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報告2018:聚焦新時代西部地區易地搬遷精準扶貧
- 白永秀
- 1275字
- 2020-04-10 11:51:35
1.1.3 由偏向到融合是城鄉關系發展的必然邏輯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是中國處理城鄉關系問題的重要理論依據,由偏向到融合符合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城鄉關系演進的內在動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鄉關系演進要依次經歷城鄉依存、城鄉分離、城鄉融合三個階段(21)。工業革命之后,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的興起,城鄉關系由依存轉向分離和對立,進而形成了“農村從屬于城市”(22)的格局;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之后,城鄉對立會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就要求城鄉關系由對立向融合轉變?;诖耍鞲袼乖谒枷胧飞献钤缣岢隽恕俺青l融合”的概念,斯大林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把“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生活條件”(23)作為實現城鄉融合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理論,為中國在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從發達國家的城鄉發展實踐來看,城鄉融合發展是發達國家處理城鄉關系的共同選擇。例如,英國在20世紀中期實現了較高水平的城市化之后,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不斷提高,逐步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為改變工業企業和人口過度集中于少數幾個大城市的狀況,著力實施領土整治計劃和工業分散政策,鼓勵市鎮之間構建“共同體”,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推進了城鄉融合發展(24)。發達國家的城鄉發展實踐為中國處理城鄉關系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中國應從自身國情出發,借鑒國際經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城鄉融合發展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城鄉關系政策演進的必然邏輯。城市偏向政策的長期延續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偏向的政策體系亟須朝城鄉融合方向轉變。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對城鄉關系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經歷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的演進(25)。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針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的問題,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2003年7月,中央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并將其列為“五個統籌”之首。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通過梳理中央關于城鄉關系的認識歷程可以發現,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城鄉關系政策演進的必然邏輯,實踐層面應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