷調試并進行推廣)正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
由于既有體系存在強大的路徑依賴,所以我們往往需要一個破壞性的事件來促成重大的改變,就像全球金融危機促成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但是,除非有一個巨大沖擊決定性地破壞了公眾對于美國所領導的制度與機構的信任,否則在未來數十年內,美元作為主導貨幣的地位仍將延續。
國際貨幣和流動性之間的關系撲朔迷離。發展離岸市場削弱了中央銀行對于其所發行貨幣的掌控,流動性波動的風險會增加。離岸市場可以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時期迅速擴張,也可以在緊縮的貨幣政策時期迅速收縮。由于離岸人民幣史無前例,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后果也尚未全部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