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數據分析

2017年北京市20個文創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數量達到4795家,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總數的68.39%;從業人員數量達到93.44萬人,同比增長0.8%;營業收入總額達到了11966.93億元,同比增長11.8%;稅金總額共計474.66億元,同比增長10.8%;利潤總額為989.08億元,同比增長15.6%;資產規模總額為20490.49億元,同比增長12.9%。整體來看,2017年功能區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略微波動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利稅、資產規模得到了較大幅度提升,較好地實現了減量增質的發展效果,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一、功能區法人單位

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以下簡稱功能區法人單位)是指在功能區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以上單位實體,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和其他法人等。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是反映功能區法人單位的集聚發展狀況和分布密度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功能區的當前發展水平。

(一)基本情況

1.全市文創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略有變化

2017年,北京文創功能區企業數量4795家,同比下降9.66%,占全市規模以上法人單位總數比重為68.39%,相比上年提升了2.31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在功能區的集聚程度接近7成,集聚效應更加凸顯。

2.各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差異較大

2017年各功能區內法人單位數量較上年均略有變化。但從各功能區分布來看,法人單位數量最多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與法人單位數量最少的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相差2093家,差距明顯。

具體而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最多,達到了2094家,占全部功能區法人單位總數的43.67%,其余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均在1000家以下。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的法人單位數量在500~1000家區間內,數量為794家。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和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三個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均位于200~499家的區間內,數量分別為385家、290家和227家。法人單位數量位于100~199家區間內的功能區有三個,分別是出版發行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以及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分別為168家、164家和154家。法人單位數量位于50~99家區間內的功能區有5個,包括會展服務功能區、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和影視產業功能區。法人單位位于10~49家的功能區有3個,分別為新媒體產業功能區、音樂產業功能區以及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和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單位數量相對最少,均未突破10家,其中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僅有1家法人單位。整體來看,各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分布情況差距依然比較明顯。詳情如表2-1所示。

表2-1 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分布情況

續表

3.功能區法人單位密度略有變化

法人單位密度即單位土地面積法人單位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功能區的文創企業的聚集程度,以及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從整體來看,2017年度的功能區法人單位密度平均值為10.59家/平方公里,同比下降9.62%。數據顯示,除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外(因無明確四至范圍,未計算其法人單位數量和面積),其余19個功能區中有6個法人單位密度超過功能區平均水平。其中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以及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排名前三,分別達到了47.41家/平方公里、28.19/平方公里和21.10家/平方公里,集聚效應最為顯著。其余13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密度均低于整體平均水平,其中未來文化城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和主題公園功能區三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密度低于1家/平方公里,其集聚效應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具體情況詳見表2-2。

表2-2 功能區法人單位密度情況

(二)兩條主線總體情況分析

1.“兩條主線”持續引領帶動

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和文化金融融合主線的“兩條主線”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和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等3個功能區。這三個功能區以其對文化創意產業核心資源和力量的整合,對文創功能區的發展起到了整體引領帶動作用。

如圖2-1所示,2017年,兩條主線的法人單位數量依然處于領先地位,達到了2706家,占所有功能區全部單位數量的56.43%,展現出較大的發展優勢。與2016年相比,兩條主線的法人單位數量減少了131家,但在所有功能區單位數量中的比例卻增加了2.99個百分點。總體而言,兩條主線聚焦高精尖,文化與科技、金融融合業態活力旺盛,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

圖2-1 兩條主線法人單位集聚情況

2.兩條主線的空間集聚優勢顯著

從法人單位密度來看,2017年度兩條主線內各功能區之間雖同樣存在較大差異,但均高于功能區的平均水平。與2016年相比,兩條主線的法人單位密度為18.99家/平方公里,下降了4.62個百分點,但仍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79倍。其中,文化金融融合主線法人單位密度為47.41家/平方公里,是功能區整體平均水平的4.48倍,集聚效應十分顯著;文化科技融合主線的法人單位密度為17.27家/平方公里,隨著科技創新發展的逐步深化,其單位空間聚集優勢依然顯著。詳見圖2-2。

圖2-2 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密度情況

3.兩條主線差距不斷縮小

2017年兩條主線所承載的法人單位數量之間依然有一定差距,但略有縮小。如圖2-3所示,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和文化金融融合主線法人單位數量分別達到了2321家和385家,前者是后者的6.03倍。從法人單位密度情況來看,文化金融融合主線是文化科技融合主線的2.74倍,與2016年的3.13倍相比,有小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兩條主線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圖2-3 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對比情況

(三)七大板塊總體情況分析

1.七大板塊間的法人單位集聚數量差異明顯

七大板塊包括文化藝術、傳媒影視、出版發行、設計服務、文化交易、會展活動和文化休閑板塊,含17個功能區。2017年,七大板塊內法人單位數量2089家,同比下降15.46%,占所有功能區法人單位總數的比重為43.57%,相比2016年的46.55%略有下降。從法人單位數量來看,各板塊功能區內法人單位數量差異較大。其中,傳媒影視板塊法人單位數量最多,達到893家,占七大板塊法人單位總數的比重達到42.75%;其次為會展活動和文化藝術兩大板塊,法人單位數量均在250~400家之間,在七大板塊法人單位數量中的比重在10%~20%之間;出版發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3大板塊的法人單位數量較少,在100~200家之間;文化交易板塊法人單位數量最少,僅為88家。詳情如圖2-4所示。

圖2-4 七大板塊法人單位數量情況

2.會展活動板塊法人單位密度最高

2017年,七大板塊的法人單位密度平均值為6.70家/平方公里(不含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同比下降15.45%,是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密度的35.31%,約占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水平的62.30%,相比2016年占比均略有下降。且七大板塊均未超過功能區平均水平,其中會展活動板塊法人單位密度最高,為10.19家/平方公里,設計服務板塊和出版發行板塊次之,文化交易和文化休閑板塊相對法人單位密度較低,其中文化休閑板塊僅為2.75家/平方公里。詳見圖2-5。

圖2-5 七大板塊法人單位密度情況

(四)“3+3+X”產業總體情況分析

1.融合業態法人單位數量居首

2017年,三大類業態中融合業態法人單位數量最高,且占比相比上年略有增加。如圖2-6顯示,傳統行業、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三大類功能法人單位數量分別達到1341家、639家和2815家,分別占全部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的27.97%、13.33%和58.71%。與2016年相比,融合業態占比增加了2.66個百分點,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占比均略有下降。融合業態功能區法人單位聚集能力依然最高且能逆勢增長。

圖2-6 “3+3+X”產業法人單位情況

2.融合業態法人單位密度最高

從法人單位密度來看,2017年融合業態居于首位,且高于功能區平均水平。如圖2-7所示,傳統行業、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的功能區中,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法人單位密度分別為6.88家/平方公里和7.76家/平方公里,分別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64.93%和73.27%,相比2016年的68.26%和80.20%,集聚效應略有下降。而融合業態類功能區法人單位密度達16.13家/平方公里,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52倍,相比上年的1.45倍,集聚趨勢更為明顯,顯現出更強的帶動作用。

圖2-7 “3+3+X”產業法人單位密度占功能區平均水平情況

二、功能區從業人員

功能區從業人員是指在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各類人員。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是反映各功能區吸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情況的重要指標。

(一)基本情況

1.功能區人才集聚效應顯著

2017年,北京市文創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達到93.44萬人,同比增長0.8%,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量的74.69%,相比2016年提高了0.91個百分點。功能區對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效應持續增強。

2.各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存在明顯差別

20個功能區呈現不同的從業人員分布狀態,法人單位更為集中的功能區對人才的吸納能力也相應更強。集聚優勢不明顯的功能區吸納能力則相對較弱,各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因此存在較大差別。

如表2-3所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2017年從業人員為535940人,與上年相比,增長0.3%,占功能區總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7.36%。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從業人員達到95736人;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以及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從業人數均在3萬~6萬人之間,其中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相比上年增加了22個百分點;從業人數在1萬~3萬之間的功能區有6個,分別為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出版發行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和音樂產業功能區;剩余9個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均在1萬人以下,其中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及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相對從業人數較低,均不足500人,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僅有19名從業人員。

表2-3 功能區從業人員情況

續表

從各功能區從業人員分布的整體來看,各功能區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和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以高精尖為主導產業,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與上年相比,各功能區的整體水平均有所提升,差距正逐步縮小。

3.各功能區從業人員集聚效應差異顯著

從各功能區從業人員集聚情況來看,不同功能區的集聚效應差異顯著。各功能區的從業人員密度最大相差達271.55倍,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最大相差17.64倍。

2017年功能區從業人員密度均值為2062.51人/平方公里,同比增長0.79%。其中,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和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排在前列,從業人員密度分別為7250.12人/平方公里、4368.34人/平方公里、4359.72人/平方公里和3290.87人/平方公里,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3.52倍、2.12倍、2.11倍和1.60倍,這四個功能區對文創從業人員的集聚效應最為顯著。

從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上來看,功能區平均水平為194.87人/家,相比上年,上升了11.55%,文創企業的集聚效果均獲得較為明顯的提升。音樂產業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以及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均在200人/家以上,其中音樂產業功能區達到了335.07人/家,同比增長了49.30%,遠超其他功能區。相比而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會展服務功能區和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四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較低,其中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僅為19人/家。其余13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均在100~200人/家之間。如表2-4所示。

表2-4 功能區從業人員集聚情況

(二)兩條主線人才聚集情況

1.兩條主線人才吸納占比相對穩定

2017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兩條主線是各功能區人才聚集的主要場地,兩條主線之間雖有差異,但占比相對保持穩定。如圖2-8所示,兩條主線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為623099人,同比略有下降。兩條主線從業人員數量占功能區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為66.68%。其中,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從業人員為56.42萬人,同比增長0.48%,占兩條主線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達到90.55%;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從業人員為58871人,占兩條主線從業人員總數的9.45%。可見,兩條主線始終保持著強勁的人才吸納能力。

圖2-8 兩條主線從業人員數量分布情況

2.文化金融融合主線人才集聚能力提升明顯

從功能區從業人員集聚情況來看,2017年兩條主線從業人員密度略有下降,但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均有所提升,文化金融融合主線提升較為明顯。如圖2-9所示,兩條主線的從業人員密度為4372.93人/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略有下降;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為230.27人/家,同比增長4.79%,各功能區企業的集聚能力持續穩定。其中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和文化金融融合主線的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分別為243.10人/家和152.91人/家,同比增長3.29%和11.54%。文化金融融合主線人才聚集能力提升相對明顯。

圖2-9 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情況

(三)七大板塊人才聚集情況

1.七大板塊從業人員數量“三升四降”

2017年七大板塊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較上年略有變化,出現三升四降的情況。如圖2-10所示,七大板塊總體從業人員數量達到31.13萬人,同比增長2.44%,占全部功能區從業人員總數的33.32%,占比提升了0.55個百分點。其中文化交易、會展活動和出版發行三大板塊成上漲趨勢,分別同比增長26.30%、14.99%和2.76%;設計服務、文化藝術、傳媒影視和文化休閑四大板塊有所下降,分別同比下降了1.76%、1.92%、2.64%和3.21%。從各板塊從業人員占全部功能區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來看,僅出版發行、文化交易和會展活動三大板塊略有上升。

圖2-10 七大板塊從業人員情況

2.七大板塊從業人員聚集程度獲得提升

2017年七大板塊整體的人才集聚效應有所加強。如圖2-11所示,七大板塊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為149.03人/家,同比上升了21.18%,占功能區平均水平的76.47%,與上年相比,增加了6.07個百分點。從各板塊看,文化交易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為212.26人/家,超過了功能區平均水平,同比增長67.93%,增幅居首。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文化休閑和會展活動板塊次之,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均超過七大板塊平均水平。出版發行和傳媒影視兩大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較低,其中傳媒影視為124.52人/家。值得注意的是,與上年相比,各板塊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人才集聚效應逐步加強。

圖2-11 七大板塊從業人員集聚情況

在功能區從業密度方面,七大板塊的平均水平為993.09人/平方公里,相比上年略有上升,升幅為2.54%,占同期功能區平均水平的48.15%,相比2016年的47.33%略有提升。另外,文化藝術、出版發行、設計服務、會展活動四個板塊均超過了七大板塊平均水平,傳媒影視、文化交易和文化休閑板塊則低于七大板塊平均水平。同時,七大板塊的從業人員密度均未超過全部功能區平均水平。與2016年相比,文化交易、會展活動和出版發行三大板塊分別提升了26.30%、14.99%和2.76%,其余四個板塊略有下降。

(四)“3+3+X”產業人才聚集情況

1.融合業態人才集聚能力依舊突出

如圖2-12所示,2017年融合業態的從業人員數量達到了64.08萬人,占全部功能區從業人員總數的68.58%,與2016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依然維持在七成左右。與傳統行業和優勢產業相比,融合業態從業人員數量分別是其3.51倍和5.78倍,表現出較強的人才集聚和吸納能力。從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來看,融合業態達到227.64人/家,是全部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17倍,分別是傳統行業、優勢行業的1.67倍和1.31倍;從從業人員密度來看,融合業態從業人員密度為3671.23人/平方公里,是全部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78倍,分別是傳統行業、優勢行業的3.92倍和2.72倍。可以說,融合業態在空間布局和人才吸收能力方面,相比傳統業態與優勢業態,都顯示出了較強的優勢。

圖2-12 “3+3+X”產業從業人員分布情況

2.優勢行業、傳統行業整體從業人員聚集情況略有提升

2017年,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分別為18.26萬人和11.09萬人,傳統行業從業人員減少0.33萬人,同比下降1.78%;優勢行業從業人員增加了1.12萬人,同比上升11.23%。傳統行業與優勢行業共計占功能區從業人員總數的31.42%,比2016年略有提升。如圖2-13所示,從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來看,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分別為136.19人/家和173.68人/家,同比上升了14.20%和34.89%,占功能區平均水平的68.89%和89.13%。在從業人員密度方面,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分別為936.72人/平方公里和1347.87人/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前者略有下降,而后者則提升11.36%;分別占全功能區平均水平的45.42%和65.35%。數據顯示,傳統業態與優勢業態的空間集聚程度與融合業態相比差距仍然比較明顯,但隨著業態發展,差距正在逐步拉近。

圖2-13 “3+3+X”產業法人單位平均從業人員及密度分布情況

三、功能區營業收入

功能區營業收入是指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在從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經營業務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該指標可以反映各功能區的市場經營能力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貢獻實績。

(一)基本情況

1.功能區營業收入再創新高

2017年,全市20個功能區營業收入總額達到了11966.93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了11.8%,高于全市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增速1個百分點,占全市同期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總營業收入的73.89%,功能區整體經濟發展規模和營業收入繼續創新高。

2.各功能區營業收入呈現差異化分布

從各功能區具體營業收入來看,營業收入差距十分巨大,首位與末位的營業收入差距近8.05萬倍。具體而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營業收入總計6438.95億元,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53.81%;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的營業收入總計1317.98億元,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11.01%,位居第二;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和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營業收入分別達到929.94億元和876.76億元,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7.77%和7.33%,分列第三和第四。剩余16個功能區營業收入均在500億元以下,其中營業收入在200億元~500億元的功能區有5個,分別為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和出版發行功能區,5個功能區的營業收入的總和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13.76%;年營業收入在100億元~200億元的功能區有5個,分別為音樂產業功能區、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和會展服務功能區,營業收入的總和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5.61%;營業收入位于50億元~100億元的功能區僅有1個,為新媒體產業功能區;營業收入不足50億元的功能區有5個,分別為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以及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其中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僅為0.08億元。

從各功能區同比增減幅度來看,20個功能區整體增幅為11.8%,有17個功能區營業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增幅最為明顯,2017年營業收入為6.08億元,同比增長133.0%;音樂產業功能區年營業收入增幅次之,同比增長27.2%。營業收入增幅在10%~20%之間的功能區有5個,分別為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奧林匹克公園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出版發行功能區以及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等10個功能區的營業收入與上年相比略有提升,增幅在0~10%之間。有3個功能區的營業收入較上年有所下降,分別為會展服務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其中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2017年營業收入較上年下降了24.9%,下降幅度最為明顯。詳見表2-5。

表2-5 功能區營業收入情況

3.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差異明顯

2017年,各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達到2.50億元/家,但同時存在差異化的分布態勢。其中,音樂產業功能區和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處于較高水平,分別為5.53億元/家和4.10億元/家,是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水平的2.21倍和1.64倍。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和影視產業功能區4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水平次之,分別為3.85億元/家、3.07億元/家、2.76億元/家和2.64億元/家,是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水平的1.54倍、1.23倍、1.11倍和1.06倍。剩余14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均低于全市功能區平均水平,其中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為2.28億元/家,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最低,僅為0.08億元/家。當前,各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如:音樂產業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是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的71.73倍。詳見表2-6所示。

表2-6 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營業收入情況

續表

(二)兩條主線營業收入情況

1.兩條主線營業收入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7年,兩條主線的營業收入占全部功能區營業收入的將近7成,強有力地展示了自身所處的主導地位。如圖2-14所示,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金融融合兩條主線的營業收入達到了8245.65億元,同比增長12.10%,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68.90%,增長2.72個百分點。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營業收入連續五年穩居第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排名第三。在這一過程中,兩條主線不僅實現了自身產業規模的持續提升,而且對其他功能區的科技支撐和金融促進作用也日趨凸顯。

圖2-14 兩條主線營業收入分布情況

2.兩條主線土地產出率居于前列

從單位土地面積產出來看,2017年兩條主線均有所提升,且高出功能區平均水平。如圖2-15所示,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金融融合兩條主線的土地產出率(即單位土地面積營業收入)分別達到54.84億元/平方公里和107.98億元/平方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3.31%和2.90%,分別是功能區土地產出率(26.52億元/平方公里)的2.07倍和4.07倍。兩條主線合計土地生產率為57.87億元/平方公里,同比增長12.10%,是功能區土地生產率的2.18倍。

圖2-15 兩條主線土地產出率變化情況

3.兩條主線勞動生產率維持較高水平

2017年兩條主線勞動生產率(即從業人員平均營業收入)均維持較高水平,且高于功能區平均水平。如圖2-16所示,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金融融合兩條主線勞動生產率分別達到130.60萬元/人和148.93萬元/人,同比分別增長12.77%和8.07%,兩條主線均高于同期功能區平均水平(128.07萬元/人),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則高出功能區平均水平16.29%。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從業人員平均營業收入高達328.74萬元/人,仍為功能區之首。從整體來看,兩條主線仍是功能區中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區域,是最為活躍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有強大的經濟帶頭作用。

圖2-16 兩條主線勞動生產率分布變化情況

(三)七大板塊營業收入情況

1.七大板塊營業收入超四成來自傳媒影視板塊

2017年,七大板塊營業收入總額為3721.29億元,同比下降0.99%,低于功能區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的平均水平(11.8%),占功能區營業收入的31.10%。其中,傳媒影視板塊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501.62億元,同比下降了6.08%,在七大板塊營業收入中占比達40.35%,經濟效益較為顯著。其余六大板塊營業收入總額為2219.67億元,文化藝術板塊和會展活動板塊的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分別為736.39億元和454.27億元;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和出版發行3個板塊,營業收入均在300億元左右;文化交易板塊營業收入水平不足200億元。詳見圖2-17、圖2-18。

圖2-17 七大板塊營業收入分布情況

圖2-18 七大板塊營業收入及增速情況

2.七大板塊營業收入土地產出率有待提高

如圖2-19所示,2017年,七大板塊平均土地產出率為12.09億元/平方公里,同比下降1.00%,僅相當于同期功能區平均水平的45.58%,表明七大板塊土地產出率與兩條主線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圖2-19 七大板塊平均土地產出率情況

從土地產出率絕對值來看,如圖2-20所示,設計服務板塊最高,達到了19.05億元/平方公里;文化藝術和出版發行板塊次之,分別為16.49億元/平方公里和14.60億元/平方公里,均超過了七大板塊功能區合計平均水平;而文化交易板塊顯著偏低,僅為4.50億元/平方公里,遠低于功能區單位土地面積營業收入的平均水平,土地產出率亟待提高。傳媒影視、會展活動和文化休閑三大板塊土地產出率居中,均在9億元/平方公里至12億元/平方公里之間。

圖2-20 七大板塊土地產出率具體分布情況

從土地產出率發展趨勢來看,呈現出“三升四降”的態勢,文化交易、文化藝術和設計服務三大板塊與上年相比,均取得一定程度的增長,其中文化交易板塊增幅最為明顯,為11.94%;剩余四個板塊與2016年相比,略有下降,其中文化休閑降幅最為明顯,為7.85%。詳見表2-7。

表2-7 七大板塊土地產出率情況

3.七大板塊勞動生產率普遍較高

2017年,七大板塊勞動生產率達到119.53萬元/人,同比下降3.36%,略低于全部功能區128.07萬元/人的平均水平。文化休閑、文化藝術、傳媒影視三大板塊的勞動生產率分別達到174.65萬元/人、154.82萬元/人和135.04萬元/人,均高于功能區平均水平,文化休閑、文化藝術板塊勞動生產率居“兩條主線和七大板塊”前兩位,傳媒影視板塊則下降至第四。剩余四大板塊勞動生產率略低于功能區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交易板塊相對最低,勞動生產率為66.49萬元/人。從各板塊勞動生產率增長態勢來看,文化藝術、設計服務和文化休閑3個板塊較上年略有增長,其中文化藝術板塊增幅最為明顯,為10.16%;其余四個板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會展活動板塊下降最為明顯,降幅為15.80%。詳見表2-8。

表2-8 七大板塊勞動生產率情況

(四)“3+3+X”產業營業收入情況

1.融合業態功能區集約化優勢日趨凸顯

如圖2-21所示,2017年融合業態類功能區營業收入總額達到8554.79億元,同比增長11.60%;融合業態類功能區營業收入占全部功能區營業收入總額的71.49%,比2016年提高約2.52個百分點,持續穩居三大類別之首,融合業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得到顯著發揮。土地產出率方面,2017年融合業態、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三類功能區分別為49.31億元/平方公里、10.90億元/平方公里和12.90億元/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均有所增長,但各行業之間土地產出率相差依然較大(1)。與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相比,融合業態功能區土地產出率和集約化發展程度更高,優勢也更為突出。

圖2-21 “3+3+X”產業營業收入分布情況

2.傳統行業勞動生產率保持領先

2017年,傳統行業、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功能區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37.68萬元/人、80.88萬元/人和133.50萬元/人,同比分別增長0.00%、-9.26%和11.74%。其中,傳統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最高。詳見表2-9。

表2-9 三大業態勞動生產率相關情況

四、功能區稅收利潤

功能區稅金是指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在從事文化創意產業日常經營業務過程中應該繳納的各項稅金,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功能區利潤總額指功能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后的盈余數額,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情況。

(一)基本情況

1.功能區稅收貢獻略有提升

從稅金總量來看,2017年功能區稅金總額共計474.66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和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三大功能區稅金排名前三,分別為311.30億元、36.11億元和27.16億元,合計占功能區稅金總量的78.91%。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和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5個功能區稅金均不足1億元,稅金合計占功能區的比重為0.15%。其余12個功能區稅金為1億元~19億元之間,合計占比20.94%。

從法人單位平均稅金來看,20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稅金為989.91萬元/家。其中,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最高,為1573.15萬元/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3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分別為1486.61萬元/家、1233.16萬元/家和1015.38萬元/家,均在1000萬元/家~1500萬元/家之間;影視產業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和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5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均在500萬元/家~1000萬元/家之間;主題公園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和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法人單位均不足100萬元/家,分別為93.21萬元/家、78.10萬元/家和38.15萬元/家;其余8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均在100萬元/家~500萬元/家。詳見表2-10。

表2-10 功能區稅金情況

續表

2.利潤增長明顯,功能區之間利潤差異明顯

2017年各功能區利潤總額為989.08億元,同比增長15.6%,占全市同期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利潤總額(1235.79億元)的80.04%。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利潤總額達635.06億元,占功能區利潤總額比重為64.21%,成為功能區利潤的主要來源;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利潤總額次之,均在50億元~100億元之間,合計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13.39%;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以及出版發行功能區的利潤總額均處于10億元~50億元的區間內,合計占比19.45%;其余11個功能區的利潤總額均在10億元以下,合計占比2.95%。其中,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以及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均不足1億元,音樂產業功能區利潤總額為-0.48億元,出現虧損。

從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總額來看,20個功能區平均水平為2062.73萬元/家。其中,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和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5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利潤均超過2000萬元/家;未來文化城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和音樂產業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利潤均不足100萬元/家,其中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法人單位未實現盈利;音樂產業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為-159.28萬元/家,出現虧損;其余12個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利潤均在100萬元/家~2000萬元/家。詳見表2-11。

表2-11 功能區利潤情況

續表

(二)兩條主線稅金與利潤情況

1.兩條主線稅金總額明顯提升,占比超7成

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金融融合兩條主線的功能區稅金合計達351.57億元,占功能區稅金總量的74.07%,法人單位平均稅金達1299.23萬元/家,同比增長15.73%。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功能區稅金達324.41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13.17%,占功能區稅金總額的68.35%,提升了4.62個百分點,法人單位平均稅金為1397.72萬元/家,同比增長了196.3萬元/家;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功能區稅金占功能區稅金總額的5.72%,法人單位平均稅金為705.47萬元/家,相比上年略有下降。詳見圖2-22。

圖2-22 兩條主線稅金分布情況

2.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功能區利潤高于功能區平均水平

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金融融合兩條主線利潤總額合計達736.84億元,同比增加24.45%,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74.50%,相比2016年增加了4.69個百分點。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功能區利潤總額為688.61億元,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69.62%;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為2966.88萬元/家,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44倍。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為1252.73萬元/家,低于功能區平均水平。詳見圖2-23。

圖2-23 兩條主線利潤分布情況

(三)七大板塊稅金和利潤情況

1.文化休閑、設計服務板塊法人單位平均稅金最高

如圖2-24所示,2017年七大板塊合計實現稅金123.09億元,占功能區平均水平的25.93%。其中,傳媒影視和文化藝術兩大板塊功能區稅金分別為43.67億元和24.91億元,分別占功能區稅金總額的9.20%和5.25%;設計服務、會展活動、文化休閑和出版發行四大板塊分別占功能區稅金的1%~4%;文化交易板塊稅金較低,為3.85億元,占比僅為0.81%。

圖2-24 七大板塊稅金分布情況

從法人單位平均稅金來看,七大板塊法人單位平均稅金達589.22萬元/家,同比增長10.86%。其中文化休閑和設計服務兩大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分別為1116.87萬元/家、1015.38萬元/家,均高于功能區平均水平(989.91萬元/家),排在七大板塊前兩位。其余五個板塊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均低于功能區平均水平。詳見表2-12。

表2-12 七大板塊稅金情況

2.文化休閑板塊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總額最高

在七大板塊的利潤總額方面,七大板塊實現利潤總額252.24億元,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25.50%。其中傳媒影視板塊、文化藝術板塊和設計服務板塊的利潤總額分別為92.10億元、52.58億元和39.28億元,合計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18.60%。文化藝術和傳媒影視板塊均高于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利潤總額(48.23億元)。出版發行板塊、文化交易板塊利潤總額相對較低,均不足15億元,合計占功能區利潤總額的比重僅為2.37%。

從單位平均利潤總額來看,七大板塊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總額為1207.45萬元/家,相比上年增長了16.55%。其中文化休閑板塊法人單位平均利潤達到2400.17萬元/家,在兩條主線、七大板塊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文化科技融合主線。設計服務板塊、文化藝術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利潤分別為2395.38萬元/家、1877.72萬元/家,是文化金融融合主線法人單位平均利潤水平的1.91倍和1.50倍。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交易板塊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總額達到了1059.78萬元/家,同比增長112.39%,增長速度最為明顯。詳見圖2-25、表2-13。

圖2-25 七大板塊利潤分布情況

表2-13 七大板塊利潤情況

續表

(四)“3+3+X”產業稅金和利潤情況

1.融合業態功能區稅收貢獻度最大

從稅金來看,如圖2-26所示,2017年融合業態功能區稅金總額達到363.75億元,同比增長9.40%,占全部功能區稅金總額的76.63%,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支撐作用。融合業態法人單位平均稅金為1292.17萬元/家,顯著高于傳統行業的566.95萬元/家和優勢行業的545.95萬元/家。與2016年相比,融合業態、傳統業態、優勢業態的法人單位平均稅金分別提升了15.62%、11.03%和12.01%。

圖2-26 “3+3+X”產業稅金分布情況

2.融合業態利潤總額最高

在利潤總額方面,如圖2-27所示,融合業態功能區利潤總額達到763.00億元,并以占58.71%的法人單位數量實現了占總利潤額77.14%的利潤總額;傳統行業功能區利潤總額達到158.82億元,以27.97%的法人單位數量實現了占總利潤額16.06%的利潤總額;優勢行業功能區利潤總額為67.25億元,以13.33%的法人單位數量實現了占總利潤額6.80%的利潤總額。

圖2-27 “3+3+X”產業利潤分布情況

在法人單位平均利潤總額方面,融合業態為2710.49萬元/家,遠超傳統行業(1184.34萬元/家)和優勢行業(1052.50萬元/家)。詳見表2-14。

表2-14 三大業態功能區稅金和利潤總額情況

五、功能區資產規模

功能區資產規模是指功能區內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擁有的資產總額。功能區資產規模反映了各功能區發展實力和資源基礎,是解讀功能區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發展規模情況的重要指標。

(一)基本情況

1.四大功能區資產規模優勢明顯

2017年,20個功能區的資產規模總額為20490.49億元,相比上年增長了12.9個百分點,功能區發展實力顯著提升。功能區資產總額的平均值為1024.52億元,僅有4個功能區超過平均水平,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資產規模最大,達到11867.09億元,占全部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57.92%;其次為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占8.86%;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和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緊隨其后,分別占7.52%和5.19%。4大功能區合計資產規模占比共計79.48%。其余16個功能區資產規模均在功能區平均水平之下,其中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出版發行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和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7個功能區的資產占比均在1%~5%之間;其余9個功能區的資產占比均不足1%,其中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資產規模最小,僅有0.88億元。詳見表2-15。

表2-15 功能區資產規模情況

2.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資產規模提升明顯

2017年全市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4.27億元/家,同比增長17.48%。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音樂產業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和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6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資產規模均超過了平均水平,分別達到了5.67億元/家、5.57億元/家、5.22億元/家、4.83億元/家、4.69億元/家和4.29億元/家。其余14個功能區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7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資產規模均未達到平均水平的50%。法人單位資產規模最小的是主題公園功能區,僅為0.60億元/家。值得注意的是,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相比上年提升了202.03%,發展能力獲得顯著提升。詳見表2-16。

表2-16 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情況

續表

(二)兩條主線資產規模情況

1.兩條主線資產規模占比超7成

如圖2-28所示,兩條主線的資產規模合計達到了14471.17億元,相比2016年提升了11.87%,占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比重達到70.62%。其中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功能區資產規模合計達到12931.29億元,比2016年同期提升了13.36個百分點,占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63.11%。文化金融融合主線資產規模達到1539.89億元,占功能區水平的7.52%。

圖2-28 兩條主線資產規模分布情況

2.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有所差異

全部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4.27億元/家,同比增長17.48%。兩條主線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5.35億元/家,相比2016年提升了17.28%,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25倍。文化科技融合主線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5.57億元/家,文化金融融合主線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4.00億元/家,分別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30倍和0.94倍。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法人單位資產規模相對更高。詳見表2-17。

表2-17 兩條主線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情況

(三)七大板塊資產規模情況

1.傳媒影視板塊凸顯資產規模優勢

如圖2-29所示,七大板塊功能區資產規模合計6019.32億元,占全部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比重達到29.38%。傳媒影視板塊資產規模優勢最為明顯,達到了2134.40億元,占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10.42%;文化藝術板塊資產規模達到了1123.99億元;會展活動、設計服務和出版發行三大板塊資產規模均位于500億元~900億元區間內;文化交易和文化休閑板塊的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374.47億元和290.77億元。詳見表2-18。

圖2-29 七大板塊資產規模分布情況

表2-18 七大板塊資產規模情況

2.文化交易板塊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優勢顯現

2017年七大板塊功能區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為2.88億元/家,同比增長11.68%。其中文化交易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最大,達到了4.26億元/家,相比上年增加了60.14%,資產規模優勢逐漸顯現。文化藝術和設計服務板塊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相對較大,分別達到了4.01億元/家和3.79億元/家。其余四大板塊的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相差不大,均居于2.37億元~3.31億元區間內。詳見表2-19。

表2-19 七大板塊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情況

(四)“3+3+X”產業資產規模情況

1.融合業態功能區資產規模超過總額的七成

傳統行業、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三類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差異較大。如圖2-30所示,融合業態功能區的資產規模總額達到14761.94億元,占功能區資產規模總額的72.04%,相對傳統與優勢行業,占有絕對優勢。

圖2-30 “3+3+X”產業資產規模分布情況

2.三類業態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均呈現上升態勢

在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方面,傳統行業、優勢行業和融合業態三類功能區資產規模差異較大。其中,融合業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最大,達到5.24億元/家,相比2016年提升了17.84%,是功能區平均水平的1.23倍。傳統行業和優勢行業的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分別為2.84億元/家和3.00億元/家,與融合業態法人單位平均資產規模相比略小,但相比2016年卻均有所提升。詳見表2-20。

表2-20 三大業態功能區資產規模情況

六、功能區年度對比

(一)法人單位數量相對穩定,略有增減

2015—2017年各功能區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數量在2016年呈現較大增幅后,2017年略有下降,整體呈現出向優勢產業集中的趨勢。同時,各功能區的法人單位分布差異較大,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三年來穩居第一,均超過2000家;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三年來只有1家法人單位達到規模以上。

具體的增幅數據顯示,2016年功能區整體法人單位數量較2015年呈增長趨勢,增幅達21.97%。20個功能區中17個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會展服務功能區增幅最為顯著,達785.71%,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量提高了將近8倍。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音樂產業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和798當代藝術功能區等5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數量增幅均在100%~200%幅度內,發展態勢良好。而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則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增加1個法人單位。剩余11個功能區的法人單位數量增加幅度較小,其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與2015年相比,僅增加了5.93%。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和新媒體產業功能區相比2015年,法人單位數量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8.29%和23.68%;而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未發生變化。

2017年與2016年相比,規模以上的法人單位數量整體有所下降,降幅為9.66%。其中動漫網游與數字內容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以及未來文化城功能區的法人單位數量未發生變化或略有增幅,剩余17個功能區均出現法人單位下降的情況。在這17個功能區中,降幅在20%~50%的功能區有6個,分別為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以及會展服務功能區;降幅在10%~20%的功能區有7個,分別為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以及影視產業功能區;降幅低于10%的功能區包括出版發行功能區、音樂產業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4個功能區。整體而論,2017年功能區法人單位集聚情況略有下降。詳見表2-21。

表2-21 2015—2017年功能區法人單位數量分布情況 單位:家

(二)功能區從業人員聚集效應持續提升,帶動就業明顯

與2015—2017年企業法人數量增減情況稍有不同,三年來20個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持續增加。如表2-22所示,2016年功能區從業人員較2015年增加了121113人,同比增長15.02%。與2016年相比,2017年功能區從業人員增加了7158人,同比增長0.8%,功能區帶動就業優勢明顯。

表2-22 2015—2017年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分布情況 單位:人

數據顯示,2016年有13個功能區的從業人員數量較上一年有所提升,其中會展服務功能區和音樂產業功能區的增幅最為明顯,分別為657.89%和584.47%,可見會展和音樂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和未來文化城功能區4個功能區的從業人員增加幅度也較為明顯,分別為153.93%、151.93%、147.00%和274.14%,從業人員數量均增加1至3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實現了0的突破,從業人員達到了16人。影視產業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出版發行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以及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等7個功能區與2015年相比,從業人員數量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新媒體產業功能區下降幅度最為突出,為67.16%。原因在于,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升級轉型,使人才的需求模式從人員數量需求轉向了人員質量需求。

與2016年相比,2017年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整體略有增加。其中20個功能區中的10個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有所增長,分別為音樂產業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奧林匹克公園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會展服務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北京老字號品牌文化推廣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和出版發行功能區,其中音樂產業功能區增幅最高,為29.4%。剩余10個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較上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下降程度最為明顯,同比下降了11.5%。2016年與2017年的增幅顯示,3個功能區從業人員數量實現了從下降到增長的跨越,分別為新媒體產業功能區、出版發行功能區以及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

(三)功能區營業收入持續創新高,經濟效益提升明顯

如表2-23所示,功能區2015—2017年營業收入總額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2016年相比2015年功能區營業收入增加了2060.20億元,同比上升22.75%;2017年功能區營業收入達到了11966.93億元,同比增長11.8%。功能區經濟效益逐漸提升。

表2-23 2015—2017年功能區營業收入分布情況 單位:億元

續表

從各功能區來看,2016年與2015年相比,有14個功能區營業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其中音樂產業功能區營業收入由2015年的3.31億元增加至130.26億元,同比增長3835.35%,音樂產業發展對經濟效益帶動巨大。未來文化城功能區、會展服務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和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的營業收入增幅次之,均超過了100%,營業收入分別是2015年的9.59倍、7.70倍、3.52倍和2.97倍。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4個功能區的營業收入增幅再次之,均40%左右。北京老字號品牌文化推廣功能區、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奧林匹克公園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4個功能區的營業收入增幅相對最低,分別為25.57%、21.73%、16.15%和11.08%。值得一提的是,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實現了0.10億元的收入。

2016年中,有6個功能區營業收入比2015年略有下降。其中,新媒體產業功能區營業收入下滑程度最為明顯,達到了84.83%;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營業收入降幅次之,分別為42.27%、27.79%和25.25%;出版發行功能區、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營業收入相比2015年略有下降,降幅僅為6.37%和5.75%。綜合來看,2016年功能區營業收入同比變化呈兩極分化狀態。

2017年,有17個功能區營業收入較2016年相比實現增長,營收增長功能區個數較上年增加4個,且營收增長功能區有所差異。其中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新媒體產業功能區、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主題公園功能區以及出版發行功能區6個功能區由2016年的下降入圍2017年的增長圈內,戲曲文化藝術功能區更是實現133.0%的營業收入增幅,增幅位列20個功能區第一名,其余5個功能區較上年增長1%~10%。會展服務功能區、未來文化城功能區、天竺文化保稅功能區三個功能區由上年的營收增長轉變為營收略有下降,較上年分別下降1.7%、16.0%、24.9%。剩余11個功能區兩年營業收入均實現連續增長,其中9個功能區2017年增幅低于2016年增幅,分別為音樂產業功能區、798當代藝術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區、天壇—天橋核心演藝區、北京老字號文化品牌推廣功能區以及朝陽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功能區,2017年增幅在1%~27.2%之間。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增幅略高于2016年,分別為17.0%和11.2%。整體來說,20個功能區近三年來實現逐年增長,經濟效益提升明顯。


(1) 在融合業態類功能區中不含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功能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桃园县| 伽师县| 黎川县| 平和县| 敦化市| 清徐县| 太和县| 长海县| 康平县| 汉沽区| 阿图什市| 嫩江县| 昌平区| 金昌市| 隆林| 荣成市| 东宁县| 金阳县| 日照市| 绿春县| 武乡县| 岐山县| 南靖县| 雅江县| 万年县| 错那县| 南充市| 靖远县| 星子县| 江津市| 岐山县| 玉溪市| 隆德县| 泸定县| 岳池县| 施甸县| 东莞市| 团风县| 夏邑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