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
- 3678字
- 2020-04-10 11:55:52
五、“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篩選
在選定“支點國家”之后需要對具體需要合作的城市和產業進行細化挑選,根據城市發展的產業結構和對接產業園區的規劃,建立“一帶一路”支點城市之間相互聯系的合作網絡體系,進一步落實《愿景與行動》的規劃內容。
(一)“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建設的意義
從古絲綢之路到當下的“一帶一路”,從空間范圍和交流深度上都是一種超越,秉承著開放并包的合作精神,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沿線國家間的互聯互通,力求建立起經濟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而沿線支點城市的串聯與發展是破題的第一要義,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成為關鍵。首先,從總體上看,“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的研究和建立,不僅有利于增進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是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成功實施的保證,決定著未來的資源布局和推進規劃,也是實現全面布局、陸海統籌、東西互濟,避免“一哄而上”、資源浪費的首要保證。其次,從作用和功能上看,“一帶一路”支點城市具有發揮沿線國家的增長引擎,對內對外政治經濟的合作保障、未來發展潛力的新興優勢等重要責任和功能,不僅具有輻射帶頭作用,還具有“由點成線、由線到面”的串聯作用。最后,從發展趨勢上看,是一次面向全世界、開拓全球市場的重要載體,是打破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單一化政治經濟話語權的探索。從最終目標上看,研究“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的發展,形成沿線沿帶支點城市串聯輻射的網絡化格局,為吸引全球更多城市加入,推動城市共同發展和繁榮,增進人民福祉,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構建的標準
依據“一帶一路”沿線戰略支點城市發展特征和功能,結合該城市在網絡節點中的不同貢獻,建立起依托以下3個維度的“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并分別對三類城市群體進行競爭力測度。
一是提供產業發展功能的依托產業園區發展的城市群。“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存在巨大差異,而具有產城融合和經貿發展功能的產業園區是凸顯沿線城市支點作用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要素集聚功能和輻射功能最主要的體現,不僅能夠帶動所在城市優勢產業的發展,利于培養東道國的產業集群,而且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城市以及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產業互補合作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有效路徑,在開展國家間產能合作和推動投資項目落地等方面具有重要貢獻。因此,境外產業園區的發展是“一帶一路”支點城市選擇的重要前提,是產業發展和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根據“一帶一路”國家所處的地理板塊,本書首先在前文已篩選的“支點國家”的前提下,按照南亞、中亞、東南亞、西亞和北非、中東歐的順序,構建了與中方開展產業合作區的19個支點城市群(見表2-19)。
表2-19 “一帶一路”倡議支點國家產業合作園區情況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是提供后勤服務功能的依托政治、經濟、金融深度發展的首都或類首都城市群。首先,“一帶一路”中的首都城市一般是歷史名城,不少城市承載著所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的重要使命和首要地位,是國家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其次,首都城市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提供政治、經濟、金融等各類綜合服務,在調配金融資源、人才、科技、貿易流動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對推動所屬國資源合理配置、社會文化融合、經濟貿易繁榮等起著獨特作用,發揮著政治溝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功能,是“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網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除雙方有合作產業園區的首都城市外,本研究選取13個首都城市(見表2-20),由于部分城市雖然不是首都但卻是經濟和金融中心,發揮著重要的服務功能,本研究也將其納入該類群體分析。
表2-20 “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國家的首都及重要城市

續表

注:1.擁有產業合作區的首都城市已納入第一類產業合作區類城市群,故本表并未包含。2.城市競爭力指標選自《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1—2012)》,數值越大說明競爭力越強,其中括號內為城市排名。
三是提供戰略保障功能的依托通道樞紐發展的港口城市群。“一帶一路”的港口城市一般是交通樞紐,是各種交通工具轉換的中心,大量貨物的聚集地,是國際連接通道的重要支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字路口”的功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港口城市對于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發展各種產業集群意義重大。它不僅是海運和陸運的交接點,還是綜合物流服務中心和工業活動的重要基地,保障資本和貿易的自由流動。通常情況下,港口城市周邊地區通常是加工工業發展的密集區。可見,“一帶一路”的港口城市為道路聯通、貿易暢通和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和保障,有利于形成連接各個區域板塊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因此,港口城市的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綜合運輸體系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依托,發揮重要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擴張。本研究選取了9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見表2-21)。
表2-21 “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國家的重要港口城市

續表

注:本書的港口城市并不一定是擁有海港的城市,具有類似海港這種地理優勢的重要樞紐城市也納入港口城市群。
(三)“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篩選結果與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按照提供產業發展功能、后勤服務保障功能、戰略保障功能等定位,在前文確定的“支點國家”中挑選進一步深化合作的支點城市29個,建立支點城市網絡體系。具體城市如下:
表2-22 “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

續表

總體而言,依照產需結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重點推進產業園區合作。目前,已在建設且已有合作內容和方向的工業園區有19個,可以此為跳板,進一步推廣擴大。例如,在中亞地區,我國可先推進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哈薩克斯坦—中國工業園”和“吉扎克工業園區”的建設,這些園區所在的州或市通常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產、煤炭等資源,但該地區加工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后,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發展緩慢。企業在該地區發展空間寬廣,加之先前已發展在前的工業園區作為保障,連接相應的生產加工、物流倉儲、國際貿易等共同構成閉合產業鏈,具有降低風險,提高效率,首先做出成績的作用。同理,蒙古國的“賽音山達工業園區”和“蒙古國輕工業園區”也具有相同的外溢效應,利于重點推進開發合作。同理,在東南亞地區,可與新加坡開展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產業合作,力圖通過外溢效應將高端技術引入我國。可兼顧新興產業合作、高端市場開發以及礦產能源開發,將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以投資帶動工程、產業、企業和產品“走出去”。同時,還應當加強與具有服務保障功能的首都城市群和支點港口城市群之間的建設和交流,共同打造“一帶一路”的服務便利化功能和支持經貿發展的交通網絡體系,使不同城市的集聚效應、極化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達到最大化。雖然首都城市是一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中心,但由于各國國情的巨大差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不一,需要不斷加強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如各國領導層互訪、藝術節和博覽會的開展、學術交流以及媒體宣傳等,通過各種多邊機制的磋商交流,建立起友好互助的政治經濟環境,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另外,加強沿線城市航空港、高速鐵路、管道、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建設,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實現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的有機銜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
(執筆人:權衡,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所長、研究員;張廣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張鵬飛,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博士生。報告完成時間:2016年8月)
附件一 熵值賦權法的基本原理
熵值賦權法的基本理論: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一個度量,而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一個度量,信息的增加意味著熵的減少,信息和熵成反比。各個指標所反映的信息都具有特定的熵值和一定的效用價值。在評價中,可以運用信息熵來評價所獲系統信息的有序程度及信息的效用值。
1. 原始數據矩陣
假設有m個評價對象和n個指標,其中M=(M1,M2,…,Mm);D=(D1,D2,…,Dn),被評價對象Mi對指標Dj的值記為Xij(i=1,2,…,m;j=1,2,…,n),表示第i個對象的第j個指標的值。則原始數據矩陣為:

2. 對原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越大越優型指標的處理方式:

越小越優型指標的處理方式:

3. 計算第i個評價對象、第j個指標的特征比重
記第i個評價對象、第j個指標的特征比重為Pij,則:

其中因為有0≤Vij≤1,所以有0≤Pij≤1
4.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5. 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Dj
Dj=1—Ej
Dj越大,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越應給予較大的指標權重
6. 確定各指標的熵權

7. 分別計算各個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值

附件二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數據

續表

續表

附件三 “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指數

續表

注: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2016全球競爭力報告》整理得到。
(1) 參考權衡、張鵬飛、蘇寧等撰寫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城市發展報告》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