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城市發展的效率與扭曲

任何國家的城市化都不只是一個提升城市人口比重的過程,它還涉及城市在不同地區間的分布,而這是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的問題。城市體系的合理化必須以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為前提,以企業自主選址和勞動者自由遷徙為條件,以集聚效應和擁擠效應之間的權衡為機制。于是,具有不同的地理、自然、歷史等條件的城市都達到最大化勞動生產率的最優規模,從而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城市相互分工、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城市體系。具體到農民進城的現實問題上,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民工是跨地區流動的,2010年全年農民工總量為2422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5335萬人,本地農民工8888萬人。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1]因此,城市化中的關鍵矛盾不是農民在本地進城的問題,而是農民跨地區進城問題,更具體地來說,主要就是在東部大中城市的那些無本地城鎮戶籍的常住人口如何轉為本地市民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問題在持續提高城市化水平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而城市化速度應該多快,城市體系如何合理化卻是爭議的焦點。在全世界范圍內,通常一個國家在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半的時候,其城市化速度是有所加快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壓低城市化的速度,具體的體現是,“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47.5%提高到51.5%,5年提高4個百分點,低于當前大約1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而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2011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51.3%,而201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56.10%。[2]在城市體系的調整方面,政府的政策導向是重點推進中小城鎮的發展,而限制特大城市的發展,具體體現是在城市人口規模和戶籍制度方面,“十二五規劃”提出,“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大中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繼續發揮吸納外來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落戶條件。”

在長期以來的認識誤區和政策干預之下,當前中國的城市化出現了諸多扭曲。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后于工業化進程,城市體系和城市布局不合理,城鄉間收入差距仍然巨大,以及城市內部的社會分割等問題逐漸凸顯,并影響到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甚至社會和諧。這一章將基于區域和城市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指出,中國不應用行政手段壓低城市化的速度,不應犧牲大城市的集聚和擴散效應。隨著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在城鄉和地區間更為自由地配置,城市體系的調整必將伴隨著經濟向大城市(尤其是東部大城市)的進一步集聚,而且這一道路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區域和城鄉間人均收入的平衡,從而實現增長與和諧的共贏。

2.1?地理、集聚與中心—外圍的城市體系

正如《世界發展報告2009》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經濟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World Bank, 2008)。經濟集聚在少數地區,是先天地理條件和規模經濟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牙克石市| 太白县| 衡南县| 资兴市| 三门峡市| 阆中市| 外汇| 阿克| 永福县| 安吉县| 卢湾区| 历史| 仲巴县| 汉源县| 内乡县| 原平市| 邵东县| 天祝| 同江市| 靖边县| 安龙县| 呼和浩特市| 天峻县| 海盐县| 枞阳县| 常德市| 彰化市| 政和县| 乌恰县| 邢台县| 屯留县| 大余县| 瑞金市| 沾益县| 陇西县| 丰都县| 蓝田县| 三亚市| 民权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