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易地扶貧搬遷的歷史演進與邏輯

易地扶貧搬遷的內涵是指“將居住在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惡劣、不具備基本生產和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搬遷到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改變其現有的居住環境、生活和生產條件,使其能夠融入現代社會,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為其徹底脫貧致富創造條件”(7)。對于生態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而言,其脫貧過程要避免生態環境的再次破壞,傳統“就地扶貧”方式在這些地區實施成本高、難度大、政策投入效益微弱,即使依靠政府的力量實現脫貧,也會因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而返貧。而易地扶貧搬遷是以減貧為目的而進行的將居住于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遷向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與此聯系的社會經濟系統重建活動。人口遷移再分布,有助于改變地區或個人的資源強約束狀態,是一種打破空間制約、突破資源投入約束、實現地區或個人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方法。它能幫助減輕遷出地貧困人口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緩解人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人為破壞和水土流失,有助于當地自然風貌的恢復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一種改善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緊張關系的新型扶貧方式。它具有周期較短、見效快、保障足以及后續發展潛力大的優點。因此,易地扶貧搬遷在實踐中得以逐步推廣。

易地扶貧搬遷最早始于1983年的“三西”(甘肅的定西、河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移民,之后,易地扶貧搬遷成為中國開發扶貧的重要舉措。從2001年開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安排專項資金,組織開展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從內蒙古、貴州、云南、寧夏4個省份,2011年擴大到全國17個省份。2001—2015年,全國累計安排易地扶貧搬遷中央補助投資363億元,支持地方搬遷貧困群眾680多萬人。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扶貧開發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標志著中國扶貧開發事業進入了脫貧攻堅新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和田市| 伊宁市| 汪清县| 奉新县| 巴里| 伊宁县| 五河县| 河北省| 织金县| 西乌珠穆沁旗| 黄山市| 黄冈市| 梅河口市| 全南县| 伊宁县| 弥渡县| 达州市| 密云县| 滨州市| 渝中区| 乳源| 同江市| 揭阳市| 壤塘县| 嘉黎县| 岳池县| 土默特右旗| 雷波县| 宁波市| 福州市| 瑞昌市| 察隅县| 邮箱| 泽州县| 晴隆县| 尉氏县| 汝州市| 梨树县| 科尔|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