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

“讀完《愛是一種選擇》,我感覺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鋪在自己面前,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達幸福和快樂的彼岸。但同時,這種美好的愿景卻隱隱讓我產生了一絲恐懼:假若我的主要問題‘拖累癥’得到了緩解,那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

“這太難想象了,有種我不再是我的感覺。

“現在,因為拖累癥,我的確有點兒痛苦,但這種痛苦我習慣了,并不至于忍受不了。那條陽光大道是有點兒誘人,但我真的在想,就這樣好了,不變好了。拖累癥固然累人,但我還能夠忍受?!?/p>


這是一個朋友的來信。她是一個敏感而感性的女孩,《愛是一種選擇》這本書極大地觸動了她的內心,讓她明白了自己的一個主要問題——拖累癥。這本書還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詳盡方法,于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樂人生的可能性。然而,這種可能性讓她產生了恐懼心理。她抗拒這本書給她的啟示,本能地想停留在原地,寧愿忍受,也不想改變。

為什么?

她的來信中也給出了答案——“這種痛苦我習慣了”。

積習難改,她也不例外。不過,在我看來,所謂“積習難改”,并不僅僅是因為惰性,更深層的原因是控制感。習慣意味著,我們看見開頭,就可以隱隱看到結尾。不管結尾是好是壞,只要能預見到就好。

其實,我們最懼怕的,并非痛苦,而是無法預測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們預見到,那么從心理上而言,這種預料中的痛苦就遠沒有那么可怕了。甚至,為了證實自己的預見能力,我們常常會主動推動事情向自己預料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果預見到了幸福和快樂,你就會把事情向幸福和快樂的方向推動;如果預見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會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動。

所以說,盡管我們很容易歸罪于人,可是我們人生的結局,在相當程度上卻是我們主動推動的。

一天,臨近傍晚,我獨自走在廣州的濱江路上。這是快樂的一天,有幾件事很中自己心意。因這種愉悅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么宜人。

突然,我看到一條貨船從珠江上緩緩滑過,貨船的尾部拖著一條長長的油污帶,在落日的余暉中顯得非常刺眼??吹竭@幅景象,我不由得悲從中來,腦子里蹦出了一句話: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世界。

這句話從腦子里蹦出后,我嚇了一大跳:僅僅一條船帶來的污染,居然就令我很自然地下了這么大的一個無比悲觀的結論。

那段時間,我正在思考自動思維的事。所謂“自動思維”,是指我們遇到一件事情后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個句子。這樣的句子處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如果細細地追下去,就可以發現潛意識中的一些隱秘。

我的這句話自然是一個自動思維,而它也的確反映了我潛意識中有太多消極和悲觀的成分。因為積攢了太多悲觀的東西,我的心中其實早有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這樣一個預言,令我更容易關注消極和悲觀的東西。

譬如,就在此時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關注,而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樂的信息。然而,我固然注意到了那些積極的信息,但它們并未引起我很深的共鳴。相反,那條貨船留下的一條油污帶引起了我如此強烈的共鳴,并下了那么大的一個結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那些快樂的信息不符合我潛意識中那個悲觀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而那條油污帶則符合我的這個預言。

反省的時候,我清晰地察覺到:當下那樣大的一個結論時,我一方面感到很悲哀,另一方面隱隱有一絲輕微的得意。

這種得意仿佛在說:“看,我多聰明,我多有智慧,我早預料到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瞧,現在不就證實我的預見能力了嗎?”

從理性上講,由一條油污帶推出“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世界”自然不成立,然而,我們的心靈恰恰就是非理性的。我們都是通過自己過去有限的人生經驗(尤其是童年時的人生經驗)推出一些大結論,并將這些大結論延伸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會固守這些大結論。如果我們發現事情的發展偏離了這個大結論的方向,我們就會努力將事情重新拉回到自己的這個方向上來。

這些大結論,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果我們內心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是積極、樂觀的,那么我們就會在遭遇打擊和挫折時努力將事情推向積極、樂觀的方向。相反,如果我們內心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消極、悲觀的,我們就很可能會在遇到陽光和快樂時,有意無意地將事情推向消極、悲觀的方向。由此,人生很容易成為一種強迫性的重復。童年擁有幸福和快樂,以后就會不斷地重復幸福和快樂;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傷,以后就會不斷地重復不幸和悲傷。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種強迫性重復中,我們并非被動參與。相反,我們主動推動了它的發展。

這就是我所寫的心靈成長的第五個定律。

主動傷害自己,就不怕被傷害了

童年幸福,長大后就不斷地重復幸福,這一點容易理解。然而,為何童年痛苦,長大后就不斷地重復痛苦呢?

我的理解是,我們主動制造的痛苦,比突如其來的痛苦,疼的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

16歲的姜是一個漂亮的高一女生,她夏天卻不敢穿短袖上衣。原來,她的胳膊上有很多傷痕,穿短袖上衣會暴露它們。

這些傷痕是怎樣來的呢?是她自己用鉛筆刀割的。特別傷心、麻木的時候,甚至特別開心的時候,她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忍不住想割自己的胳膊,尤其是手腕處。

她并非想自殺,只是想把自己弄疼一些。她說:“肉體上的疼,比心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忍受?!彼裕龝谔貏e傷心的時候,譬如和男友鬧矛盾時,選擇割傷手腕。這樣一來,肉體上的疼痛就替代了心理上的痛苦,變得更容易忍受了。麻木時,她也會割傷自己,是因為肉體上的疼痛仿佛可以刺激她,讓她感到自己還是活著的。

這兩種情形都比較容易理解。然而,為什么特別快樂的時候,她也會去割傷自己呢?

譬如,最近一次割傷自己,是因為她發現高中的班主任對她特別好,就像一個溫暖的媽媽。這種發現令她有點兒受寵若驚,然后,她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沖動,于是割傷了自己的胳膊??吹锦r血流出來,切實地感受到了傷口處的疼痛,她覺得放松了一些,也好受多了。

在咨詢室里,心理醫生對姜做了一些讓其放松的工作后,讓姜重新細細講述這次事情的經過,更重要的是講述她內心的一些對話、一些體驗。

她講道,當發現班主任特別喜歡她時,她受寵若驚,一方面是難以置信的欣喜,另一方面是一種隱隱的惶恐。

“什么樣的惶恐?”心理醫生問她。

“我……我擔心她一轉身就對我不好,就不要我了?!苯卮鸬?。說完這句話,她的眼淚流了下來。

這就是她在特別快樂時也想自傷的答案。她所說的快樂,都是一些重要的人的愛與認可所帶來的快樂,譬如男友、老師或知己。她無比渴望被人愛,但一旦真得到了愛,她立即就會擔心被拋棄。并且,她知道被拋棄的感覺是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突然襲擊式的被拋棄:對方不說理由,忽然就變臉了,就遠離她了。

這種不可預見的被拋棄帶來的痛苦太大了。為了減少這種心理疼痛,她會先弄疼自己。這樣一來,等被拋棄的事情再次發生時,她的難過程度就會相對輕很多。

這里面隱含著這樣一個邏輯:我先弄疼自己,就是告訴自己,我知道別人的愛與認可是不可靠的,而拋棄早晚會到來。

這是經典的悲劇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姜之所以形成這么糟糕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與她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她在只有幾個月大時就被送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當父母想念她時,就把她接回城里住一段時間;忙了,就再把她送回鄉下。

她七歲時,因為要上學,所以又回到城里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三年時間,她與父母的關系很糟糕。她渴望父母能多給她一些愛,但父母覺得她已是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的樣,要懂事,要聽話。

慢慢地,她和父母的關系有了改善,尤其是和父親的關系。到了十歲時,她已慢慢感受到溫暖的父愛了,自己心里的一塊堅冰正在慢慢融化。但就在這一年,她的父親遭遇車禍而意外身亡了。

十歲前的一系列不幸令姜懼怕起快樂和幸福來,因為她發現,她的每一次幸福和快樂之后,都會伴隨著不幸和痛苦。這個發現最終在她的內心深處扎了根,并發展成一個非常悲觀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姜就學會了先制造痛苦,以防御不期而至的被拋棄的痛苦。譬如,當知道父母將到鄉下看她時,她會很渴望,然而,一旦真見到了父母,她就會冷落他們,拒絕與他們親近。盡管這種疏遠令她也感到痛苦,但畢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先與父母親近然后再被父母“拋棄”容易承受多了。

拯救小哥哥未果,于是愛上柔弱男子

不僅如此,姜對父母屢屢“拋棄”自己有著強烈的憤怒。然而,她不敢表達,父母也不容許女兒表達。他們整個家族都不能接受晚輩對長輩表達不滿。他們認為他們是為女兒好,才將她送到鄉下去的。但是,對姜而言,她的被拋棄感是無比痛苦的。這種痛苦是切實的,她因此產生的憤怒也是真實的。

被拋棄所帶來的痛苦,她可以通過先制造痛苦來減輕受傷感,但憤怒,她怎么表達呢?

割傷自己,就是她的表達方式。

此前,我屢屢講到,我們常說的自愛,其實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那么,所謂的“自虐”,其實常是“內在的小孩”攻擊“內在的父母”,或“內在的父母”懲罰“內在的小孩”。

那么,當被拋棄時,姜割傷自己的手腕就是“內在的小孩”在攻擊“內在的父母”。她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向大人表達憤怒,于是只能通過扭曲的自虐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她不能對現實的父母表達不滿,只好對“內在的父母”表達不滿。

姜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是自暴自棄式的預言。在最快樂的時候,她自暴自棄式的預言會使她做出一些自傷或傷人的行為,將事情向壞的方向推動。畢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起被別人拋棄的痛苦,感覺上要好承受多了。

還有未被實現的愿望所造就的預言,也是極其普遍的預言。我們過去(尤其是童年)有過許多宏大的愿望,但因為我們人小力微,這些愿望常常無法實現。于是,它們被深埋心底,成了我們的一種夙愿。與自暴自棄式的預言不同,未被實現的愿望所造就的預言,看上去似乎非常美好,實質上同樣危險。

譬如,法國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在她的自傳體小說《情人》中就不經意地描繪出了這種預言。

《情人》,顧名思義,頗像一部愛情小說,實質上,這部小說至少有一半的篇幅描繪了杜拉斯的家庭悲?。核陌职肿詺?,她的媽媽艱難度日,她的大哥哥孔武有力、性格霸道且受盡媽媽寵愛,于是一直肆意地凌辱她的小哥哥。她想拯救小哥哥,她常想殺死大哥哥,有時也仇恨媽媽……

但是,和無數家庭一樣,瑪格麗特·杜拉斯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能發揮的影響很小,她救不了她的小哥哥。

由此,她的這個宏大的愿望被壓抑下去了,并最終在她的中國情人身上得以體現。盡管與中國情人相愛時,她還是未成年人,但在這個關系中,她像她媽媽一樣,而中國情人就像一個柔弱的男孩。

在小說中,她細致入微地描繪她多么愛中國情人的柔弱。

杜拉斯的小哥哥27歲時去世了。當時,她感到切膚之痛。這種痛苦,和她剛分娩后的孩子死去帶給她的痛苦一樣。痛苦的另一面,是她對小哥哥無比的愛。而這種愛,讀上去和她對柔弱的中國情人的愛非常相像。她寫道:


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所以,我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這本來也很簡單,即我小哥哥的身體也就是我的身體。這樣,我也就應該死了。我是死了。我的小哥哥已經把我和他聚合在一起了,所以我是死了。


在家中,瑪格麗特·杜拉斯和柔弱的小哥哥站在一起,愛他,用強硬的姿態與暴虐的大哥哥和偏心的媽媽抗爭。她試圖拯救小哥哥,但她失敗了。

這種失敗,這種未被實現的愿望最終糾纏了杜拉斯一生。她先是在未成年時愛上和小哥哥一樣柔弱的中國情人,后來又在她60多歲的時候與一個同樣柔弱的20多歲的男人相愛。

拖累癥

拖累癥指的是這樣一種心態:看到別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幫對方,而且是沒有原則地幫助對方。

看上去,拖累癥屬于美好的范疇,其實遠不是那么簡單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不能剝奪另一個人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p>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勢必會從受挫中成長。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他的個人能力就能得以發展。由此,假若我們替這個人背負他的痛苦,幫他化解一切難題,那么這個人就無法成長。

拖累癥,恰恰就違反了派克所說的這個原則。

患有拖累癥的人,看到別人的苦難,就仿佛那是自己的苦難,于是先會拋出一大堆建議。如果對方不主動改變,那么他會沖上去,用盡力量幫對方解決問題。

然而,這樣一來,他就剝奪了對方“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假若對方是意志比較堅定的人,那么就會討厭拖累癥患者,于是敬而遠之。假若對方是有依賴習慣的人,那么就會和拖累癥患者黏在一起。由此,他們逐漸沉溺于這樣一種關系模式——你忘我地幫助一個人,而那個人會嚴重依賴你。

極端情況下,拖累癥患者還隱含著這樣一種邏輯:人們注定是忘恩負義的,而我是永遠的圣人。

于是,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事情:一個人會無原則地幫助所有來求助的人,譬如拿幾千元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買MP4;然而,當他陷入困境時,他幫助過的那些人沒有一個來關愛他。

斯科特·派克還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拖累癥患者的座右銘——真愛非常可貴,必須且只給值得的人。

“自我實現的預言”=內在關系的對話

我想,或許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心中有這樣一個預言:我相信我可以拯救這些柔弱的男子。

我不清楚她是否在60多歲時拯救了20多歲的情人,不過至少她沒能在童年時拯救小哥哥,也沒能在她尚是少女時拯救中國情人。即便是作為罕見的文學天才,她與他們也只能是相遇而已。她與他們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撫慰彼此的痛苦,卻不能我改變你,或你拯救我。

現實生活中,我也常見到類似的情形。一個女子,她非常優秀,但特別優秀的男人對她沒有吸引力,她喜歡的都是同一類男子——他們外在條件優秀,但自我評價極低。

她說,她一定能改變他們,讓他們相信他們有多優秀。這是她的一個重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而她也努力地試圖拯救兩名類似的男子,但一次都未成功。

拖累癥患者有類似的心理。他們有時想拯救朋友,有時想拯救愛人,有時想拯救孩子,有時則想拯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但是,假若他們能深入地了解自己,會發現他們童年時不是想拯救自己,就是想改變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這兩者是合而為一的,童年時想改變親人,其實就是想讓親人多愛自己。

但是,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變自己時,性格的改變才有可能。假若一個人不愿意主動去改變,那么任何人想改變他的努力恐怕都只會失敗,而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樣說來,杜拉斯其實也是一個拖累癥患者。對于所有這樣的拖累癥患者,《愛是一種選擇》這本書是一劑良藥。

不過,從前面導語中我們已經看到,對于改變,我們本能上是抵觸的。《愛是一種選擇》讓我的那位朋友仿佛看到了一條陽光大道,但她那時寧愿沉溺于不幸和痛苦中,也不愿意走上這條陽光大道,因為它是未知的。

并且,“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詞不能細致地描繪出它的本來含義。這個詞很容易令人以為,能否有一個好的內在的預言,是一個人自己說了算。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自我預言”常是一個人內在關系的對話。這個內在關系的核心,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

從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沒有父親的家庭中,杜拉斯的小哥哥內化到杜拉斯的心靈深處,成了她以后選擇戀人的重要原型。

其實,每個重要的親人都會內化到我們心靈深處。我們童年時與每個重要親人的關系模式都可能成為我們內在關系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我們目前的現實關系中得以體現。

由此,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實就是我們童年時與重要親人的關系中所形成的一些結論性的東西。

假若一個人屢屢被重要的親人拋棄,他就可能形成自暴自棄的預言。相反,假若一個人得到了大多數重要親人的愛與認可,他就可能形成陽光燦爛的預言。等長大后,他會堅信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贏得別人的愛與認可。

在《定律四:多一只心靈之眼,看破關系的迷霧》中,我講到,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與別人進行投射與認同的游戲的一生。你把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給別人,別人也不斷地將他們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給你。誰的內在預言更堅定,誰就更可能成功地將自己的東西投射給對方,并讓對方認同自己。

譬如,我的一個朋友說,她心里一直有一個信念:大家都會喜歡她。因為這樣的一個信念,她會很自如地和每個人交往,她靠這個信念結交了許多朋友。在商務場合,她一樣能和每個人平等相處,不會因為對方的地位很高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會因為對方的地位低就趾高氣揚。于是,她在相當程度上跨越了商務場合的送禮、請客等煩人的潛規則的障礙,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獲得了成功。

她為什么能有這樣一個信念,這樣一個積極、自信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問過她這個問題,她想了一下說,那是因為她從小就獲得了幾乎所有家人和重要親人的愛。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別敏感、特別自卑,很在乎別人的反應,這是因為他們內心總有一個消極的預言——“我是不受歡迎的”。這種消極的預言的形成,常常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家中不受關注,或者他們的家庭整體上都對社會交往有強烈的抵觸和自卑。

“自我實現的預言”有相當的穩定性。在相當程度上,它可以和內在關系模式畫上等號。它們都是童年時我們在與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改變起來并不容易。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重要性恰恰意味著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動參與者。我們主要是被自己內在的東西所決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謂“命運”給強加的。

并且,盡管內在的東西有相當的穩定性,但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準備寫的心靈成長的第六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星座| 乾安县| 奉节县| 独山县| 大田县| 禄劝| 巍山| 东宁县| 安国市| 黔江区| 侯马市| 甘泉县| 金溪县| 甘南县| 延川县| 新干县| 渝中区| 古丈县| 甘德县| 舟山市| 修文县| 宜兰县| 黄大仙区| 那坡县| 万山特区| 临夏县| 呼玛县| 方城县| 固始县| 泸定县| 永德县| 长岭县| 沭阳县| 光山县| 卫辉市| 进贤县| 宁远县| 安图县| 沿河|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