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我國地方稅體系現存問題

3.2.1 稅權劃分不合理

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是為了實現全國市場的統一和企業的平等競爭,明確了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于中央。同時,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又將一些小稅種劃給了地方,并對這些地方稅種做了一些細節上的劃分,如將屠宰稅、筵席稅的開征停征權和房產稅、車船使用稅等稅種實施細則的制定權下放給地方,但是地方依然缺乏稅收立法權。立法權集中于中央體現了中央統攬全局的要求,有利于稅收政策在地方的統一貫徹和執行,但是稅收立法權過度集中往往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在地方承擔大量事權的客觀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尋求制度外財源,往往會出現越權行為,從而嚴重擾亂了財政管理體制的秩序;其次,地方政府會因為無法可立而逐漸喪失組織地方財政收入的積極性。這種全國高度統一的稅收管理體制過多地考慮了中央的利益,削弱了地方政府調節本地經濟的積極性,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配置本地區資源。

3.2.2 稅制結構不完善

地方稅主體稅種是指對地方稅收貢獻最大、對地方經濟調節最有效,在地方稅中占據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的稅種。作為地方的主體稅種,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地方主體稅種在組織地方稅收的能力方面是最強的。其次,地方主體稅種在調控經濟方面要比別的稅種更加靈活,也就是說地方主體稅種必須要有一定的稅收彈性,這對調動地方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積極性是有利的。最后,地方主體稅種必須要滿足地方政府容易征管的要求。稅基比較穩定的稅種往往成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理想選擇,那些稅基不穩定的稅種常常會因為地方政策的差異而跨地區流動,引起地區之間的稅收競爭,不利于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

通過圖3-3及上文關于地方對營業稅的依賴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2015年地方稅收中各稅種所占比重情況:營業稅占比31%,增值稅占比16%,企業所得稅占比15%,個人所得稅占比6%,四稅合計占比達到68%;房產稅占比3%,城鎮土地使用稅占比3%,土地增值稅占比6%,耕地占用稅占比3%,契稅占比6%,車船稅占比1%,六稅(財產稅)合計占比22%,剩余稅種合計占比10%。通過對圖3-3的分析,再結合我國地方主體稅種的界定,我們可以得知“營改增”前我國地方稅體系是以營業稅為主體稅種,以共享稅為輔助稅種的架構體系,財產稅種類雖多但積累稅收的能力弱。2016年5月1日起全面“營改增”后,增值稅變成了共享稅,導致地方政府在收入結構體系上更加依賴共享稅,削弱了地方政府調控經濟的職能,所以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完善以地方主體稅種為核心的地方稅體系。

圖3-3 2015年地方稅收中各稅種占比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3.2.3 輔助稅種陳舊且量小

地方一方面缺乏能夠擔當主體稅的稅種,另一方面輔助稅種大多比較陳舊而且收入少,屬于地方稅的稅種都是些零星分散的小稅種,實在難以支撐地方稅體系的健康發展。從圖3-3可以看出,全面“營改增”之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中地方分享的部分以及營業稅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考慮到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不是地方獨立的稅種,坦白說,地方稅收主要靠營業稅來撐場面。隨著“營改增”的完成,對依附于營業稅來征收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征管會更加困難,地方政府的收入組織功能變弱,地方稅收不足的問題會越來越凸顯。除此之外,我國地方稅體系的稅種過于陳舊和老化。首先,各稅種立法級次偏低,多以暫行條例形式體現。其次,各稅種稅制設計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不高。對于資源稅,一方面,征稅范圍狹窄,組織收入作用有限;另一方面,采用從量征收方式,與資源價值的契合度不夠。耕地占用稅與城鎮土地使用稅采用從量計征方式,稅收不能體現出土地的市場價值。城建稅稅種屬性定位不清晰,稅制設計不獨立。房產稅的征稅范圍僅限于經營性房產,而且是以租金和房屋余值為計稅依據的,房屋的市場價值沒有體現出來。土地增值稅的計算比較復雜,征收難度較大,所以地方輔助稅種調節地區經濟的功能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康平县| 泾川县| 新营市| 香格里拉县| 当雄县| 湖南省| 阳原县| 化州市| 河北省| 儋州市| 阿巴嘎旗| 六盘水市| 崇明县| 沐川县| 吉隆县| 定襄县| 乌苏市| 抚州市| 陆河县| 柳州市| 扎囊县| 河北区| 图木舒克市| 赣州市| 雷州市| 烟台市| 枞阳县| 开化县| 桐城市| 瑞昌市| 四平市| 阳信县| 平江县| 孟津县| 宁晋县| 湘西| 榆林市| 琼海市| 五常市|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