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及提升
- 劉平 王婷
- 2097字
- 2021-04-02 19:51:42
前言
創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與之伴隨的科學技術、管理制度變革、行業產業演化都將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當前,經濟全球化、互聯網模式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傳統的創業格局打破,創新型創業成為當前各國發展的主要戰略。中國在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后進入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時期,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如何進一步保證機會性創業、發展創新型創業、提升創業機會的成長性和創新性成為當前的新問題。
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更應該抓住機遇,勇于擔負起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歷史使命。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就業就會。大學生參與創業活動一方面可以將先進文化技術向新的產業轉化,另一方面,可促進教育制度的各項改革。
1989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柯林·博爾的“三本教育護照”理論被介紹到國內,他提出了21世紀新的教育哲學觀念,即未來的人都應該具有三本“教育護照”:第一本是學術性的“教育護照”——反映其學術能力;第二本是職業性的“教育護照”——反映其職業能力;第三本是創業性的“教育護照”——證明其事業心和開拓技能。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拉開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序幕,也引發了高校對大學生創業問題的關注。1999年1月,我國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這是首次對創業教育理念的正式回應。2000年l月,教育部還公布了一項有關“大學生、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學保留學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2002年4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院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從此,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業人才培養進入局部試驗階段。此后,陸續有許多高校加入,這標志著我國創業教育步入了正軌。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要求:各地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基地建設,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創業指導和服務,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高校、政府對創業教育的日益重視,我國大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度在不斷提升,參與創業活動的熱情也在不斷增強,但是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卻不高,僅為1%,創業失敗率高達70%,創業成功率只有2%~3%。究其原因,除了資金、經驗、人脈、創業環境這些客觀因素外,創業能力不強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是驅動創業活動順利開展并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激發個體的創業意愿并有意識地培養其創業能力能保障創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成功實施,創業能力對于新企業的創建、成長或者對創業者取得創業成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理解創業能力的本質和內涵,了解創業能力在創業中發揮的作用,對于完善既有創業理論和指導創業實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大學生創業而言,如何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是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開展的關鍵。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相對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實踐和經驗還不足。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高校在創業教育的理念、認識方面還不夠重視,仍然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方法、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很多學校的創業課程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專業的創業教育方面師資等。雖然很多學者一直在對創業教育進行研究,但對創業型人才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也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認識,在哪些因素會影響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及什么因素的影響程度更大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影響創業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培養創業型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創業教育探索的一個熱點問題。
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澄清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維度進行進一步解釋,并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闡述,以期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考維度。
本書旨在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幫助他們理論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本校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此外,本書得到了重慶工商大學領導的大力支持。
劉平作為本書的總策劃,對全書進行了知識體系梳理確認、綜合匯總與校改,并撰寫了第一章、第四章;王婷參與了本書的知識章節梳理,并撰寫了第五章、第六章;鄒佩耘撰寫了本書第二章、第三章;劉有斌撰寫了本書的第七章、第八章;譚彩荷撰寫了本書的九章、第十章。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重慶工商大學羅勇教授、藝術學院副書記冉濤的指導和建議,在此,對他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由于本書主要作者能力及水平有限,而當前大學生創業形勢蓬勃發展、日新月異,所著內容難免有諸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