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進程中青藏高原草場使用和管理的制度變遷
- 貢布澤仁
- 3438字
- 2021-04-09 14:16:50
2.3 市場機制和習俗制度的關系
2.3.1 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
如今,全球的牧區在經歷著大范圍的氣候、經濟和政策等快速變化(Gongbuzeren et al., 2018)。社會或生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耦合的草場社會生態系統的反饋機制和協同進化的關系(Ostrom, 2009)。近年來,青藏高原牧區受到國家發展政策、氣候變化和經濟變遷的影響。一方面,中國西部大開發、市場經濟改革、精準扶貧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多重市場化的農村發展模式包括牧民專業合作社、社區集體產業發展、旅游業開發、草場利用方式的多樣化。這些發展政策綜合性地革新了牧區的社會經濟條件,使牧區與現代經濟和城市化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也加劇了草場生態的動態變化。近年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牧區所面臨的自然災害不斷加劇,連續多年干旱、沙塵暴、雪災、凍災和洪災等自然災害普遍發生,并且不同的災害都集中在連續的幾年內發生(張倩,2011)。青藏高原的牧區位于高寒地帶,氣溫升高(Christensen et al., 2007;陳德亮等,2015;張憲洲等,2015)增加了冬季的降水量(Van Oldenborgh et al., 2013),從而導致青藏高原牧區雪災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加劇(Wang et al., 2014),尤其是春季雪災和大雪災的頻發率呈現出了持續增加的趨勢(Li et al., 2008; Yeh et al., 2014)。氣溫的不斷上升也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凍土層大面積消失,進而引發了草場沙漠化(Ni, 2003)、草地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Wang et al., 2016; Hopping et al., 2018)和返青季縮短或推遲等問題的出現(Klein et al., 2014)。上述極端氣候的頻發對牧民的畜牧業生產和生計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冬季雪災的增多導致了牲畜的死亡率增長;另一方面,有研究認為極端天氣會引起牲畜疾病增多甚至致使其死亡率增長(Yeh et al., 2014)。
面對這樣的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無論是習俗制度還是市場機制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并在草場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習俗制度的基礎是發揮社區組織的功能,將社區看作一個整體的社會群體,通過社區自組織和自管理來保持牲畜與生態之間的動態平衡,使資源配置和草場利用的方式適應生態系統多變性的特征,從而維持畜牧業的可持續生產(Fernandez-Gimenez, 2002; Banks, 2003; Foggin, 2008)。然而,關于習俗制度已有的研究很少關注由于市場化的推進帶來的變化。實際上,市場化的推進無疑會直接給牧區的社會經濟結構帶來巨大的變化,并影響到草場管理的社會組織和制度安排(Wang et al., 2012)。牧區市場化的發展意味著偏遠的牧區開始與更大尺度上的社會經濟系統產生緊密的聯系(Foggin, 2008),并且外界的變化開始直接影響到牧區的畜牧業生產方式(Klein et al., 2011),系統性地影響牧區草場資源利用的方式、規劃管理、產權安排、畜牧業生產的規模、社區文化和習俗以及其他的社會生態結構(達林太、鄭易生,2010; Wang et al., 2012; Lind et al., 2014)。同時,從關于市場機制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到,該制度在草場管理中把制度尺度放在牧戶個體層面,更多地關注市場化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的變化、草場資源在牧戶個體之間的權屬分配、貧困和資源利用的公平性以及怎樣控制市場化需求帶來的放牧壓力等問題(達林太、鄭易生,2010;賴玉佩、李文軍,2012)。本書認為這些方面在目前的青藏高原的草場管理中極為重要,但在一個耦合的社會生態系統中,影響制度發展的因素不僅來源于社會經濟因素,還來源于牧區生態系統的特征。從已有的研究看,本書認為無論是習俗制度還是市場機制,都面臨著以下挑戰。
2.3.2 社區習俗制度面臨的挑戰
習俗制度在草場資源管理中面臨的幾大挑戰有:第一,基于社區的草場管理的觀點認為習俗制度是一種由社區整體規劃的制度安排,草場資源管理是社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的需求和利益,而草場退化是因為打破了生態與社區之間的動態關系,因而保護草場生態需要恢復社區組織(Leach et al., 1999)。然而,也有研究認為上述觀點忽略了社區與牧戶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Leaches et al., 1999; Agrawal & Gibson, 2001)。社區組織在草場管理中起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社區不僅是一個具有共同目標和信仰的社會整體,還是由很多關注自己利益、目標的個體所組成(Leach et al., 1999)。近來有研究發現社區習俗制度在草場管理中過于強調社區卻忽略了牧戶之間存在的資源分配不公平問題。例如,Banks et al., (2003)在關于青藏高原的草場管理的研究中提到,在社區共用草場中雖然每個牧戶都有公平的權利來獲取草場資源,但是因為每個牧戶擁有的牲畜數量差異大,從而造成牧戶個體實際獲得的利益差異加大,進而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尤其是,市場化的發展迅速提高了牲畜和草場資源的市場價值,進而產生了牧戶對基于權屬明晰的資源分配公平性的強烈要求。因此,在市場化的影響下,草場管理的制度安排需要考慮牧戶個體和社區整體之間的關系。第二,習俗制度長期以來強調適應草場資源,所以牧民的畜牧業生產目標并不是市場經濟所追求的規模化的畜牧業,但是市場化的發展增加了對草場資源和畜產品的市場價值以及市場需求,從而給資源利用方式、畜牧業生產方式以及畜群規模等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沖擊(Klein et al., 2011)。例如,習俗制度強調保持多種畜群結構來保護草場生態系統,但隨著市場化的影響,很多牧區開始增加市場價值高的牲畜種類,而減少其它種類。所以,牲畜種類單一化是不可避免的市場化的影響之一(Wang et al., 2012;達林太、鄭易生,2010)。另外,牧區與市場化發展的接軌增加了牧民對外界物質和現金流量的需求,牧民需要通過增加牲畜數量來滿足這些需求(Klein et al., 2011)。第三,由于社區組織是習俗制度的基礎,而共有產權維持和促進了社區組織在草場管理中的作用,故而有研究強調草場管理中共有產權的必要性。然而,這樣的觀點簡化了在草場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多樣化的產權安排(Banks, 2003)。另外社區習俗制度僅是草場管理的手段之一,草場管理并不一定要局限于社區習俗制度,尤其隨著對牧區社會生態系統耦合關系的認識,相關研究已經逐漸認識到牧區存在多樣化的管理制度(Fernandez-Gimenez et al., 2011)。
雖然市場化的發展為社區習俗制度帶來了很多挑戰,但也產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機會。事實上,牧民無法避免市場化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因此社區習俗制度需要面對社區不斷演化的事實,特別是伴隨著市場化的發展,社區的習俗制度在管理草場資源中應如何適應外部市場帶來的變化。
2.3.3 市場機制面臨的挑戰
市場機制在草場管理中面臨的挑戰包括:第一,市場機制強調明晰產權到牧戶個體,個體利益最大化,弱化甚至取代社區組織和習俗制度來管理草場。但這樣的手段忽略了延續幾千年的本土知識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有很多研究已經指出社區組織和傳統習俗制度在草場管理中的作用,尤其在適應干旱高寒多變的生態系統特征中它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地,生態經濟學家的研究也開始強調,雖然市場經濟關注個體利益最大化,但在現實的資源管理中,個體利益和資源利用的興趣無法與其社區社會網絡和組織隔離(Costanza et al., 2001; Daly, 2005)。因為個體之間的關系不僅受到利益分配的影響,同樣也受到親緣、社區、信任和信仰等的影響。
第二,在草場生態特征方面,市場機制更多地考慮草場資源的稀缺性以及牲畜過多帶來的放牧壓力,但忽略了草場資源分布的異質性特征和生態系統的時空尺度上的動態變化。牲畜數量過多僅是導致“過牧”的原因之一,牲畜在時空尺度上不合理分布同樣會導致“過牧”的問題(張倩、李文軍,2009)。雖然有研究認為市場機制能通過恢復牲畜移動來增強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Reeson et al., 2011; Yeh & Gaerrang, 2010),但通過草場流轉等市場機制所恢復的牲畜移動僅限于牧戶個體的草場之間進行輪牧,并沒有在社區原有景觀尺度上恢復牲畜移動(賴玉佩、李文軍,2012)。
第三,市場機制強調通過外界資源的投入來替代草場資源的稀缺性。雖然飼草料和貸款等外界資源的輸入能提高牧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但是這樣的措施能否取代天然草場資源的作用仍值得質疑。例如,Kratli和Schareika (2010)在研究中提到,草場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時空尺度上的異質性是干旱、半干旱區域的草場特征,而天然畜牧業的生產和放牧方式就是在這樣的多變生態系統中優化資源利用和畜牧業產出的生產方式。因此,如果沒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來適應草場生態特征,外界資源的引入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畜牧業生產并加劇草場退化(Brown et al., 2008)。同樣地,Daly(2005)在其《生態經濟學》一書中討論生產函數時提到,畜牧業生產是通過牲畜與草場生態之間相互作用而達成的,牲畜和草場生態之間是互補關系,外界引入資源難以取代草場生態的作用。因此,在社會生態系統的耦合關系中,草場生態的變化以及資源分布的時空異質性特征是市場機制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第四,雖然產權明晰是市場機制必要的條件,但是在草場管理中草場承包或者使用權私有化是否是讓草場產權明晰的唯一方法?此外,如同習俗制度一樣,市場機制也僅是草場資源管理中的手段之一,而并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