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進程中青藏高原草場使用和管理的制度變遷
- 貢布澤仁
- 2786字
- 2021-04-09 14:16:50
2.2 市場機制
關于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影響的相關研究有很多,尤其是在水資源和漁業資源的配置中,學術界對可交易配額(transferable quota)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缺陷進行了較多的研究。近些年,市場機制在草場管理中的影響開始得到關注。在干旱與半干旱區域的草場管理研究中,很多國內外的研究非常重視市場機制在草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市場機制的進入對傳統社區習俗制度帶來的影響。
2.2.1 自然資源管理中的市場機制
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市場機制通過自發調節對自然資源進行配置,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管理中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及作用機理。同時,市場機制也是消費者和提供者的交易平臺(Tietenberb, 2005;Common & Stagl, 2005)。市場機制通過協調不同公司、個人規劃及活動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自然資源管理中,科斯定理認為,在產權明晰、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的時候,市場機制能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市場機制通過自發調節對自然資源進行配置,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管理中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及作用機理(Tietenberb, 2005; Common & Stagl, 2005)。在自然資源管理中,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自然資源產權的明晰,而政府干預在產權分配和明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Daly, 2005)。“配置”指在生產中資源輸入的配置以及通過生產過程的產出的分配。“優化配置”指在生產過程中輸入的資源配置和產出的分配方法,即在沒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損的情況下,而達到所謂帕累托最優的狀態(Geoffrey, 2000; Tietenberb, 2005; David, 2002)。如今,在全球的草場資源管理中,很多學者和決策者都認為市場機制是重新整合和優化配置草場資源的主要手段,從而在不同牧區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了基于市場機制的草場管理模式,如非洲的草場產權交易、澳大利亞的牲畜代養方式、我國的草場經營權流轉等。不同于社區習俗制度,市場機制在草場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2.2.2 市場機制在草場管理中的特征和作用
根據已有的研究,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草場管理中的市場機制的特征和作用:
第一,產權明晰是市場機制的前提,因此很多研究提出進一步完善草場私有化是市場機制執行的基礎,是重新整合和配置草場資源的主要途徑(Kamara et al., 2004)。同時,也有部分研究認為產權明晰等同于私有化,因此在草場產權私有化的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于立等,2009)。在草場產權明晰到戶的基礎上,牧戶個體把自己的草場通過租賃、轉讓和轉包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從事畜牧業經營(McAllister, 2006; Ke et al., 2008; Reeson et al., 2011)。澳大利亞干旱區的牲畜代養(Reeson et al., 2011)、非洲的草場土地交易制度(Catley et al., 2012)以及我國的草場流轉制度等都是近年來出現在草場管理中的市場機制的例子。由于實行市場機制的前提條件是草場私有化,所以在產權交易中,相關決定權和責任都歸屬于牧戶個體,牧戶個體取代了傳統的社區組織的地位。
第二,市場機制的管理下,牧戶個體之間的產權交易,如交易、交換和轉讓等,這些都是重新分配草場資源的重要途徑(Yeh & Gaerrang, 2010; Reeson et al., 2011)。市場機制促使個體之間商品化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同時,牧區原有的社區網絡,包括互惠關系、合作和社區組織等,也隨之被重新定義(McAllister et al., 2006; Yeh & Gaerrang, 2010)。
第三,從市場機制的視角去看牲畜與草場生態之間的關系也與習俗制度有一定的不同。市場機制更多地從載畜量的角度出發,強調產權的交易受到牧戶個體的牲畜數量、擴大畜群的成本效益以及獲取外部資源能力的影響(Turners 1999; McCabe, 2004; Baker & Hoffman, 2006; Zhang et al., 2008; Kerven et al., 2008)。因此市場機制認為草場管理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牧民能否通過成本效益的激勵機制將牲畜數量控制在草場承載力以內(McIvor & Mcintyre, 2002)。在此基礎上,牧戶如要擴大畜群,就需要租入更多的草場或者從外部購買更多的飼草料等資源來替代草場資源(McAllister et al., 2006)。因此,有研究(Daly, 2005)認為市場機制下的畜牧業生產,草場資源是可替代的資源。
第四,很多研究注重強調草場資源的外部性問題。這些研究認為,草場在社區共用的管理下,富裕牧戶傾向于不斷地擴大畜群,而無畜或少畜的貧困牧戶卻沒有得到富裕牧戶的資金補償(張志民等,2007; Galaty, 2013),這便會引起過牧而導致草場退化和草場資源分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而基于產權明晰的市場機制能夠將這些外部性內部化,從而可以解決“有草無畜和有畜無草”的沖突,提高草場資源利用的公平性。
上述市場機制的特征及基于此特征的資源利用過程對草場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牲畜、牧民和草場之間的動態關系起到了以下幾個作用:
第一,從草場生態的特征出發,隨著市場需求的上升和依賴草場資源生活人口的增加,草場資源的稀缺性成為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的焦點。很多研究認為市場機制通過產權明晰建立相應的市場激勵機制使牧民在控制牲畜數量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和轉移勞動力的方式來減少對草場資源利用的壓力(Chobotova, 2013; McIvor & Mcintyre, 2002),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資源利用方式。有研究指出中國的草場管理基于市場的草場流轉可以更好地配合禁牧、休牧和輪牧等國家生態保護項目來實現草場的生態建設(張志民等,2007;張引弟等,2010)。
第二,從畜牧業生產效率的角度出發,市場機制可以將草場資源整合到有能力從事牧場的牧戶手里,從而發展規模化的畜牧業生產來滿足市場的需求(Lesorogol, 2005; Baird & Gray, 2014)。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在已經實施了草場私有產權制度的干旱與半干旱牧區,市場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牲畜移動的放牧形式,從而使個體牧戶能夠更好地適應因降水量變化導致的干旱和牧草資源稀缺的狀況(McAllister et al., 2006; Reeson et al., 2011; Yeh & Garrerang, 2012)。
第三,從牧區發展的角度出發,有研究提出社區共用草場缺乏個體的產權保障以及個體之間的補償機制,從而導致牧區出現貧困和資源分配不公平等問題(Hilhorst, 2000)。草場產權的明晰可以保障貧困牧戶獲取補償和收入的機會(Baird & Gray, 2014),這在某種程度上保障了基于權利的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貢布澤仁、李文軍,2016),例如,McAllister(2006)在澳大利亞的干旱區發現參與牲畜代養(livestock agistment)的貧困牧戶的收入遠高于該牧戶能力范圍內所放養牲畜的收入。同樣地,非洲的研究表明,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草場資源可以讓富裕牧戶為占用更多草場付出相對應的成本代價,從而使得沒有能力從事畜牧業的貧困牧戶有機會獲取一定的收入(Lesorogol, 2005)。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草場資源及畜產品的市場價格逐漸上漲,牧民對資源利用和分配的公平性問題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很多牧民要求明晰產權來保障個體的權屬,建立補償機制或者重新分配資源使用權,即便有牧民意識到這樣的管理模式無法長期維持草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Mwangi, 2003, 2007)
近來,市場機制也逐漸成為草場管理的主要手段。與社區習俗制度不同,市場機制的前提條件是草場產權明晰到牧戶個體,進而,牧戶個體通過草場產權的交易、流轉等市場手段來重新整合和配置草場資源。因此,很多研究認為,市場機制通過成本效益的激勵機制來促進牧民控制牲畜數量,實現草和畜牧的平衡,并且市場機制可以優化草場資源的配置,滿足牧戶個體的不同需求。因此,本書認為草場產權明晰到牧戶個體以及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草場資源是市場機制在草場管理中的特征。
- 西方現代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分析
- 能源消費轉型及其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研究
- 石油巨頭:跨國石油公司興衰之路(上)
- AIGC的未來:探索前景與市場機會
- 供給側改革下的煤炭產銷協同:棗莊礦業集團煤炭產銷創新實踐
- 商業地產5.0:消費行為進化論(管理學文庫)
- 文化地產戰略
- 旅游目的地主客和諧關系構建研究
- 圍繞農村土地的權力博弈:不確定產權的一種經驗分析
- 區塊鏈實戰:定義技術、社會與行業新格局
- 服務業理論與實踐:產業結構調整、區域性、階段性
- 贊比亞農業外國直接投資:減貧和發展的機會與挑戰(中英雙語版)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六戶村卷:“兩掛車”“三張網”實現脫貧
-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黃金十年
- 2049:智能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