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伯雷與赫爾墨斯秘學(“經(jīng)典與解釋”第41期)
- 婁林
- 694字
- 2020-05-22 17:44:31
古典作品研究
從《左傳》論春秋時代的諫諍制度
何 楊
[作者簡介]何楊,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本文是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左傳》辭令的邏輯研究”(2012M511875)的成果之一。
諫諍或作諫爭,意指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的過失進行規(guī)勸。嚴格而言,諫、諍有別,如《荀子·臣道》云:“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1]不過,二字通常連用,共同表示規(guī)勸之義。
諫諍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糾正君主專制的弊端頗為有益。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對諫諍的探討。例如,先秦兩漢就有不少文獻論及諫諍,偏重論述諫諍的重要性者,如《呂氏春秋·貴直論》前五篇、《孝經(jīng)·諫諍章》等;偏重論述諫諍技巧者,如《韓非子·說難》、《鬼谷子》等;偏重論述諫諍之禮者,如《白虎通·諫諍》等;偏重收集諫諍故事者,如《說苑·正諫》等。其后,重要著述有唐代元稹的《論諫職表》和宋代蘇洵的《諫論》,而宋代《冊府元龜·諫諍部》和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官常典》中的“諫諍部”和“給諫部”收錄各家關(guān)于諫諍的論述和故事,最為詳備。
現(xiàn)當代的研究往往將春秋時代的諫諍制度置于整個先秦時代之中,從而論述較為簡略,且大同小異,缺乏深入探討。[2]實際上,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皆有不同,籠統(tǒng)論說易于忽略各自特征。鑒于此,本文將以《左傳》為主,專門討論春秋時代的諫諍制度。選擇《左傳》,理由有二:其一,該書是最為可靠的春秋史料,如童書業(yè)在搜盡春秋史料后,認為《左傳》最為真實,故其所撰《春秋史》主要依據(jù)《左傳》;[3]其二,《左傳》記載了大量諫諍事件,約有近兩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