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發展報告(2017)
- 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
- 6254字
- 2020-04-10 11:57:10
第一章 總體概況
2017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依托首都文化資源優勢,貫徹落實中央及北京市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精神,進一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高端要素在文創功能區內集聚發展,各功能區規模化、差異化發展的態勢更加凸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發布以來,文創功能區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產業聚集、空間集約、運營管理、輻射帶動、品牌建設、深度融合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與進展。
一、年度發展背景
2017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中舉足輕重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此同時,還重點提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將文化對于國家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個嶄新高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此同時,代表委員也在推行文物保險、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立法等方面提出議案,為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
2017年,黨和國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有效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針對動漫網游、廣播影視、新媒體,以及新興的人工智能等行業,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如《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深化改革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等,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時,為規范文化產業經營內容,相關領導多次以召開專題座談會的方式,督促文化企業嚴格自律,自覺規范經營內容。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首次將知識產權規劃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17年,結合發展實際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關于深化市屬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的意見》《北京市實施文化創意產業“投貸獎”聯動推動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管理辦法》《關于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等,有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進一步明確“四個中心”戰略定位,突出創新重構經濟結構,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市政府還專門召開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對北京文創功能區提出了更高要求,積極探討促進功能區規模化、集聚化、專業化發展的有效方式與辦法。隨著“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文化及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二、年度發展態勢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市在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設計服務和動漫網游等方面資源優勢突出,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北京市僅次于金融業的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文創功能區是首都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在相關政策引導下,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創意企業在功能區范圍內不斷集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一)功能承載能力持續增強
2017年,文創功能區集聚規模以上法人單位4795(1)家,吸納從業人員93.44萬人,實現營收11966.93億元,同比增長11.8%,較全市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增幅高出1個百分點,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收入的73.89%。
功能區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積極推進園區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加快落實土地開發手續,并啟動一批新的重點項目,進一步增強了功能區的產業承載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夯實了基礎。如出版發行板塊,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已經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區域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產業騰退拆遷有序完成,基本完成原有計劃中的西南物流、榆構集團及凱特駕校產業板塊的疏解工作,為引進數字產業提供了空間。當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先導區總面積為1萬平方米,已實現全部租賃,且入駐及注冊企業超過180家。國家版權創新基地2016年底先期完成基地A區建設并投入運營,2017年初完成基地B區建設,另預留出后續建設發展空間用于二期項目建設。北京臺湖出版物會展貿易中心已完成一期25萬平方米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圍繞臺湖演藝小鎮功能定位進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提升工程。截至2017年底,六個功能片區專業場館設施總面積突破40萬平方米,商業、酒店、寫字樓等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綜合配套能力也獲得同步提升。
(二)管理運營水平創新提升
2017年以來,功能區不斷創新發展方式,以創新作為發展的原動力。各功能區不斷提高管理運營水平,增強企業服務能力,在積極搭建專業化服務平臺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推進管理運營服務平臺升級。
其一是在搭建園區聯合服務平臺中進行創新。功能區管理機構積極搭建聯合服務平臺,承擔園區運營管理和服務職能,為企業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同時,積極提供產品推廣、對外宣傳、人員培訓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如出版發行功能區的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已基本完成園區的公共服務體系搭建,包括企業綠色通道、企業服務手冊、園區信息化服務平臺等,并建設完成公共服務空間。
其二是在具體的產業發展服務需求中進行創新。在創意設計服務功能區中,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推出“基金+媒體+孵化器”三位一體的模式,創新了設計創新孵化服務,為創客搭建對接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服務設計平臺、科技服務平臺、國際資源平臺與金融服務平臺。中關村石景山園建立健全了“特色產業+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創新激勵”四位一體的園區數字創意設計產業綜合服務體系。在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中,東城園對園區企業實施分類服務,并提供定向融資,同時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系統培訓、需求對接、市場開拓、知識產權保護、項目策劃、法律、企業管理、會計稅務等服務,初步建成版權交易中心、中演票務、國際劇院聯盟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會展服務功能區中,各功能片區形成了場館建設與運營管理相分離的開發運營機制,場館公司負責展館開發建設,展覽公司從事展會運營管理,專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例如,雁棲湖國家會展中心由北控集團作為開發建設主體,北辰實業負責場館運營管理。同時,展會服務管理保障已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如順義區專門成立了新國展展會服務保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門的服務保障團隊。
其三是對產業發展服務鏈條進行創新。隨著文創功能區內企業逐漸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功能區積極構建服務鏈條。促進區內企業通過商業網絡、個人關系網絡、勞動力市場網絡和社會文化網絡的聯結,形成具有內生和嵌入關系的、相對完整的創意產業鏈。并在產業內部構建服務鏈條,使各環節間產生聯動協同效應。越來越多的銀行在體制機制上積極探索,多種文化金融創新模式不斷推出,一些銀行設立了專門的文化產業事業部,或針對文化產業專門成立試點文化銀行,研究并探索銀行開展文化產業投融資的合理模式。2017年北京銀行成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內設業務中心、產品中心、風控中心、投貸聯動中心、文化創客中心以及兩家專營文創支行,試圖在體制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強化創新,進一步打造成為總行直屬一級文創分行架構,實現北京銀行文化金融服務的升級突破。同時,北京銀行還發布了業內首個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文化IP通”,包括融資通、投資通、服務通三大系列,不斷創新推出投融資模式,協助文創企業的發展建設和轉型升級。總體來看,功能區的管理機構在逐步完善園區的版權服務、技術服務、政企服務、雙創服務、宣傳服務、投融資服務等平臺服務體系的同時,管理運營服務水平也獲得了不斷的提升,相關的法律、金融、創新創業等配套服務也在有序開展。
(三)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引領
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不斷完善設施、升級服務、創新驅動,引入大批行業領軍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實現收入6438.95億元,占全市文創功能區總收入的53.81%,同比增長17.0%。其中,中關村海淀園大力建設高端雙創要素集聚示范區,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截至2017年底,海淀園已初步形成105家市級眾創空間、69家創新型孵化器、21家大學科技園、148家集中辦公區的創業服務體系,總孵化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形成了集中辦公區、創新型孵化器(眾創空間)、創業社區、創客小鎮等不同載體的創新創業基地。其中,融資超過1億元的企業40多家,獨角獸企業34家。創業大街入駐的企業創業黑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創業服務領域的上市公司。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法人單位達到了2094家,占全部功能區法人單位總數的43.67%。
798當代藝術功能區、奧林匹克公園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依托自身定位和優勢基礎,改造升級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招商力度、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影響力持續提升,分別實現收入425.12億元、344.30億元、124.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9%、11.2%和14.3%,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依托功能區基礎設施的升級完善和眾多文化產業園區及示范基地的快速建設,涌現了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和極具專業特色的中小型文化企業。
(四)“文創+”業態發展迅速
2017年,各文創功能區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發展優勢,加快文創產品優化升級,業態融合態勢日趨顯著。從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態勢來看,互聯互通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并不局限于文化產業內部的跨界融合,而是正在與工業、數字內容產業、城市建設業、現代農業等行業進行跨界融合,如“文化+體育”“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產生了諸多全新業態,有效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升級提升。
在“文化+科技”方面,2017年科博會首都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成果展重點宣傳的16家北京市優秀企業項目中,涵蓋了新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動漫游戲等多個前沿行業的先進技術,凸顯文化與科技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主題公園功能區的歡樂谷不斷嘗試將“科技+”理念融入傳統的娛樂演出活動中,2017年邀請了“中國首位機器人藝人”NK-01現場表演,充分展現了“傳統+科技”的魅力;傳統“老字號”積極順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推進“開發+運營+金融”的發展戰略,在建設自身Wi-Fi系統的同時,還通過移動互聯的信息推廣與客戶互動,讓顧客感受到更好的用戶體驗服務,如全聚德面向中高端白領及家庭用戶,打造“互聯網+全聚德及全國美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在“文化+金融”方面,北京藝融網鑒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簽署了以藝術品租賃、藝術品交易及藝術品投資為主要職能的藝術銀行項目合作協議,多層面、多渠道地與藝術銀行展開合作。整合、優化藝術資源,形成集租展、評估、銷售、金融信貸為一體的市場流通機制,“文化+金融”業態融合效應日益凸顯。北文中心非遺交易平臺掛牌成立,打通了非遺的產業鏈、交易鏈、價值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單位搭建多維的展示、交流、交易平臺,推動非遺藝術品市場及其產業與金融的融合發展,“文化+”產業業態融合發展后勁十足,前景向好。
在“文化+體育”方面,奧林匹克文化體育(會展)融合功能區充分發掘自身資源優勢,重點打造了62種文化創意產品,依托鳥巢品牌,通過自主開發、引入知名品牌和聯營實力企業等形式,打造以鳥巢資源開發為核心的商業集群。
在“文化+旅游”方面,盧溝橋文化創意產業園啟動了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將紅色旅游、生態保護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引入“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意為靈魂、以文化為核心”的多種新型業態。
(五)京津冀協同發展態勢顯著
隨著功能區的不斷發展升級,對周邊地區及京津冀區域相關的基礎設施、產業業態、發展模式等聯動輻射作用持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升,有效推動了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功能區的輻射作用有效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如798當代藝術功能區作為北京藝術名片,每年吸引超過400萬國內外游客參觀,迎來國內外各省市參觀訪問團體萬余人次,其中境外人士達到25%以上,國內外元首和政要也相繼前來參觀訪問。周邊區域的旅游服務、餐飲娛樂、配套設施建設等在輻射帶動下,也獲得了更好發展。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將“承接國家高端會議,服務國家對外交往”作為其核心定位。2017年完成景觀提升工程,在加強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還促進了懷柔與周邊區及津、冀地區文化休閑一體的協同聯動。未來隨著懷柔科技城建設推進,將有效形成會展、影視、科技聯動發展和互為促進的協同格局。東城區在2007年提出“騰籠換鳥、筑巢引鳳”的思路后,持續對散落在城市肌理與建筑形態間的舊廠房、院落進行小規模、漸進式改造,將高附加值、有特色、成長性好的文化創意企業有機植入胡同空間,打造“胡同里的創意工廠”,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目前,“胡同創意工廠”的成功模式已輸出到北京各區并輻射全國,引領示范作用明顯。
(六)文創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
各功能區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持續開展各類高端品牌活動,打造對外溝通交流和展示自身發展的平臺,影響力不斷提升,品牌效能持續釋放。
首先是充分展示首都文化魅力。2017年北京市不斷引入文化藝術精品,打造文化視聽盛宴。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次匯聚世界四大音樂劇,并推出系列重量級演出,舉辦藝術節,為京城觀眾帶來超強的文化藝術盛宴;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的藝術普及活動,將主題音樂會與大師會、導賞會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藝術品牌;798當代藝術功能區,一方面積極開展包括第七屆798藝術區國際兒童藝術周、推進“798大講堂”在內的公益惠民活動,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舉辦了多場國際性的文化藝術分享交流盛宴,將自身打造成為既親民又有國際范的藝術交流品牌。在會展服務功能區,隨著會展設施不斷完善,各功能片區舉辦展會的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大,展會等級逐步提高。作為2014年APEC峰會的舉辦地和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場區,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已成為舉辦國際政經會議、重要外交會議的主要舉辦地,同時也是北京會展業發展的新名片。此外,新國展、國家會議中心、老國展、農展館等先后獲得“國家品牌會展中心”榮譽稱號。
其次是積極樹立文創行業標桿。2017年第四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上,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關村海淀園區打造的一系列品牌標桿企業,影響力正不斷提升,如海淀園的滴滴、ofo和Face++入選“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單,在“2017信息服務業新業態創新企業30新榜單”評選活動中,“金山云”成功入選榜單;東城園則最大限度利用疏解后的空間資源,加大胡同環境提升,“77文創園”榮獲由新華社旗下媒體《中國名牌》評選的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型社群十強”稱號。
第三是穩步提升首都文創影響力。位于中關村西城園德勝園片區的“中國設計紅星獎”,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參評作品數量最多的設計獎項。目前紅星獎在巴黎、米蘭、首爾等38個城市舉行了100多場巡展,超過300萬民眾參觀了展覽展示。北京國際設計周已連續舉辦8屆,每年吸引參會設計師、機構代表、學術專家等超過2000人,注冊媒體百余家,觀眾超過500萬人次,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設計周活動,是首都具有國際影響力、可持續發展的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另外,北京國際電影節、國際圖書博覽會、文博會等活動也逐步成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對外傳播展示的窗口和平臺,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在提升公眾文化藝術品位的同時,推動首都文創影響力持續增強、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1) 此報告中采用的功能區相關經濟活動數據均為2017年1—12月初步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