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基礎理論

一、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一)絕對利益學說和比較利益學說

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學派提出的絕對利益學說和比較利益學說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大基石。這兩大理論以勞動生產率為出發點,分析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為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亞當·斯密認為,如果每個國家都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國家都是有益的。也就是說,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是各國在某一特定的商品上不同的勞動生產率,而且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是絕對的。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但這種絕對利益學說只能解釋一國在一種產品的生產上占有絕對優勢情形下的國際貿易。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利益學說,認為各國應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其交換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差別是相對的。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但這兩個理論都是從供給角度把勞動生產率的差別作為影響貿易產生的唯一因素,這與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并不完全相符。

俄林以要素稟賦代替大衛·李嘉圖的勞動成本,用生產要素的盈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而價格差異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決定的。因此,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貝蒂爾·俄林.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M].王繼祖,等,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9.但是俄林所強調的要素,主要著眼于量的問題,而忽略了質的差異。

(二)現代貿易理論

二戰后,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涌現出的國際貿易新態勢已無法用傳統貿易理論來解釋,甚至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悖。各種新理論應運而生,主要包括重疊需求理論、勞動熟練說、人力資本說、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保護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等。

1.重疊需求理論

1961年,瑞典經濟學家史蒂芬·林德在其代表作《論貿易與轉換》中,從需求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如果兩個貿易國家存在著相似的需求結構,這些國家將購買別國質量程度相同的產品。兩國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結構的重疊程度越高,兩國進行同類制成品貿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勞動熟練說

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采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進出口貿易進行研究后發現,美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密集型商品,與要素稟賦理論相反,因此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對此,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試圖對此進行解釋,主要有勞動熟練說和人力資本理論。里昂惕夫最早提出的勞動熟練說,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是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和勞動技能高于他國所致。美國經濟學家基辛加以發展,認為美國在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中具有比較優勢,進而導致美國出口高技能勞動集型商品,進口低技能勞動密集型商品。因此,勞動熟練程度也是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廖文.對兩種里昂惕夫之謎解釋學說的研評[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3.人力資本說

人力資本說是美國學者凱南等人提出的,試圖用人力資本的差異來解釋“里昂惕夫反論”。他們認為,國際貿易商品生產所需投入的資本除了實物資本以外,還主要包括在人力資源開發上投入的職業教育、技術培訓、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各種人力資本。由于美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資本,勞動技能和專業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擁有更多的熟練勞動力,因此美國出口的商品含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勞動。也就是說,人力資本也是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之一。綦建紅,李鴻.人力資本與國際貿易關系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8(1):103-106.

4.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弗農(Vernon)于1966年所提出。VERNON,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5):190-207.該理論以動態的比較利益觀點,說明產品會隨著其本身的發展階段而改變生產地點,即隨著原產地比較利益的改變,而開創新的生產地點,并藉此說明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相結合的情形。此演變過程可分新產品階段(New Products)、成熟產品階段(Maturing Product)、產品標準化階段(Standardized Product)、產品衰退期(Declining Product)四個階段。由于某一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同,決定了生產地點的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就是市場變化引起生產過程或產地轉移的必然結果。

5.保護貿易理論

保護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采取各種措施來限制商品的進口;同時,政府對本國的商品出口提供優惠或實行補貼,以鼓勵本國商品的出口。保護貿易理論有重商主義、保護幼稚工業學說、國內市場扭曲說、改善貿易條件說、維持高工資水平說、增加國內就業說、反傾銷說、改善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說、報復和談判手段說、國家安全說等。總之,一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也是影響國際貿易的一個主要因素。

6.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是指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克魯格曼、赫爾普曼、格羅斯曼等為代表提出的一系列關于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分工的決定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效果以及最優貿易政策的思想和觀點。新貿易理論認為,貿易的原因不僅僅是比較優勢,而且還有規模遞增收益。克魯格曼認為,要素稟賦差異決定著產業間的貿易,而規模經濟決定著產業內部的國際(區際)貿易。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會產生相同產品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新貿易理論在貿易政策方面提出了兩個干預貿易的理論:戰略貿易論和外部經濟論。根據這兩種理論,政府對貿易的干預在某些條件下可能更符合國家利益。新貿易理論并不簡單否定新古典貿易理論,但其修正了新古典方法關于固定規模收益的基本假定,為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報酬變化中的世界貿易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框架。李群.新貿易理論文獻回顧和述評[J].產業經濟研究,2002(1):65-71.

7.競爭優勢理論

1990年,哈佛大學商學研究員邁克爾·波特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又稱鉆石理論,用來分析一個國家如何在國際上創造并維持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一國競爭優勢的構建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以及機遇和政府作用。該理論能合理地詮釋一國國際貿易的現狀,預測一國貿易發展的前景。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通過對比較優勢理論、現代貿易理論的分析和解剖,我們可以總結出其包含的國際貿易影響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做一個簡單的綜合,可為第三章的開放型經濟環境評價指標模型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二、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段曉梅.臺商投資大陸的區位選擇及其投資環境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5.

20世紀50年代以后,跨國投資活動逐漸增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和模型已經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廠商要跨出國界到他國生產,而不采用傳統的進出口方式進行貿易。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僅就進出口等貿易現象進行分析,而對于廠商為何要繼續擁有所有權從事直接對外投資等問題,無法做出完整的解釋。

隨后發展起來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對外投資的發生起因于國際要素稟賦(資金)的報酬不同,資金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由報酬高的國家流入報酬低的國家,這種情形直到資金在兩地間的報酬率相等為止。實際上,只有資產組合式的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才會造成資本移動,而跨國企業很少將資本在國與國之間移動,通常只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通所需的資金。因此,FDI并非如同資產組合式的投資,以一國的利率或資本報酬率為主要考慮,而是基于特定的優勢或目標。從要素報酬差異的角度已不足以解釋跨國投資。1960年以后興起許多新的理論,試圖去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為,其中以壟斷優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內部化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外投資動機論與產業網絡理論較具代表性。由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前面已經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一)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是產業組織理論的一部分,美國學者海默(S.Hymer, 1960)在其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S HYMER.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M]. Cambridge:MIT Press, 1976.中首先提出。該理論認為,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的動機在于比東道國同類企業有利的壟斷優勢,可使其在東道國生產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企業之所以能夠擁有和保持壟斷優勢是因為市場的不完全性,其主要表現為產品市場的不完全、要素市場的不完全、由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以及由政府管理行為造成的市場不完全。由此可使企業擁有四種壟斷優勢:產品市場優勢、要素市場優勢、規模經濟優勢、政府管理行為帶來的優勢。總之,海默認為當廠商擁有的專屬優勢無法通過貿易行為來發揮其效益時,廠商會借著直接對外投資的方式來運用這些無形資產,以達到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

克伍茲(Caves, 1971)、霍斯特(Horst, 1972)赫希(Hirsch, 1976)等學者則進一步探討廠商要擁有何種特征及何種性質才會較傾向于海外投資。他們研究發現密集的研發活動所產生的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是海外投資廠商共同擁有的所有權優勢,一些高科技廠商包括化學業、制藥業及機械業等為主要從事海外投資的廠商;另外有銷售集中度高(即市場占有率高)及進入障礙高的成熟寡占產業也是從事海外投資的主要廠商。

其后,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于1973年提出寡占反應假說(Oligopo-listic Reactions Hypothesis),指出在寡占市場中,由于每家寡占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都相當大,彼此間的牽制力相當強,因此一旦有一家廠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其余競爭廠商為確保其市場占有率并維持競爭態勢,也將追隨其后進入當地市場,從而形成“滾雪球效果”(Snowball Effect)。

(二)內部化理論(The Internalization Theory)

內部化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巴克利(P. J. Buckley)和卡森(M. C. Casson)BUCKLEY P, CASSON M.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 London:Macmillan and Co., 1976.在1976年出版的《跨國公司的未來》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加拿大經濟學家拉克曼(A.M.Rugmen)在1981年出版的《跨國公司:內部化市場學》一書中對內部化理論又做了進一步發展。內部化理論認為,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是企業將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通過內部組織體系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降低成本,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其結果是,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建立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化利益,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現了所有權之上的企業管理與控制權的擴張。

內部化市場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用于國際直接投資領域,較好地解釋了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的關系、直接投資與貿易障礙的關系、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的原因。但內部化理論的不足在于忽略了廠商成長動態的過程,并且此理論無法說明為何某一個廠商勝過其他競爭者,即內部化理論主要在描述廠商相對于市場的成長,而非與其他廠商的比較。由于此觀點在實證上很難衡量,也使得在實證研究上無法完全與其他理論獨立。

(三)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日本學者小島清(Kojima, 1978)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s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M]. London:Crom Helm, 1978.教授認為,廠商寡占理論適合解釋歐美大規模跨國企業對外投資行為,但對于一般不具有獨占優勢的中小企業對外投資行為則無從解釋。他研究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廠商的對外投資行為,結果發現日本企業對外投資行為并非因為擴張廠商的獨占性競爭優勢,反而是因為廠商為了謀求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防御性行為。他認為,當一國的生產環境惡化(如工資上漲、外匯升值)以至于廠商失去國際競爭力時,廠商便會向外尋求發展,利用海外較便宜的生產要素來提升廠商競爭力。因此,對外投資時應選擇在投資國是比較劣勢(即邊際產業),而地主國具有明顯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以互補性比較優勢的方式進行海外投資。他認為,海外直接投資不單是資本的移動,而是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等生產因素的整體轉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島清教授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非農的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

(四)國際生產折衷理論(The Elasticit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鄧寧.國際生產和跨國公司[M].倫敦:喬治艾倫和艾爾溫出版有限公司,1981.將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這兩個相互替代的國際化形式基于所有權稟賦和區位稟賦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并采用折衷的方法和體系加以綜合,于1977年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OIL模式,即企業跨國投資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所有權優勢(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 O)、區位專屬優勢(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L)以及市場內部化優勢(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dvantages, I),當企業具有這三個優勢時才會決定至國外生產。因此,折衷理論被稱為OLI理論。

(五)對外投資動機論

這一理論主要從對外投資動機的角度解釋對外投資行為。經濟學者將海外投資的因素歸為市場、資源、生產成本、技術以及環保等因素。管理學者基于競爭策略的考慮,認為廠商之所以進行國際化的動機可歸納為四種類型:“追求市場”(Market-Seeking),即廠商基于產品在某地有潛在的銷售市場,而到該地區設廠生產;“追隨客戶”(Follow the Client),即隨著客戶的移動而轉向,如上下游廠商已赴其他國家設廠,中游廠商也必須跟著轉移,否則對方可能會在當地另尋其他合作對象;“資源基礎”(Resourse Based),即地主國(Host Country)擁有關鍵的資源,而該資源不具有跨國流動性,因而必須前往該國投資;“策略性考慮”(Strategic Focus),即寡占產業中對手廠商如果到海外設廠,其他廠商也會緊隨著進入該國市場,寡占廠商因害怕先進入的廠商取得優勢以補貼其他市場。其他對外投資的動機還包括分散經營風險以及由于當地市場國際化程度特別高,可以利用該市場進入全球市場等。

(六)產業網絡理論(Industry Network Theory)

社會學是最早注意到網絡現象,并開始以此為主題從事研究分析的。之后經濟學等領域也開始注意并對網絡現象進行研究。網絡組織強調的是企業與企業間的互補性、重視互惠的共同利益、促進各企業發揮規模經濟與彈性的優勢。朱文賢.以產業網絡觀點探討臺灣中小企業之國際化[D].高雄:私立義守大學,1998.

近年來,產業網絡對于廠商的對外投資影響已日益受到學者的關注,而以網絡的觀點詮釋企業的對外投資已經成為該研究領域的新動向。傳統理論認為,對外投資是大型企業企圖在海外發揮其專屬優勢的行為;網絡理論則認為,對外投資是廠商企圖建立網絡連結和依靠網絡關系,提高競爭力的行為。

戈沙爾和巴特利特(Ghoshal & Bartlett, 1990)GHOSHAL S, C BARTLETT.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603-625; 1990, 16:768-792.將跨國廠商視為一種跨組織間的網絡,探討母公司與子公司聯結程度、資源整合以及與外在資源聯結的程度對網絡權力與中心度的影響,廠商內部網絡聯結在投資區位選擇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廠商進行對外投資時可能因為國際化經驗不足或對當地市場不熟悉,借由國內的生產網絡或熟悉的廠商引薦而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或利用自身優勢與市場資源和其他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全球化的策略網絡,強化市場地位與市場績效。

有一些學者認為,廠商的網絡關系往往是帶動廠商海外投資的主因。廠商在營運的過程中,通常會與其他國內或國外廠商有所聯系,這些聯系有可能是生產上的分工、研發合作的計劃或行銷通路的拓展等,由此形成的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便是“網絡”。不同的廠商在網絡中扮演的重要性,往往會隨其在網絡中提供的功能不同而有所差異。若廠商在網絡中提供的功能具有明顯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則這些廠商在網絡中便較具影響力。因此,當這些較具重要性的中心廠商決定進行海外投資時,其他網絡周邊的廠商為了維持原有的生產關系,便會跟隨此中心廠商一同前往;中心廠商也會提供一些誘因來鼓勵其前往,以降低部分的投資風險,于是一些彼此關系較緊密的廠商會有集體進行海外投資的現象。

三、FDI經濟增長影響效應的相關理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通過大力引進FDI,以促進經濟增長。學術界對FDI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FDI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資本的形成和經濟增長,擴大對外貿易,獲得技術外溢效應和先進管理經驗等。其理論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雙缺口模型等。由于壟斷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前文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一)經濟發展理論

發展經濟學認為,引進FDI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加快經濟的發展。第一,彌補東道國資本不足,促進資本形成;第二,引進、吸收FDI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第三,增加就業機會;第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由索洛(1956)和斯旺(1956)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提出。該理論認為,囿于規模報酬遞減,實物資本的增長對經濟增長僅有短期效應,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增加才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這表明東道國若吸引FDI僅是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其對經濟增長將僅有短期效應。注重外資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和就業增加,才會有可能帶來長期的經濟成長。

(三)雙缺口模型

雙缺口模型由錢納里和斯特勞特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以下約束:第一,較低的儲蓄水平制約投資;第二,外匯收入較少;第三,技術水平落后,管理經驗缺乏。引進外資有利于填補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同時,對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吸收消化與擴散效應可以提升該國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

四、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相關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區位優勢理論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FDI在東道國的技術溢出之間具有重要的理論淵源。注重研發、人力資本以及外部性的內生增長理論是FDI對東道國產生溢出效應的重要基礎。FDI在東道國的技術溢出過程本質上是知識溢出的過程。李成剛.FDI對我國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一)內生增長理論

內生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以羅默(Paul Rom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為代表。該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之上,把知識積累增長、專業化人力資本引入增長模式,尤其強調勞動力的技術水平、教育程度、生產技能的熟練和協作能力等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所在。該理論放棄了技術外生化的假定,突出技術的內生性。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一個企業的技術和人力資本作為生產投入要素,不僅促進了本企業的發展,還對其他企業具有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隨著全行業技術與人力資本積累的增加,技術溢出效應也不斷增大,進而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該理論中的人力資本擴散效應與東道國吸引FDI所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具有一致性。而且該理論中的“干中學”“用中學”等觀點對發展中國家如何吸收消化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提供了支撐。

(二)知識溢出理論

知識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理論認為,知識傳播是知識的復制,而知識溢出則是知識的再造。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知識溢出過程具有鏈鎖效應、模仿效應、交流效應、競爭效應、帶動效應、激勵效應。空間距離、市場結構、接受能力、社會網絡均影響著知識溢出。知識溢出的途徑有人員流動、產品流動、知識公開。其中,人員流動是隱性知識溢出的主要途徑。

五、FDI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基礎理論

(一)環境問題的外部性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生態環境破壞及其直接或者間接相關的各種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環境污染,第二類是舒適性的破壞,第三類是自然(環境資源)的破壞。本書研究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第一類,即環境的污染,包括空氣、水質、土壤等污染問題。經濟學主要用外部性理論揭示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所謂外部性,是指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了影響,但這些影響并未計入市場的成本和交易價格中。外部性導致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導致實際價格不同于最優價格。陳宗團.城市環境管理經濟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環境問題是外部不經濟的典型例證,再加上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導致外部性無法得到糾偏所致。

1.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現實經濟中,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如果一些假設條件不能達到,市場就會失靈,無法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公共物品領域等。由于環境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產權難以明晰,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2.政府失靈

政府失靈是指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干預的過程中,由于政府行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觀因素的制約而產生的新的缺陷,進而無法使社會資源達到最佳配置效率。在環境問題上,有可能存在政府干預的決策失效、相關部門的公共預算擴張、環保產品的供給效率低下、政府的尋租活動等,由此帶來政府失靈的問題。政府失靈并不排除政府在環境管理中的責任和作用,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措施避免政府失靈才是關鍵。

3.外部問題的內部化

外部問題的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把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環境問題的內部化主要有“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庇古手段”強調通過“看得見的手”——政府的干預來解決環境問題,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給環境問題的外部不經濟性確定一個合理的負價格,由外部不經濟性的制造者承擔。“庇古手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排污收費。“科斯手段”主要通過“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本身來解決環境問題,“科斯手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排污權交易。陳宗團.城市環境管理經濟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受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條件的影響,不同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不同,其環境的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企業在不同的國家生產同樣的商品,承擔的環境成本也不相同。

(二)污染天堂假說

污染天堂假說也稱為污染避難所假說或產業區位重置假說,主要指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傾向于建立在環境標準相對較低的國家或地區。當產品的價格相同時,生產成本決定投資區位。如果各個國家除了環境標準外,其他方面的條件都相同,那么污染企業就會選擇在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這些國家就因而成為污染天堂。

該理論主要是由科普蘭和泰勒(Copeland & Taylor, 1994)在研究南北貿易與環境污染關系時提出,其核心觀點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相對于環境規制更為嚴厲的發達國家而言,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的廠商將獲得明顯的比較優勢,從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因此,發達國家的“骯臟產業”(Dirty Industries)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必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而推動后者污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前者的污染避難所。

該理論提出后,眾多學者對其進行補充完善,甚至提出了相反的結論。有學者(Xing & Kolstad, 1996)認為,污染避難假說必須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第一,環境規制導致污染程度不同的產業產生不同的生產成本;第二,不同區域的環境規制政策存在級差;第三,環境規制限制了某些產品的生產,迫使生產者重新選址。格羅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 Krueger, 1991)認為,國際經濟的一體化有利于提升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從而推動民眾對潔凈環境的需求,最終提升這些國家的環境質量。有研究者(Hatzipanayotou等,2002)研究表明,通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資金和技術援助,環境效應的跨境外部性不僅不會影響發達國家福利,而且還能降低發展中國家污染水平,從而使整體福利得以增進。

(三)污染暈輪效應

凱文·格雷和鄧肯·布蘭科(Kevin Grey & Duncan Brank, 2002)提出的污染暈輪效應(Pollution Halo)。污染暈輪效應是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由于廣泛建立和推廣全球控制,在東道國的公司會采用相似的管理模式,從而為東道國提供傳播綠色技術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的機會。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其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環境管理制度會向發展中國家擴散,從而改善和提升當地的環境水平。由此,跨國公司投資會通過知識擴散、技術溢出、資金投入等方式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并對其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伯索爾和惠勒(Birdsall & Wheeler, 1993)BIRDSALL N, D WHELLER. Trade Policy and Pollution in Lation American: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3(2):137-145.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帶動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為欠發達國家提供了學習先進技術的機會,促使其清潔生產,從而提升東道國環境質量。盧巴·扎斯科(Lyuba Zarsky, 1999)的研究更進一步表明FDI有利于提高全球的專業化分工,從而使生產活動和污染治理都帶來規模效益遞增效應。LYUBA ZARSKY. Havens, Halos and Spaghetti: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M].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9.

六、對上述相關理論的簡要評述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評述

開放型經濟的理論基礎主要從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兩個方面展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到新古典貿易理論,進而到新貿易理論三個發展階段。一直以來,在國際貿易理論界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模型或H-O理論)為代表的主張自由貿易的傳統貿易理論。由于沒有新產品的發明、排除技術進步因素的影響等一系列假設條件決定了比較優勢理論只能用來解釋靜態的國際貿易利益。“里昂惕夫悖論”使西方經濟學家對靜態比較優勢和二戰后出現的貿易新現象進行重新思考研究,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化研究也應運而生。哈佛大學教授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日本學者赤松的雁行形態理論以及筱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都從不同角度修正了靜態的比較優勢理論,使比較優勢理論在指導各國貿易實踐中更為合理、有效。

但這些理論仍只是對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的不斷修正和拓展,并沒有對其理論淵源做出根本性的變化。隨著產業內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當代世界貿易發展和貿易模式的顯著轉變。傳統貿易理論中一些假定已經與國際貿易的現實情況產生了不一致,其在解釋很多國際貿易發展中的新現象時越發顯得蒼白無力,經濟學家為此展開更廣泛和深入地研究,試圖采用更新的研究方法來豐富和完善國際貿易的理論體系。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學者主要是針對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新現象進行大量的經驗性研究的同時,進行理論的探索。例如,瑞典經濟學家林德(Linder S.B)在1961年將需求導入國際貿易理論,分析需求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提出了解釋工業品貿易的偏好相似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Posner, M. A.)于1961年在《國際貿易和技術變化》一文中以科學發明、技術創新的推廣過程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和發展而提出的技術差距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弗農(P.Vernon)和威爾(L.T.Well J)等人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合理地解釋了二戰后工業制成品的貿易流向以及對貿易格局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以克魯格曼(Krugman P, 1979)和蘭卡斯特(Lancaster K, 1979)的研究為開端,學者們開始了對產業內貿易成因的探討,從而形成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兩大類基本理論模型。

綜上所述,以上學者討論和分歧的焦點在于傳統新古典貿易理論能否充分解釋產業內貿易等新現象。引入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等相關因素成為新H-O理論與新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爭論的核心問題,他們對產業內貿易性質的不同理解致使各自理論的假設條件不同,從而造成了不同的均衡特征以及不同的結論。

然而,無論是傳統貿易理論還是現代貿易理論,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發展中大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多樣性缺乏深刻的研究。事實上,對于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有該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貿易分工問題,又有該國與其他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內貿易問題,但如此豐富的現實問題往往被抽象化和簡單化。

(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評述

西方學者對國際直接投資進行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各種理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基于國際貿易基礎上的宏觀導向理論,二是基于工業組織基礎上的微觀導向理論。前者從不同國家的生產要素或生產環境差別對國際直接投資現象做出解釋,發展為對外投資宏觀理論,其中以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鄧寧的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為代表;后者則從企業層面考察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試圖從企業競爭優勢角度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現象,發展為對外直接投資微觀理論,其中以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弗農的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為代表。總結西方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各種流派的觀點,其局限性如下:

(1)西方國際投資理論的一個共同點是企業的壟斷優勢,但對引起壟斷原因的解釋,回避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導致國內缺乏有利的投資場所,而不得不對外投資的本質趨向。

(2)對于國家在直接投資中的作用論述不夠。其實政府往往會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制定政策對對外投資進行干預或引導,這對國際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經濟影響極大。但是西方直接投資理論因重視市場的作用,對此研究不夠深入。

(3)其理論主要為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服務,而對受資方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經濟影響,則較少涉及。

(4)缺乏科學統一的理論基礎。西方直接投資理論說明現象的多,揭露本質和規律的少。其理論只能說明某一方面、某些國家、某個時期的情況,統一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

(三)上述核心理論對本書的深入研究的啟示

從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的傳統貿易理論來看,無論是不同的國家還是同一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之間,只要它們之間在技術、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豐裕程度上存在差異,則這些國家和地區之間選擇相對優勢要素進行產業分工和生產,這對雙方是利大于弊的。

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論認為各國對于產品的需求主要取決于收入水平,兩個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對于產品的需求可能更接近。企業首先滿足國內需求,剩余的產品將出口到有相似需求的國家。東盟國家與我國有相似的要素稟賦,長江上游地區的開放型經濟也需要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考慮了技術對貿易的影響,將要素稟賦理論從靜態發展為動態。發達國家在科技水平和新技術開發方面的確具有優勢,新產品開發之初,對特殊的技術和高素質勞動力的需要,往往會在發達國家進行生產。產品成熟進入到大規模生產階段,則會轉移到不太發達但是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批量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雖然是針對不同國家而言的,但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國家內部而言,仍然具有借鑒意義。欠發達地區不是所有產業均落后,發達地區也不是一切產業均發達。欠發達地區政府與企業要積極爭取與發達地區在產業生命的初期、中期、后期產業實現全方位的合作,中央政府應引導支持這樣的多層次合作。

新貿易理論告訴我們,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僅可以交換不同的產品,而且可以交換本質相同的產品。對于一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實現規模經濟,應從產業內分工和產業間貿易角度重視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不要簡單地否定區域之間的產業趨同,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不同區域之間生產了本質相同的產品,但在款式、色彩、口味等方面能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這樣的產業分工及產業內貿易也是有生命力的。

競爭優勢理論告訴我們,競爭優勢理論不僅適用于國家,而且也適用于地區。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不僅要重視培育比較優勢產業,而且要從戰略上注重培育競爭優勢產業。從現實出發,在比較優勢產業基礎上,發展競爭優勢產業是最佳選擇,即一個地區重點發展既有比較優勢又有競爭優勢的同一產業,那么該地區的開放型經濟將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樣的競爭優勢是內生的,而外生的或無中生有的競爭優勢產業培育則需要強有力的外部引導和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灌南县| 繁峙县| 昌都县| 柯坪县| 措美县| 定远县| 浠水县| 宁武县| 双流县| 浪卡子县| 青田县| 突泉县| 大冶市| 峨山| 顺昌县| 敦煌市| 长治县| 聊城市| 柏乡县| 湖口县| 肇庆市| 新龙县| 博乐市| 沂水县| 合阳县| 安泽县| 饶河县| 介休市| 永济市| 柳河县| 成安县| 陕西省| 息烽县| 仙居县| 扬州市| 天祝| 阿坝县| 成都市| 岑溪市|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