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進程中青藏高原草場使用和管理的制度變遷
- 貢布澤仁
- 1024字
- 2021-04-09 14:16:52
3.3 案例調研及數據獲取
3.3.1 田野調查設計
本書使用的數據是在兩個時間段的實地調查中獲得的。第一個時間段中,筆者從2011—2014年連續四年對貴南縣的GA村和GB村、若爾蓋縣的RA村和RB村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案例村所采取的草場管理制度的特征,探究不同管理制度背后的原因以及不同草場利用和管理制度對于牧民生計、畜牧業生產、牧區社會發展(如貧富差距、草場生態以及牧民信貸行為)的影響。筆者主要采用針對牧戶的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史料收集和政府部門訪談的方法開展研究。在牧戶調查方面,首先根據牧戶所擁有的牲畜數量,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來選擇樣本牧戶,其中包括同等比例的貧困戶、中等戶和富裕戶(如表3-8);其次通過對選取的牧戶采用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進行數據的獲取。2011年首次對調研案例村進行調研,并在2012年、2013年、2014年連續三年對其樣本進行追蹤,獲取相關的數據。政府部門方面,走訪調研地區的草原監理站、畜牧局以及氣象局和林業局等相關部門,深入了解當地草原管理的政策背景及執行情況,獲取相關文件和監測數據。第二個時間段,基于以往的調研,2018年筆者及課題組發現,若爾蓋縣近年來旅游業發展速度快,不同的草場管理制度對牧民如何參與旅游業也有影響。因此,除了2012—2014年之間的數據以外,本書還利用2018年收集的數據來分析不同的草場管理制度對案例村的牧民參與旅游業的影響。
表3-8 四個案例村的牧戶訪談抽樣比例

3.3.2 野外樣地設置
草場植被方面,本書采取了樣方法實地測量植被蓋度、高度和物種多樣性。具體方法為:對于實施了放牧配額管理的兩個案例村——GB村和RB村,在全面勘察的基礎上,根據地貌和坡向特征將每個案例村的夏季和冬季草場分為山坡和平原類型,并在不同類型草場分別選擇地理位置緊鄰的三個采樣點(reference site),每個采樣點拉1000米長度的樣線,沿著樣線的方向設置3個“15m×15m”大樣方,每個大樣方里選取9個“1m×1m”的小樣方。在每一個小樣方內,記錄物種數、每種物種的高度和蓋度、地表裸地、鼠兔洞數量等。對于已經實施草場流轉的兩個案例村——GA村和RA村,在每一個草場類型選取了地理位置緊鄰的、不同使用性質的草場,具體為:①短期流轉(一年以內); ②長期流轉(2年及以上); ③自用草場(沒有租入或租出的牧戶草場)。從每個不同使用性質的草場里選取了三個采樣點,分別位于草場的兩個邊界和中間。具體的樣方法與上述一樣。在2012年調查時對所選擇的樣點進行了GPS定位和實地標注,并在2013和2014年對其進行了重復調查,以觀察相應的指標變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