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1 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發展困境

(1)現代農業發展乏力,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滯后

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進步,但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從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歷程來看,伴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變遷,農業部門的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就業比重將不斷下降且逐步趨同,這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的必要條件。2015年,世界各國農業增加值占比平均為3.78%,美國、日本已降至1%左右。在農業增加值占比下降的同時,農業勞動力就業占比也同步下降。Lagakos和Waugh(2013)的研究表明,世界最發達的前10%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就業占比平均約為3%,其中2011年美國農業勞動力占比為1.6%(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就業比重逐步下降(見圖1-1),但受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等體制機制的影響,下降速度較為緩慢。從中國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變動情況來看,2009年中國農業增加值占比首次下降到10%以內,但此后8年該比值僅下降1.2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0.15個百分點,按照這一速度推算,到2041年中國農業增加值占比才能下降到5%。相比較而言,韓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農業增加值比重就從1988年的10.18%下降到1997年的5.02%。再從中國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的變動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該比值從1978年的70.5%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27.7%,中國的就業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遷。但從國際橫向對比來看,中國農業就業比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中國農業就業比重超過農業增加值比重19.1個百分點(見圖1-1),農業勞動力就業占比過高的癥結在于現代農業發展滯后,尤其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緩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有農業經營戶20743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為398萬戶(6),規模農業經營戶所占比重僅為1.9%。由此可見,轉移農業勞動力、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仍任重道遠。

圖1-1 1978—2016年中國農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7)繪制。

中國的非農部門在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受農業現代化進程滯后的影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以順利轉化。學術界一般使用二元對比系數和二元反差系數來測度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強度(7)。其中,二元對比系數是農業與非農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值,比較勞動生產率則是某一部門的增加值比重同該部門就業比重的比值,二元對比系數的取值范圍是0-1,數值越接近于0,則表明二元經濟結構強度越高;二元反差系數是農業與非農部門各自的增加值比重同就業比重之差的絕對值的平均值,二元反差系數的取值范圍是0-1,數值越接近于1,則表明二元經濟結構強度越高。發展中國家的二元對比系數一般為0.31-0.45,發達國家一般為0.52-0.86(8),而中國1978—2016年的城鄉二元對比系數的波動范圍是0.145-0.259(見圖1-2),這表明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存在明顯的“剛性”(9)。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大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近年來城鄉二元對比系數波動上升至2016年的0.246,二元反差系數下降至0.191,這表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強度有所弱化,但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高水平,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是制約中國鄉村發展的主要障礙。

圖1-2 1978—2016年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7)計算。

(2)農村發展問題突出,老齡化、空心化日益嚴重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相對于城市地區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但近年來以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人居環境不佳為代表的農村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從農業面源污染來看,中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增產高度依賴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長期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以及規模化畜禽養殖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導致了嚴重的耕地板結、土壤酸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盡管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每公頃耕地的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已開始下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每公頃耕地的化肥、農藥使用量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不容樂觀。從農村人居環境來看,近年來農村“臟亂差”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但農村建設投資長期不足,導致農村人居環境仍然較差。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村仍有48.2%的家庭使用普通旱廁或無廁所,26.1%的村莊的生活垃圾、82.6%的村莊的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38.1%的村莊內部主要道路沒有路燈,52.3%的農戶尚未使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44.2%的農戶使用柴草作為主要生活能源(10)。這種狀況與城鎮形成了鮮明對照,遠不能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和安家落戶,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三留守”等問題日益嚴重(魏后凱,2016)(11)。從農村人口老齡化來看,轉移到城鎮就業和生活的農民工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2017年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9.7歲,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1.3%,農村呈現出“子女進城務工,父母留村務農”的代際分工模式(賀雪峰,2015)(12),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2005—2016年,全國鄉村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從13.7%快速上升至19.1%(見表1-1),鄉村的這一指標不僅始終高于城市、鎮和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鄉村高出全國、城市、鎮的數值不斷增大,2016年鄉村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高出城鎮4.2個百分點。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大量進城還帶來了村莊“空心化”問題,集中體現為農村大量住宅長期閑置、宅基地浪費嚴重。據劉彥隨等(2011)的研究,全國“空心村”閑置宅基地的綜合整治潛力約為1.14億畝(13)。此外,受戶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城鎮化進程中還形成了農村“三留守”問題,2017年全國農民工的男性占比為65.6%,其中外出農民工中男性占比高達68.7%(14),大量老人、婦女、兒童留守農村,這對農村老人贍養、婦女身心健康、兒童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農村發展面臨的上述問題,都需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框架下統籌解決。

表1-1 全國和城鄉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年份《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計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津市市| 墨江| 龙州县| 元江| 漾濞| 同仁县| 德阳市| 乌拉特后旗| 汾西县| 英超| 乌拉特前旗| 武穴市| 鄢陵县| 法库县| 贵州省| 临邑县| 台东县| 将乐县| 察雅县| 盘锦市| 阿拉善盟| 沐川县| 临沂市| 陈巴尔虎旗| 南华县| 惠水县| 文昌市| 修文县| 德江县| 社旗县| 宁波市| 岚皋县| 邵东县| 图们市| 阿克苏市| 通渭县| 达拉特旗| 新龙县| 佛坪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