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3 中國特色扶貧道路的邏輯

結合以上對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道路的回顧與總結,我們認為貫穿其中的基本邏輯是:實現現代化是目標,經濟體制改革是手段,漸進化推進是特征。

(1)目標上:實現現代化

從我國的現代化進程看,大體分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實現溫飽、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五個階段。每一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都不相同,國家綜合實力也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每一階段國家在扶貧開發層面投入的重點和能力也具有差異性。在這一過程中,扶貧開發與現代化建設始終保持著同頻共振,始終將實現現代化作為其目標。

在鞏固社會主義政權時期,由于面臨“一窮二白”的發展基礎和復雜的國際形勢,為了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通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來實現資源優先向重工業轉移,客觀上受資源局限性的制約,農村投入偏少,加之受自然災害、政治運動的影響,很多農村貧困人口仍處于貧困之中。這一階段,政府扶貧更多的是廣義上的扶貧,主要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務、完善教育和醫療衛生、建立“五保”制度和農村特困人口救濟制度等方面解決貧困問題,這一時期突出的是“面上”的扶貧。在解決溫飽階段,更多的是依托改革開放的制度性改革和一系列有利于“窮人”的社會政策創新,來解決“面上”的問題。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以扶貧縣區為瞄準對象的開發式扶貧階段和以整村推進為主要對象的參與式扶貧時期,分別對應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國改革開放不同階段的進程。在建成小康社會發展階段,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擁有了更多的財力用于扶貧開發,以瞄準貧困戶為目標的精準扶貧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的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未來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將更多地聚焦于貧困人口提升可持續生計能力,使其從根本上脫離貧困。

(2)動力上:推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建立計劃經濟體制(1949—1977年)、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1978—1991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2002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3—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3年至今)四個階段。每一階段解決的發展任務、發展方式及改革重點各不相同,與此相適應,作為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扶貧開發也都與改革緊密融合。如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階段,貧困的改革同計劃經濟體制并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公社制度等都是具體體現。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階段,扶貧集中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推進。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則是將扶貧開發與區域開發政策緊密結合,與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社會政策創新相結合。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則體現了工業化的反哺和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的更多傾斜。進入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改革扶貧路徑、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成為鮮明特點,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瞄準機制更加體現了改革深化,更加體現了攻堅克難的發展階段。

(3)過程上:漸進式推進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進程具有典型的漸進式特征。中國的扶貧開發過程緊緊伴隨著改革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推進過程中也同樣呈現出漸進式推進的特征,特別是扶貧開發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普遍貧困,到重點區域脫貧,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脫貧攻堅,貧困對象的差異性、致貧原因的多樣性、貧困區域的特殊性以及返貧等現象的不確定性等客觀上決定了我國的扶貧開發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分層級來推進。同時,扶貧開發的力度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當國家財富充裕時,才有可能啟動大規模的移民搬遷解決最困難的一部分人的脫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經歷了由弱到強的過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政府財政收入不斷增加,這為國家下決心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政策制定方面看,也是呈現出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特征,這也符合國家實力變化的現實。在扶貧實踐中也經歷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的轉化,也是一個漸進式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辽阳县| 太仆寺旗| 全南县| 房产| 柘城县| 正阳县| 社会| 寻乌县| 唐海县| 禹城市| 江孜县| 余江县| 宾川县| 黄浦区| 惠水县| 怀安县| 渑池县| 乌鲁木齐市| 渝北区| 循化| 若羌县| 昌邑市| 赫章县| 平罗县| 延寿县| 哈尔滨市| 社旗县| 镇平县| 林甸县| 黄浦区| 英吉沙县| 名山县| 出国| 旅游| 郸城县| 恩平市| 鞍山市| 合作市| 德庆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