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
- 6810字
- 2020-04-10 11:55:49
三、突破思維定式,務實推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努力
“一帶一路”是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也是一條和平之路、友誼之路、共同發展之路。“一帶一路”建設源于中國屬于世界,謀求共同發展,要為中國和共同發展提供動力,要為世界發展創造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來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而且這些風險和挑戰還將長期持續存在,因此,需要突破思維定式,沖破種種誤區、誤判和誤解,全面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一帶一路”的理論內涵,務實推動全球結構性改革和國際治理體系重構,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突破思維定式,沖破種種認識誤區、誤判和誤解,明確提出重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書寫21世紀人類新文明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紛繁復雜的國際風險因素,也面臨國內各種不同的挑戰,需要統一思想,全面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把“一帶一路”建設當成一場持久戰,站在時代前沿,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共同目標是重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書寫21世紀人類新文明。
一是要全面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合作倡議,沿用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再一次喚醒了沿線各國對經貿文化交流的認同,在開放、發展、和平、共贏、交融的世界新格局下,又賦予古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當前國際社會和國內學者對“一帶一路”還存在一些誤解、誤判和認識上的誤區,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把握“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機遇和風險,正確宣傳和引導國際輿論,切實推進思想統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中強調的,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二是要把“一帶一路”建設當成一場持久戰。“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偉大倡議,是一個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逐步實現的偉大愿景,中國與世界共享繁榮發展的戰略宏圖,也是一場充滿挑戰與風險的漫長征途。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建設者、引領者和推動者,對其中的艱難險阻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帶一路”涉及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數十個國家,幾十億人口,其中的復雜性、艱巨性不言而喻,要準確評估各種風險挑戰,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方案,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積跬步至千里”的定力。下一步,要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互聯互通尤其是“軟”聯通構建互利合作網絡、多元合作平臺和機制,共同攜手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書寫21世紀人類新文明。
(二)全面統籌,形成推進“一帶一路”的共同行動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搞好全面統籌協調。堅持陸海空網統籌,堅持內外統籌,加強央地統籌,加強政企統籌,在統籌協調中善于化干戈為玉帛,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形成一體化行動,在規劃對接、重大項目對接、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民心溝通等方面拿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一攬子戰略。
一是堅持陸海空網全面統籌。“一帶一路”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規劃,是一項整體布局:“一帶”強調我國向西通達中亞、西亞和歐洲的陸上合作,是黃色國土連接的西向開放;“一路”強調我國向東向南通達東南亞、南亞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合作,是藍色國土面向的東向和南向開放。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還有空中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和文化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強調針對我國廣大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內陸地區可以通過各國航空業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從陸海統籌向天空拓展。網上絲綢之路是指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網絡平臺和跨境電子商務產業交易鏈的建設,實現各國網上跨境自由貿易的網上通道。文化絲綢之路是要推動沿線國家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使文明之花成為增進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進步的紐帶、維護世界和平的潤滑劑。因此,需要協同發展、相互支撐,相得益彰,逐漸構建中國走向世界的陸海空網國際大通道,更快地實現互聯互通。
二是堅持內外統籌。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市場和資源雙向開放,對內、對外同步推進,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帶一路”建設的連接重點在國外,但發展根基在國內。一方面,我們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統領,逐步將中國沿海戰略、沿邊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融入這一大戰略之中。另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的對接,既為中國發展提供動力,又為世界發展創造機遇。我們要統籌“走出去”和“走進來”,通過雙向開放實現更好的利益融合。
三是加強政企統籌。要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堅持各國政府共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作,實現政企良好互動。政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推動者,要主要做好企業的服務保障工作,同時加強對企業境外投資行為的有效引導和合理管控;企業是對外經濟合作的市場載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主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角。企業要把自身發展主動融入國家戰略中,努力提高企業競爭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四是加強央地統籌。“一帶一路”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努力的有機體系,如何充分發揮中央引領全局和地方各級政府突出特色的優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課題。在中央層面,要著重加強共同認知的工作和戰略溝通,形成對接的戰略協議和框架;相關部委要在規劃對接、重大項目對接、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民心溝通方面要拿出短期、中期和長期一攬子戰略;地方各級政府應該自覺定位在國家整體發展總體布局中的角色,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自覺納入地方整體發展之中,把區域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布局相結合,不斷拓展央地合作的新空間。要建立“一帶一路”協同機制,明確中央、相關部委、省市地方政府職責和分工,在形成一體化行動的同時把工作落到實處。
(三)務實推動,為世界經濟復蘇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尋求新的增長引擎和動力源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新舊思維碰撞、新舊動力轉換、新舊力量對比的動蕩期、轉型期、變革期和調整期,世界經濟增長新機制、新動能尚未形成。“一帶一路”建設將蓬勃發展的亞洲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連接起來,并逐步拓展“朋友圈”,將激發巨大的經濟潛力和市場需求,打造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同,但推動經濟增長的愿望相同,應對危機挑戰的利益相同,實現共同發展的憧憬相同。這就需要我們:
一是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戰略、規劃與項目對接。形成相向而行、趨向一致的戰略、決策、政策和規則,需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戰略對接與規劃對接。具體是要加強與俄羅斯提出的“大歐亞伙伴關系計劃”、蒙古國提出的“草原之路”計劃、波蘭提出的“琥珀之路”、印度提出的“季風計劃”、印度尼西亞的“全球海上支點”戰略、歐盟的“容克計劃”、韓國倡導的“歐亞計劃”,以及與塞爾維亞、波蘭、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戰略對接,建立與沿線各國多層次政府間經濟發展戰略、宏觀經濟政策、重大項目對接的機制,為沿線國家相互開放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朝著一個共同逐步形成的統一共建共享的目標“齊步走”,結成更為鞏固的“命運共同體”。
二是提高“一帶一路”硬聯通和軟聯通的水平。應把“軟聯通”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的先手棋,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的加速器,著力推動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通關機制,建設網上絲綢之路和文化絲綢之路,發揮軟硬聯通帶來的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區域內的供應鏈和價值鏈,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流跨區域和地區的便利化、高效化和共享化、國際化大流通體系和平臺的形成,提升我國的現代流通能力。把“硬”聯通作為持續推進的共同行動,抓好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的結點和重點工程,逐步形成網絡,提高陸海空通達暢通水平,夯實國際化大流通的基礎條件。
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帶一路”雙多邊合作機制與平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完善、整合和對接現有的多邊合作機制與平臺,實現“一帶一路”與上海合作組織、東盟、RCEP、APEC、中日韓自貿區等多邊合作機制的對接,吸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要進一步完善和擴大雙邊合作機制,探索編制“一帶一路”建設合作規劃,推動簽署合作備忘錄和協議,明確雙方合作的領域、項目、投資主體等內容,盡早建設一批取得積極成效的合作典型項目,并形成示范效應;推動沿線地區建立國際產能合作機制,可結合“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引導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玻璃等行業企業,到資源富集、市場需求大的沿線國家建設生產基地,形成產能互補。另一方面,推動中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在高端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等領域開展合作,提升科技水平;推動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與沿線其他地區開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合作。通過一攬子合作,重構沿線產業價值鏈和供應鏈,形成沿線國家新型產業合作關系,打造“一帶一路”全球產業鏈的“黃金帶”。
四是構建“一帶一路”沿線自貿區體系。通過推進沿線自由貿易區網絡體系建設,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使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這既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應有之義。因此,首先要加快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自貿區,要以周邊為主,圍繞“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構建自貿區網絡體系。其次,復制推廣我國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等自貿區的試點經驗,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再次,要建立沿線新型經濟特區,可探索選擇設立若干沿邊經濟特區和內陸先進制造業特區,打造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開發開放的示范區。最后,以跨境產業園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為平臺推動國內、國際連接點和聯動區域建設,加快推進邊境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此外,我們還要加快與美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構建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體系。
五是建設“一帶一路”大數據庫。隨著“一帶一路”的研究與建設的深入發展,大數據對于“一帶一路”的重要性日益突顯。要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大數據庫,跟進對沿線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輿論等具體問題和細節的研究。要加快建立“一帶一路”大數據聯盟,以大數據為抓手,為“一帶一路”注入可操作、可凝聚、能引領的方向,形成出錢的基金會—出思想的科學家—出成果的大數據基礎設施等各方聯動大格局,讓大數據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引擎,讓大數據成為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和平使者,讓大數據科學之光普照“一帶一路”的現在和未來。可依托“一帶一路”大數據綜合服務門戶網站和“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整合國內外數據資源和平臺,打造面向政府和社會的“一帶一路”大據庫,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可視化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大幅提升“一帶一路”大數據的決策支持能力和社會綜合服務水平。
六是切實推進金融合作和創新。要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構建穩定的貨幣體系。完善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支持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要加快構建“一帶一路”跨區域金融信用體系,減少信用風險,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使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簽署雙邊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形成應對跨境金融風險和地區金融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
七是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的安全保障機制。“一帶一路”建設的安全保障工作涉及面廣、不可預測性強,應對難度大,存在較為顯著的安全風險。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帶一路”國家海外安全體系、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區域安全合作體系和市場化安全服務體系,建立雙邊為主、多邊為輔的政府間交流機制,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工作機制,完善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細化工作方案,確保有關部署和舉措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項目執行單位和企業。
總之,要務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著重抓好重點項目,以軟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突破口,建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戰略、規劃和項目對接,建立和完善多雙邊合作機制和平臺,著重推動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貿易投資、金融、合作、安全等保障體系,發揮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示范效應,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
(四)改革創新,創造新一輪全球化新供給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加強全球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創造新一輪全球化的公共品新供給,構建全球治理新規則和新秩序。
一是推動貿易和投資領域的結構性改革,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要發揮結構性改革在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以及促進創新增長方面的關鍵作用。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透明、非歧視、開放和包容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逐步建立貿易投資新機制。
二是提高全球公共品的有效供給。要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融合性新文明體系提供新的公共品供給,探索有利于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員流動的無障礙流通的公共品有效供給,使全人類在全球價值鏈的重構中共享發展成果。
三是加快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仍由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但“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參與和塑造區域治理新體系,并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和合理提供了機遇。因此,應使更多國家和地區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重要契機,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貿易規則;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秩序,探索建立科學的全球公地,海洋、空間、網絡等公地秩序,從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五)引導國際輿論,正向發揮智庫的獨特作用
要加大“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力度,宣傳“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有利于促進我國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動沿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努力營造共建共享“一帶一路”良好的國內外輿論環境。
一是要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構建系統的對外宣介體系。首先,應強化與相關國家共同確立戰略對接、規劃對接、項目對接的建議或方案,為各國決策提供參考,提高國家之間的合作水平,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官方文化交流體系,研究制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長期戰略規劃,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通過舉辦“一帶一路”國家論壇、創辦“一帶一路”智庫論壇等方式,打造既具中國特色又具世界性的宣傳和話語體系,強化共同認知,統一外宣口徑,樹立“源于中國而屬于世界”的創新理念和概念,打造“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體現中國作用”的話語體系。最后,建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體系和扶持體系,促進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二是發揮智庫的獨特正向作用。構建“一帶一路”智庫智力支持體系,打造“智庫外交”,把其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與合作的第二軌道。當前國內很多研究機構、智庫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帶一路”研究的熱潮,但出現了不少重復研究和低水平研究,建議國家主管部門按照國家高端智庫試點、高校智庫和重點研究機構的研究基礎和專長,形成有分工、有合作的整體研究優勢,為國家提供可操作的方案和議題。同時,要鼓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開展合作研究,創新智庫合作模式,加強智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定期交流機制,支持智庫之間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充分利用智庫資源,使智庫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形成智庫智力支撐體系。
三是構建華僑、華人、華商支文化推廣體系。華僑、華人、華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要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人、華僑、華商的紐帶作用,形成由華人、華僑、華商組成的中華文化落地、中轉和傳播的文化體系,讓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為我國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執筆人: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顏少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處長、副研究員。課題完成時間:2016年12月31日)
(1) 帕拉格·康納.超級版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