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命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和愛的規律對事件做出反應。
——德國哲學家 席勒
“我覺得你的理論有種‘循環論’的味道,我們不論怎樣都不能擺脫重復童年的命運嗎?”
一個讀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說。
這種觀點并不特殊,很多讀者,包括我的一些朋友,也對我說過他們有類似的感覺。他們喜歡我的文章中細致的心理分析,覺得這些分析好像令他們的心更透徹,同時也覺得其中的理論是一種宿命論,令人無助。
假若只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確像“循環論”,但這不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而是命運上的循環,也即輪回。這種“循環論”在《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有很明確的展現。
《定律三:關系勝于一切》寫到,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即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模式,它在六歲時定型。
在《定律四:多一只心靈之眼,看破關系的迷霧》中則寫到,這個內在關系模式在童年定型后,以后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將這個內在關系模式投射到我們外部的人際關系的過程。
《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則顯示,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別人造成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主動參與的,苦難的童年讓他們有了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注定會受苦。有了這個預言,他們會在潛意識力量的牽引下,不自覺地去實現它。
因此,我常說,童年受過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
并且,只受一次還是理想狀況。更可能的情形是,我們一生都在不斷地重復同一種苦難,即不斷地陷入被同一個心理模式左右的輪回。
這種輪回看上去令人悲觀,然而,這種輪回中已經有了一個可以樂觀的基礎:所謂的“命運”,起碼有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不在別處,就在你心中,就是你的內在關系模式。
由此,如果你改變了內在關系模式,也就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你的命運。
這就是我要寫的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的最后一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我們習慣在別處尋找答案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似乎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你不僅渴望,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要么是所托非人,要么是外來力量出其不意地摧毀了你的生活。
這時,你會感嘆命運,說這不是你的力量所能決定的,而是命。所謂“命”,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外來力量”。
問題是,這些外來力量常常是我們自己請來的。你不僅請它參與你的生活,還將你的幸福寄托在它身上。
最常見的外來力量就是“別人”。
我收到的讀者來信中,大多數有同樣的邏輯:請幫我分析一下他的心理,請問我怎樣可以改變他,為什么他這樣對我,我究竟還有沒有希望得到他……
總之,這些信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焦點放到了別人身上。
這種邏輯無處不在。前不久,我去佛山做一個講座,最后留了半個小時讓聽眾提問。有十幾個聽眾提問,但所有問題全是關于別人的,要么問我該怎么幫有學習問題的孩子,要么問我該怎么對待有問題的配偶,還有人提問該怎么幫助有問題的朋友,但沒有一個人說“我有一件苦惱的事,請問該怎么辦”。
這些問題就好像提問者在說:“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有問題的孩子、有問題的配偶造成的。”
一旦持有這樣的邏輯,你就必然會陷入命運的輪回中。
前面我提到,童年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這就是命運的輪回。我們之所以陷入這個輪回中,原因很簡單——我們渴望改變別人。童年時,你想改變父母;長大了,你選擇像父母的戀人或配偶,再去努力改變他們。
但是,父母不會因為你的渴望而改變,像父母的戀人或配偶也不會因為你的渴望而改變。
于是,你童年受過的苦,長大后按照同樣的模式再受一次。
一位40多歲的女士,已是第三次結婚。她的前兩次婚姻都堪稱不幸,兩任丈夫都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臉腫。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為她鳴不平,因為她不僅漂亮、溫柔,而且非常能干。當她第三次結婚時,她的朋友們認為她的不幸可以結束了,因為第三任丈夫苦戀她多年,終于如愿以償地和她走到了一起,還發誓會一直疼她,絕對不會讓她再受苦。
然而,結婚剛兩個星期,他們就發生了爭執。她給幾個朋友打電話,哭著求他們過來,因為她又挨打了。那個自稱會愛她一輩子,再也不讓她受苦的男人居然這么快就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難道男人都是這么不可靠?難道她的命就是這么不好?……
幾個朋友立即趕到了她家,發現她正坐在電話旁嗚嗚地哭,而她丈夫則蹲在旁邊,邊流淚邊求她原諒,并對紛紛譴責自己的朋友們說自己絕對不是有意打她的,只是當時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了她臉上。但把她打倒后,自己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也變成了壞男人。
趕來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士是心理醫生,她沒加入譴責他的隊伍,而是耐心地問到底發生了什么,想聽一下整個事件的細節,越詳細越好。
當兩個人把事情的經過講出來后,趕來的朋友都驚訝地停止了對她丈夫的譴責。
原來,因一件很小的事,他們發生了爭吵。爭吵到最激烈的時候,妻子質問丈夫:“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媽媽一樣?”
丈夫說:“怎么會?我不會打你的,我承諾過的,而且我從不打女人。”
妻子說:“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來了,你和他一樣,你和他們(她的前兩任老公)一樣,你們男人都一樣。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她這番話重復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揮起了拳頭……等他醒過神來,就發現她已躺在地上。
如果只看表面現象,這個男子絕對是錯誤的,因為他是暴徒。但是,一梳理整個過程,趕來的朋友立即明白了,這位女士,真的是在討打。當然,不是意識層面上的討打,而是潛意識層面上的討打。
為什么討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位女士在追求“我永遠正確”這樣的心理。一旦丈夫施暴,從道義上,他就是絕對錯誤的,而她是絕對正確的,人們一定會同情她,站到她這一邊。這樣一來,他們關系中的所有問題,她都可以說:“不是我不好,而是他粗暴。”
簡單而言,這是用受苦來尋求道德上的制高點。當然,這并非這個女子意識層面的有意追求,而是潛意識層面的無意追求。她媽媽先用這個辦法在家中取得了道德制高點,而她則把這個辦法轉移到了自己家中。
于是,她的命運相對于她媽媽的命運是一個輪回,她第三次的婚姻相對于前兩次婚姻也是一個輪回。
然而,這正如我在《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一文中所說,命運的輪回,是這位女士主動實現的。當第三任丈夫不想參與她的輪回時,她主動將他帶進了這個輪回,從而把一個從不打女人的男人變成了一個暴力男。
不過,她并非只是在渴望挨打。后來,在對那個學心理學的朋友講述自己的心理時,她說,用言語刺激丈夫時,她知道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去碰觸你的底線,看看你是不是和其他男人一樣。如果是,她會在挨打的那一刻有一種帶著怨恨的愜意——我早就知道你們男人就是這樣子。如果不是,她認為自己就得救了,終于有一個男人會是她生命中的例外了。
只是,她會一次次地刺激丈夫,一次次地逾越丈夫所能承受的底線。最終的結果是,她的生命中不會有例外,一切的確都如她所料——男人都一樣,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這個故事,用我講的第五個定律(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可以給出經典的詮釋。再次舉這樣一個例子,是想特別強調,許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心中。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惜的是,只有少數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多數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別人身上尋找答案。
許多女士不幸嫁給了酒鬼或賭鬼,她們為此整日焦慮,無比渴望丈夫發生改變。然而,許多心理醫生發現,一旦她們的丈夫經過心理治療,酗酒或賭博的情況大大緩解后,這些女士會無比焦慮。她們會做一些微妙的事情,阻止丈夫徹底變得健康。原來,這些女士自我價值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建立在不斷指責并幫助有問題的丈夫上。一旦丈夫真的沒有問題了,她們的指責和幫助就都失去了意義,她們會因此而手足無措。
其實答案很簡單,她們最需要做的,是把焦點從丈夫的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反省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這經常是“有問題的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親人)”和“渴望改變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親人)的小女孩”。假若這個內在關系模式不發生改變,這些女士的命運就不會發生改變。她們看似渴望丈夫變成一個健康的好人,其實只是在渴望這個改變過程而已。丈夫不能徹底變好,丈夫應該永遠都有比較重大的問題,這樣她才能將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完美地投射到她與丈夫的外在關系上。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長責任
受苦,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心理問題,如果深入其內核看,都有一個共同點:愛的缺失。
然而,受苦只是心理問題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有心理問題的人幾乎必然受過苦,但受苦并不必然導致心理問題。
因為,在受苦的原因和受苦的結果之間,還有一個重要條件:你如何看待自己受過苦這個人生真相。
假若你承認自己的確受過苦,不去扭曲這個人生真相,那么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脫。因受苦太多,你也許會有些憂傷,但你不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相反,如果你不承認受苦這個事實,問題就會產生。
無數讀者在給我寫信時都會問到一個問題:既然你說心理問題的原因可追溯到童年,追溯到與父母的關系上,那么請問,我怎樣才能改變父母?還有少數讀者在明白這一點后,對父母產生了很大的憤怒甚至仇恨情緒,極少數讀者開始不斷地斥責父母,甚至出現了對父母的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自然是錯誤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我的文章,除了分析童年對我們心理問題的影響外,也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可以歸因于童年,歸因于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為,怪罪是一種逃避,是將已成年的自己的成長責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擔自我成長的責任,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親人,這就是一種沉溺性的情緒發泄,沒有益處。
渴望改變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樣,都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哪里。我們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系模式是我們人格的基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命運。然而,我們長大后,與父母的現實關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了。
改變別人的努力,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失敗,改變父母的努力一樣會有這個結果。并且,即便理想的狀況發生,父母的確因你而改變了,他們反省自己對我們的教養方式的問題,甚至還向我們道歉。這時,我們會產生深深的感動,并流下激動的眼淚。
但是,過后我們會發現,問題依舊存在。因為,雖然我們與父母的外在關系改變了,但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仍然沒有發生重要變化。你的性格還是老樣子,那也意味著你的命運仍舊不會發生改變。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時候,她爸爸常打她媽媽,這種關系模式最終扎根于她的內心,于是她將它復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么,我們設想,她的父母改變了,不再發生矛盾了,甚至非常和諧了,她的婚姻關系模式會發生巨大變化嗎?顯然不會!
父母糟糕的關系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內在關系模式形成的原因,但她的內在關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備了獨立性,就不會再隨著父母關系的變化而自動發生根本性改變。
成年后,我們必須有這個意識,不要再將焦點放到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上了,不要認為這個外在的關系改變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到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上。
內心不改變,還會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們心靈成長的答案,我們自己的外在條件也不是。
一位50多歲的男子,在廣東和香港都有公司,兩個兒子都在國外留學。他的外在條件夠優秀了,但他的自我評價仍然很低。他特別愛養狗,之所以喜歡養狗,是因為第一次遛狗時,他一路上贏得了許多關注的目光。以前從不打招呼的鄰居跟他打起了招呼,從不注意他的美女開始對他微笑。這種感覺太好了,以后他一發而不可收地喜歡上了養狗。現在,他家里已有多條狗了。
一位50多歲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對金錢有一種癡迷。盡管她已不再需要掙錢了,因為她的事業和積蓄足夠她和家人過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停不下來。因為一旦停下,她的心就會有空空如也的感覺。這種感覺很不好,而要逃避這種感覺,她發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掙錢。當錢不斷累積時,她會有一種安全感。
這兩個例子表明,很多時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機制是一種循環。我們不斷地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奮勇前進,其實只是為了逃避內心的一些受傷感。這個辦法看似有效,因為我們奮勇前進的時候,受傷感的確似乎沒有了,而成功帶來的富足、榮耀和羨慕也令我們非常享受。
然而,一旦陷入這個循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一種莫名的受傷感就會襲來,而那些外在的榮耀似乎都沒有一點兒力量能夠抵擋這種感受的襲擊。
于是,我們寧愿每天都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其他所有時間都在拼命忙碌。但這忙碌只是為了不去面對內心無法逃避的受傷感。
許多人失眠,也是由于這一原因。當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時,我們繃得非常緊,內心的東西就被忽略、被壓制了。一旦處于放松狀態,內心的這些東西就會冒出來,我們就會難受。于是,為了不難受,我們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于是你會發現,你越努力、越優秀,失眠就越嚴重。最終,你只好求助于藥物,而這也逐漸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你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你需要的藥物劑量也越來越大。
對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述:“先是有孤獨,然后又有逃避這份孤獨的執著活動,接著這份執著就變得非常重要,它操縱了你整個人,使你無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外在的優秀究竟有沒有帶給你良好的心態。如果沒有,那么你一定是將外在條件當成了逃避內在自卑的工具。如果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那么請試著對內在的自卑做工作,而內在的自卑一定發生在內在關系模式中,一定是因為“內在的小孩”對獲得愛與認可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