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微觀經濟影響研究:理論與實證
- 李江一
- 1638字
- 2021-04-09 15:12:51
2.2.2 住房影響創業的理論解釋
信貸配給理論是聯系住房與創業的紐帶。該理論認為家庭創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普通家庭很難在短期內籌集創業所需的全部資金,因此,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經營性信貸對于家庭能否成功創業至關重要。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為規避風險并不能完全滿足所有家庭的信貸需求,從而造成部分家庭的創業信貸需求受到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限制。Stiglitz和Weiss(1981)從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角度所建立的理論模型(以下簡稱S-W模型)為后來研究信貸配給問題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S-W模型證明了當利率是銀行唯一可選擇的甄別工具時,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是產生信貸配給的根本原因。銀行面臨超額的資金需求但無法分辨單個借款人的風險水平時,提高利率將使低風險的借款人退出市場(逆向選擇行為),或者誘使借款人借款后選擇更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道德風險行為),從而使得銀行放款的平均風險上升。那些愿意支付較高利息的借款人正是那些預期還款可能性低的借款人。因此,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銀行的期望利潤,銀行寧愿選擇在固定利率水平上拒絕一部分貸款要求,而不愿意選擇在高利率水平上滿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請,信貸市場的信貸配給均衡由此出現。S-W模型同時指出:在借款人風險厭惡的假設下,銀行為規避風險而要求借款人提供或增加抵押品會導致如同利率提高所產生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Whette(1983)在借款人風險中性的假設下也證明了上述結論。Bester(1985)通過理論研究發現,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若銀行能同時選擇抵押要求與利率水平,抵押品就可以和利率一起充當甄別借款人風險類型的有效工具,從而避免信貸配給的發生,但該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比S-W模型更嚴格,即低風險的借款者必須能夠提供充分的抵押品以使他們能與高風險借款者相區分,因此,信貸配給是由于低風險借款者不能夠提供足額的抵押品而將他們與高風險類型的借款者相區分而產生的(Bester,1987)。Besanko和Thakor(1987)認為在壟斷市場上,只要借款人能夠提供充足的抵押品,信貸配給就不會出現。
正是因為抵押品對于緩解信貸配給的重要性,住房作為一種重要的抵押品才被諸多創業學研究者關注。但在中國,由于住房市場的復雜性,并非每一類住房都能作為抵押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定只有具備完整產權的住房才可用于抵押,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能用于抵押(《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六、三十七條)。因此,人們無法通過抵押無產權的住房獲取信貸。Besly(1995)建立理論模型證明了產權明晰可以降低均衡時的借貸利率。
我們借鑒周京奎和黃征學(2014)的建模思路將住房產權引入家庭的創業決策。假定家庭在每一期的效用取決于住房消費q和其他商品消費x。住房的抵押品屬性由住房產權的完整程度θ決定,θ ∈(0,1),θ越大表明住房產權越完整,θ=0表示家庭租房居住。由于產權越完整的住房具有越高的投資價值,其住房財富增值的概率也就越大,擁有完整住房產權的家庭也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即。假定一個家庭選擇創業的概率為φ,選擇不創業的概率為1-φ,在面臨流動性約束的情況下,其創業投資支出將對當期消費支出產生擠出效應,即
。創業家庭的收入用y表示,非創業家庭的收入由其工資性收入決定,用w表示。同時沿用Evans和Jovanovic(1989)的方法,假定家庭的創業收入方程為:

其中,e代表企業家能力,k代表創業投資,α∈(0,1)。
給定上面的定義和假設,家庭將根據自身的境況選擇自己的職業類型,其最優化問題為:

其中,b代表創業貸款規模,λ代表借貸系數,z代表家庭流動資產,s代表家庭儲蓄,且有z<s。一階條件和二階條件為:

對(1.7)式進行全微分可得:

其中,A=eα(z +λ(θpq +z))α-1-r, β1=y -w -rb -s。
由式(1.9)可得:

由可得Aφλpq>0,由
可得y-w-rb-s<0,因此,式(1.10)的符號為正。其經濟含義為:持有完全產權住房的家庭可將住房作為創業融資的抵押物,這類家庭面臨的創業信貸約束也因此顯著低于其他類型家庭,從而有助于其創業。本書第五章將檢驗住房是否影響創業以及住房是否通過緩解融資約束來促進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