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第三十三幕 涿鹿 應龍如約而赴

  • 蕓夢偶記
  • 未乙辛
  • 7030字
  • 2020-04-10 11:42:38

黃帝把這種新的交通工具教給了部落子民,隨著一輛輛‘軒轅之車’被仿制出來,人們對這次遠遷的信心更足了。他們把糧食和種子裝到車上,牛羊牧馬套繩拉車,武器工具隨身攜帶。六部一心,整裝待發。

然而事到臨頭,他們卻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面對崇山峻嶺與黃河天塹,龐大的車隊該如何北上幽陵。當初一兩個人固然可以翻山越嶺、泅水渡河,如今數萬族群拖家帶口、扶老攜幼、雞犬相隨,勢必不能再逐日而行。

既然無法再走直線,那就只能順著河谷繞出高原和山脈,取道東部平原折而向北了。六部氏族首領之一的‘伯’也曾游歷四方,當即提出了這個方案,并且獲得了一致認可。于是黃帝集合六部,沿著河道走勢先南后東,浩浩蕩蕩的離開了故土。

一路上有人死去有人出生,途經水草豐盈之地,還有人脫離隊伍而去。到達涇渭分明的渭中平原時,更有許多族眾就此安家落戶、開枝散葉,但整個部落還是按照計劃繼續向東而行。終于有一天,龐大的車隊隨著波濤滾滾的黃河,一起沖出了連綿起伏的山區,挺進了更為廣袤的華中平原。

黃帝部落的東進,當然驚動了這個地區的原有勢力。這片土地原本屬于北方炎帝部落,這是一個同樣從黃土高原上走出來的文明,與黃帝部落算是曾經的兄弟之邦,彼此語言相通、血脈相近。

炎帝部落很早就遷來此處了,通過與原住民的融合,也形成了較為先進的文明體系,尤其是在農業和醫療領域。然而先進的農業體系,也就意味著對土地的依賴和需求更高。所以炎帝部落并不歡迎兄弟之邦的到來,怕對方侵占自己的土地。

于是,炎帝試圖與對方進行交涉…要么在此止步,俯首稱臣,要么退回關中平原,向其他方向發展。決心先東進后北上的黃帝自然不肯妥協,于是雙方動用了武力,先后進行了數次交戰。最后在板泉之戰中,炎帝部落敗給了對方,沒能阻止黃帝的步伐。

一路而來的戰事驚動了休養中的嫘祖,當她得知丈夫的一片苦心,甚至為此與曾經的兄弟部落大動干戈時,既感動又愧疚。她勸說黃帝不要再貿然北上了,到此為止,就在這里安家落戶,與炎帝部落劃疆而治重歸友好。

黃帝順從了嫘祖的意見,開始與對方協商。炎帝一方也認識到,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小兄弟,如今的實力不可小覷。雙方就此停戰,以黃河為界分處南北,并且建立了友好往來。

黃帝部落驅車來到了河南新鄭的姬水之濱,在一處高地上暫時安頓了下來。為了彰顯和紀念他的發明,部落里的人又把黃帝稱為‘軒轅’,把眾車云集的這片高地稱為‘軒轅之丘’,并且修建了一個紀念性的建筑‘軒轅之臺’。

由于黃帝部落占據了這一地區的西南方向,炎帝一方為了避免沖突再起,只好轉向東邊和北邊謀求發展。但是,這些肥沃的土地上當然也有原住民,而且還是一個強大的勢力。

整個山東與河北南部,都是屬于‘九黎聯盟’的地盤。這是一個很強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其中一部分是從遠古時期就在本地繁衍生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部落,也有一只從遼河流域南渡渤海灣,遷至山東沿海地區的北方氏族文明。

九黎聯盟在整體文明發展程度上,不弱于遷徙而來的炎黃部落。而且這個以牛和鳥為圖騰的部落聯盟,在金屬冶煉和木石建筑等許多領域更勝一籌。當許多文明還不會燒制陶器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制造青銅器了,而且還發明了弓箭、禮樂和法律,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城市。這個聯盟的首領就是‘蚩尤’,也是與炎黃二帝并稱的華夏文明三個人文始祖之一。

在此之前,九黎聯盟對于炎帝部落這個近鄰,一直保持著戒備與觀望的態度。由于文化、語言和血脈上的隔閡,雙方雖然有一些交集,卻沒有進一步的融合,對于小規模的沖突也都盡力克制。

如今,炎帝部落受阻于南方,開始向東北地區發展,這就嚴重損害了九黎聯盟的利益。于是沒過多久,在首領蚩尤的帶領下,九黎聯盟對炎帝部落展開了武力驅逐。

一方擁有更為先進的金屬和遠程武器,而另一方還處在石器時代,交戰的結果自然是炎帝部落節節敗退。最后,退無可退的炎帝只好向兄弟之邦求援。當得知對手如此強大的時候,一向勇猛的軒轅黃帝也不免猶豫起來…與自己實力相當的部落敗得如此徹底,即使兩族聯手又有幾分勝算?

關鍵時刻,嫘祖再次站了出來。她放開蹣跚學步的兒子,走到兩人身邊,向白發鶴首的老者和正當壯年的丈夫慨然說道

“兄弟之邦有難,豈能坐視不理?兩族不行,那就三方聯手!我愿回一趟故鄉,求母族相助。只是我的家鄉遠在幽陵,南北相隔,無法趕來匯合。唯一的辦法,就是前后夾擊。”

黃帝聽聞此言拒不同意,頭一次駁回了嫘祖的請求。如今北上之路被九黎聯盟阻擋,他怎能放心讓妻子前去冒險。嫘祖指著羊皮上用礦石顏料繪制而成的山川地圖,再次勸道

“避險求安,何以服眾?若擔心我的安危,可主動出擊,吸引注意。等我族的消息傳來,在下一個秋收之際,你們便合兵一處深入九黎。沿途不要襲擊村落,只取糧為食,直抵蚩尤城下。若九黎回師救援,可撤至北方山脈一帶固守。待我族南下趕來,便在此處平原決戰。”

軒轅黃帝終究還是拗不過身份顯赫的嫘祖。無奈之下,他只能依照妻子之意首先與炎帝部落結盟,兩族分別出兵吸引九黎部落的注意。而嫘祖這一去,就是花開花落幾度春秋…

經過幾次小規模的較量,黃帝發現果然不是蚩尤的對手,即使與炎帝聯合也是屢戰屢敗。好在雙方都是農耕文明,每到播種和采收的農忙季節,兩大集團都會不約而同的罷戰收兵。

如此一來,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只能被限制在河南一帶,生活于炎帝部落最初的勢力范圍。在外敵壓力下,原本就十分相似的兄弟之邦逐漸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炎黃文明。

另一邊,嫘祖經過跋山涉水終于回到了故鄉,與母族親人們久別重逢之下喜極而泣。互敘思念之后,嫘祖講起了這些年的經歷,最后懇求本族出兵相助。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舉全族之力遠征千里之外,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這片土地上同樣并不和平,各部落之間也會頻頻發生戰爭,而且龍族的富有更是眾矢之的。

面對自有苦衷的母族,想到岌岌可危的丈夫,嫘祖心急如焚、輾轉難安。最終,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只是過程非常艱難。那就是說服母族,以公布‘龍的秘密’、交出‘繅絲技術’為代價,聯合周圍其他勢力,促成整個西陵地區的部落大聯盟。也只有如此,才能讓母族免去后顧之憂,放心大膽的出兵相助…

一晃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炎黃勢力與九黎聯盟之間的戰爭持續不斷。幾乎每年一到農閑季節,炎黃部落就必須集結兵力,依托村寨和圍墻抵抗九黎聯盟的進攻。如果不是為了等待杳無音信的妻子,軒轅黃帝真想舉族南遷,遠遠離開這片是非之地。

這一天,有幾個奇怪的人被帶到了軒轅黃帝面前。他們穿著與本族相似的衣服,卻說著另外一種語言。正要當做奸細處死之時,卻聽到他們說出‘嫘祖、有熊’以及‘黃帝’的名字,所以就被帶了過來。當他們見到黃帝之后,用本族語言說了一段話,讓軒轅黃帝激動難抑、欣喜若狂。

原來嫘祖回到家鄉之后,用了幾年時間排除萬難,終于促成了整個西陵地區的部落聯盟。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應龍部落,終于同意了出兵相助。他們此來就是受嫘祖的派遣,是為了通知黃帝…今年秋收之際,按照原計劃,由炎黃部落主動出擊,在燕山南麓的平原地帶,也就是在蚩尤的家門口,與九黎聯盟的主力決戰。

黃帝得知這個喜訊之后,馬上與炎帝著手準備。當稻谷成熟,還沒來得及進行采收之際,他們就出兵北上,一路攻向了蚩尤的老家。這一次,他們反客為主的當起了獵人,途中避其鋒芒、奪其糧草。用敵人的糧食當補給,把戰火引向了九黎聯盟的家園。措手不及的蚩尤連忙召集附近村落的勇士,對炎黃聯軍迎頭痛擊。

抵擋不過的炎黃軍隊邊打邊撤,依約向北而行,來到了涿鹿地區。此前被嫘祖派遣過來的人,已經分批回去接應援軍了。于是,炎黃部隊就在預定戰場安營扎寨、筑起了圍墻,與九黎聯盟陸續趕來的軍隊對峙。

當第一片深黃的秋葉隨風飄落,負責傳遞消息的使者,終于邁進了黃帝的轅門。原來應龍部落已經抵達了附近區域,但是考慮到蚩尤軍隊實力強勁、不能直接硬拼。所以他們就從上游筑壩蓄水,切斷了蚩尤駐地所依靠的水源,希望對方自亂陣腳,便可前后夾擊。

然而天不遂人愿,幾天后卻突然下起了秋雨,以至于對面正在祭祀求雨的蚩尤軍隊士氣高漲,而炎黃一方卻非常郁悶。若非有一只生力軍又加入到了炎黃陣營中,起到了鼓舞士氣作用的話,恐怕就要不戰而敗了。

這個新加入的部落也是來自于北方,是跟隨應龍部落一起前來助戰的。而且他們已經決定要舉族南遷,所以男女老幼、傾巢而出。最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部落居然有一個女首領,她穿著一身淡青色的衣服,自稱為‘魃’。為了鼓舞軍心士氣,女魃告訴炎黃部落的勇士們

‘大雨很快就會停止,我們部落就是從干旱之地而來的。我們的到來就預示著干旱隨之而來,只要耐心等待,干旱下的饑渴就能讓蚩尤一方失去戰力。’

果然,在‘女魃’部落到來之后,云開雨收、艷陽當空。一連數日,任憑蚩尤一方如何祭祀,也是滴雨未下。在干燥的氣溫下,缺少水源的蚩尤一方終于開始自亂陣腳了,連首領們的坐騎…那些在萌萌的外表下,卻有著兇猛戰力的‘食鐵獸’們,也脫離陣營各自尋找水源去了。

鼓聲陣陣,炎黃部隊奮勇而出,從西向東攻向了九黎軍隊。這一次,依舊拿著木矛石斧、穿著粗布麻衣的勇士們,面對戴著野獸面具、射出鋒利箭矢、握著金屬兵器的敵人,不再有絲毫膽怯,而是悍不畏死的沖了上去。

正當兩軍膠著、拼死相搏的時候,從北邊高地傳來一陣蒼涼雄厚的號角聲。拼殺中的雙方勇士們,都不由自主的停了下來。轉頭看去,只見原本空闊的高地上涌出一支軍隊。黑壓壓的軍陣中豎立著一桿旗幟,仿佛某種絲線繡成的、一種從未見過的動物形象,在圖騰大旗上隨風舞動,反射出流動的光芒。

旗幟之下,一個看不清面貌的女子,穿著樣式簡單、卻同樣流光四射的服裝,正站在一個移動的高臺上。秋風吹起了束腰的絲帶和及肩的黑發,宛如九天玄女般的仙子正憑欄眺望,尋找著熟悉的身影。

未等九黎一方搞清狀況,高臺上的仙女把手一揮,身邊的勇士們一邊大喊著‘應龍!應龍!’,一邊沖下了高地,向九黎軍隊的后方殺去。這些士兵們雖然人數不多,卻十分驍勇善戰,與炎黃部族一前一后圍住了九黎軍隊。

狹路相逢之際,勇猛更勝于兵器。鋒利的石片同樣可以割開敵人的喉嚨,尖銳的木棒同樣可以插進敵人的心臟。對未知的恐懼、以及被前后夾擊造成的壓力,導致了九黎軍隊心理上的崩潰。不斷有人在前后合圍之前逃走,慢慢只剩下最衷心的一些勇士,還在與首領蚩尤一起堅持抵抗。

最終,被包圍起來的九黎軍隊全軍覆沒了,甚至聯盟首領、勇猛過人的蚩尤本人也被亂刃分尸。這場戰役是兩大集團持久戰爭的轉折點,應龍部落的出現,是炎黃一方取得勝利的關鍵。所以,參戰雙方都牢牢記住了‘應龍’這個部落稱謂,以及那面旗幟上的圖騰形象。

九黎一方不知情者,認為是上天派來的仙女,帶領這個叫‘應龍’的部落幫助了黃帝一方。許多人并不知道嫘祖的真實身份,他們只記住了那個如同仙女下凡的畫面,在垂垂老矣的時候,連同這場戰役一起,像神話一般講給了子孫后代。

但是,這場戰役雖然消滅了河北地區最精銳的蚩尤部隊,可九黎聯盟遠在山東半島的龐大根基還在。如果等他們再選出一個新的首領,重整旗鼓,恐怕到時候三方聯合也不是對手。因此,‘女魃’部落跟隨炎黃一方,一直殺到九黎聯盟在山東的老巢,最終在‘赤水之北’定居了下來。

應龍部落的勇士就暫時駐扎在河北南部,控制著‘蚩尤城’的周邊地區,沒有繼續參加攻擊行動。因為從始至終,‘龍族’都無意遷入中原,他們的家還在西陵,他們寶貴的財富,離不開那片桑柞叢生之地。但是眼前這片地區剛從九黎聯盟手中奪來,形式很不穩定,需要一支強大的武力來威懾。直到塵埃落定,打散了九黎聯盟的炎黃二帝凱旋之后,他們才思鄉心切的返回了北方。

所以,在中原地區初次亮相的應龍部落,就這樣憑空而來、須臾而去,在古老的中華傳說中,留下了許多神奇色彩,同時也為歷史添加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涿鹿之戰以后,分別數年的嫘祖終于回到了黃帝身邊。她繼續擔任教化民眾的使命,而黃帝則忙于乘勝追擊,對九黎聯盟失去統一領導的眾多部落各個擊破。

迫于炎黃部落的壓力,許多九黎氏族選擇了歸順。然而也有一些氏族選擇了遷徙,他們或是沿著渤海灣北上,或是渡過了長江南下,甚至也有乘舟破浪、遠赴海外的。經過許多年的努力,炎黃部落終于暫時控制住了局面,停止了兵戈。此時,年老的炎帝也過世了,軒轅黃帝成為了中原大地的唯一主人。

在此期間,嫘祖也是四處奔波、忙碌不休。她需要協助黃帝,對歸順和占領后的九黎民眾重新教化,統一語言、服裝、倫理、制度等等。

在各地走訪的時候,嫘祖驚訝的發現,沿海地區偶爾也能見到家鄉的桑樹和柞樹。雖然只是為數不多、并且零星生長的小樹,但那甜甜的桑葚卻讓嫘祖倍感親切。通過屢次觀察,嫘祖確信這里還沒有家鄉那種吐絲結繭的蟲子。想必是家鄉的飛鳥偶爾吃了果實,意外傳播過來的樹種,然而那些蟲子是不可能飛來千里之外的。看著這些熟悉的樹木,嫘祖漸漸動起了心思

‘能不能把繅絲技術傳到這里來呢?既然這兩種樹木能夠在這邊生長,那么‘龍’可不可以?雖然在家鄉,養‘龍’的事情已經是半公開的秘密了,但族人會同意外傳嗎?’

就在嫘祖為難和猶豫的時候,一件意外之事創造了機會。黃帝收服九黎文明之后,從他們那里也學到了金屬冶煉技術。于是,他命人采集礦石,準備鑄造一個祭祀使用的青銅鼎。鑄造成功的這天,黃帝協同愛妻嫘祖、以及許多部落中的重要人物,一起來到荊山腳下觀看。這時,有幾個人翻山越嶺而來,嫘祖認出了他們的身份,正是來自遙遠的故鄉。

這些人向黃帝表明了身份和來意,并且獻上了許多精美的絲織品作為禮物。原來,他們是代表如今以‘龍’為圖騰的西陵部落聯盟而來的。由于此前,嫘祖曾為聯盟之事出力甚巨,如今嫘祖之夫統一了中原地區,勢力之大、曠古爍今。而且炎黃勢力已經與幽陵地區接壤,彼此成為了鄰居,所以派遣使者前來祝賀。并且代表應龍部落,誠邀嫘祖夫婦二人回鄉做客。

黃帝夫婦向其他人簡要轉述了來使的意圖,決定應邀前往西陵地區。但如今的黃帝,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迷途斗虎的青年,此時的身份非同一般。既然是友好訪問,自然需要協同許多重要臣屬和護衛。于是,七十多人的代表團,隨同‘龍族’使者們一起去了‘龍的故鄉’。

在嫘祖的家鄉,黃帝一行人自然得到了隆重的接待,見識了許多獨特的風土人情。例如,雖然沒有親眼看到,卻聽聞了這些部落‘養龍、食龍’的特殊行為。黃帝此行,甚至帶來了與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因為這里是他們的母族。雙方相處甚歡,約定今后睦鄰友好、互不侵犯。當一行人準備回程時,嫘祖卻瞞著所有人,悄悄攜帶了許多蠶卵。

嫘祖并非沒有想過與那些首領們商量,直接向他們提出外傳繅絲技術的請求。但是,她卻想起了自己的母族,最初是如何千方百計隱藏‘龍’這個秘密的。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肯定不會同意分享這個技術。

然而,嫘祖也想到了西陵地區的歷史,從最初唯一的知情部落,逐漸擴散到整個地區人盡皆知的經過。她睿智的意識到,這個秘密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既然外界已經有了一些條件,不如順勢而為,加快這個進程。

回到中原的嫘祖為了順利孵化和便于喂養,特意搬到了兩種樹木生長較多的沿海地區。在最初階段,完全采用人工飼養的方式,很快第一批蠶繭就擺在了嫘祖面前。

這天,嫘祖召集了部落中的許多女子,為她們現場演示繅絲技術。只見她選出十幾顆大小相似的白色蟲繭,在燒開的沸水中煮了一會兒,然后放到溫水中用手反復撥弄,直到蟲繭外面唯一的線頭、從繭上分離出來,飄蕩在水面。

接下來,她把這些線頭逐一捏起,穿過水盆上方懸吊著的一根橫梁,把垂下的絲線排成均勻的間隔,然后用手指把這些線頭捻在一起。她一邊緩慢拉扯,一邊用手指朝同一方向搓動,使這些細絲絞成一根粗細合適的線繩,并且用一個‘工’字形木器纏繞成緞。

族人們都知道,嫘祖在紡線織布方面,有著非常先進的技術和想法。他們身上的衣服從最初的樹葉獸皮,變成如今的葛布麻衣,全都是嫘祖的功勞。所以她們自然而然的認為,這又是嫘祖的一項新發明。人們并不知道,這項技術其實是嫘祖家鄉數百、甚至上千年的經驗積累。她們只是好奇,這些能夠抽絲紡線的蟲繭叫什么名字?會吐絲結繭的這種蟲子又該怎么稱呼?

面對這個問題,嫘祖沉默了一會兒,心中泛起了對故鄉的愧疚。然而事已至此,也只能盡力去彌補了。至少不能泄露‘龍’這個稱謂,以免在中原也多出幾個龍圖騰的部落,引起家鄉族人們的憤怒。于是,嫘祖打算給它們重新起一個名字。故鄉的傳說中,最初發現蟲繭秘密的那個故事閃過了她的腦海。

‘一切都是源于饞嘴,撿來吃的呀…’

嫘祖撇嘴笑了笑,指著水盆里白色的蟲繭說道

“這個東西是從草叢里撿來的,可以叫‘繭’…”

然后又指了指爬樹葉上吃個不停的蟲子說道

“瞧它們這個‘饞’樣,就叫‘蠶’吧。”

她想了想,拾起一根樹枝,在地上邊畫邊說

“‘繭’字可以這樣寫…頭上這兩個草,表示從草叢里撿的。這個圈是它的形狀,上面凸出來的當然就是線頭,這個X和這四個點是織布的紋路,表示它可以用來紡線織布。”

接下來,嫘祖心里有先入為主的‘龍’字寫法,所以不知道該怎么創造出‘蠶’這個字。她環顧了一下四周,只見群雌粥粥,正圍著水盆好奇的擺弄著絲線,幾乎沒人在意文字的寫法。

嫘祖苦笑了一下,隨手把眼前的場景畫了下來…兩個人伸著胳膊,從水盆里不斷的拉扯出絲線,水盆下面還有兩條蠶蟲在爬動著。然后她扔掉樹枝直起身來,自言自語的輕聲說道

“‘蠶’字就這么寫吧。在這里只有蠶,龍就只能是一個傳說了…”

從此以后,曾經的龍、如今的蠶,就不再藏頭縮尾,也有別于普通的蟲子了。它們以新的名字和真實的形象,從‘山上產兩絲’的幽陵地區,搬到了‘四海之內’的廣袤平原,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變成了華夏民族最好的伙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确山县| 卫辉市| 京山县| 上杭县| 镇赉县| 商城县| 武清区| 集贤县| 广昌县| 东阳市| 肇庆市| 庆城县| 肃宁县| 仙桃市| 兰州市| 桓台县| 阿图什市| 东辽县| 高雄市| 大名县| 余庆县| 宜城市| 奉新县| 高陵县| 五寨县| 策勒县| 拉萨市| 揭东县| 县级市| 大关县| 吉林省| 琼中| 铜川市| 蒲江县| 永定县| 长乐市| 霞浦县| 普兰店市| 从江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