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研究的范式、方向變化與存在問題
——基于《經濟研究》(1980—2015)發表論文分析

周文(1) 趙果慶(2) 周明明(3)

(復旦大學)

一、中國經濟研究范式轉變:特征事實與階段劃分

“范式”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1962)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闡述科學研究的概念,他認為范式就是反映某個學科內被理論家和應用者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為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一套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

圖1所示為《經濟研究》1980年第1期至2015年第12期共432期5230篇論文中數量型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章占比及其HP趨勢變化,從HP趨勢看,兩類文章占比經歷三個階段。(1)起初階段。數量型論文數量比在由零開始上升,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章占比由20%上升到28%后下降,兩者交于8%。(2)中期階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章占比逐步由20%上升到28%后下降到零,數量類論文數量比上升到20%。(3)后期階段。數量類論文數量占比大幅上升,直至100%,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章占比在零線上,沒有起升。很明顯,數量型論文崛起對馬克思主義研究類論文產生了“擠出效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經濟研究中極度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圖1 1980年第1期至2015年第12期《經濟研究》刊載數量型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文占比

二、描述范式主導下的經濟研究重點與貢獻:1980—1992年

1980年至1992年,我國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大體上采用的是描述范式。此階段,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起始點,這也決定了只可能用定性的描述性范式進行研究。

在1980年至1985年時期,經濟研究主題是批判現代修正主義經濟理論,研究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經濟問題,研究的重點都集中在“調整國民經濟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財貿經濟”“農業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等問題上。在這一時期內,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將市場機制引入了計劃經濟體制之中,突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完全相斥的局面。農業經濟的調整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替代原有的集體公有、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的農業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業勞動力逐步釋放出來,農民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財政經濟方面主要是實行分灶吃飯的財政管理體制,具體舉措包括財政支出按隸屬關系劃分及明確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范圍等。價格機制實行的是雙軌制定價,即將計劃價格體制引入市場機制價格雙軌制,不僅對產品的價格實行雙軌制,對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也實行雙軌制;雙軌制的施行使我國的商品價格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讓市場機制在的資源配置上逐漸發揮作用。

1985年《經濟研究》編委會重新討論了新形勢下的辦刊方針,開始倡導與國際學術規范接軌,并把著重探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經濟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在這一時期中,“經濟體制改革”“國民經濟綜合問題”“農村經濟”“財政經濟”“價格改革”等經濟問題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深化,金融與產權制度開始成為我國經濟的研究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得到了初步的探討。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提出了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進一步明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內在的統一。農村經濟的改革方面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和農村非農產業體制,加大政府管控向市場自由交易的轉換力度。財政方面主要是按照利改稅新要求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管理體制。價格體制方面繼續實行雙軌制,建立和改善價格宏觀調控體系。在這一時期,金融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金融機構的框架體系,逐步形成多元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在所有制方面,基本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結構,但關于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純越單、越統越少越好的傳統結構被打破。企業承包制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得到初步的實施,即使在不改變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按照兩權分離的原則,通過利潤承包的方式,將經營權完全下放給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描述性范式階段,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者對《資本論》研究最集中的時期(夏業良、王欣,2000)(4)。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大量研究,1986年以后國內對《資本論》研究在《經濟研究》中基本消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也在減少,計劃與市場、商品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等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經濟問題,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金融和產權制度研究的開始,特別是證券市場的建立,更是為我國經濟的多樣化、市場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但中國政治經濟學對改革中出現的大量新的經濟現象基本上停留于政策性詮釋或批評的階段,學科體系尚未創新和研究方法也沒有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始終沒有突破描述范式,改革開放經驗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三、范式交替過程中經濟研究方向與重點:1993—2011年

1993年至2011年是中國經濟研究范式進入兩種范式交替轉變階段,主要體現在數量范式逐漸地替代了原有的描述范式,并占據優勢地位?;跀盗款愓撐呐c描述性論文占比的變化、《經濟研究》欄目變化以及經濟體制進程,將此階段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描述范式占優時期(1993—1998年),描述性論文占比大于60%;二是相持時期(1999—2004年),描述性論文與數量類論文數量占比40%~60%;三是數量范式占優時期(2005—2011年),數量類論文占比超過60%。

(一)描述范式占優時期(前6年):1993—1998年

1993年以城市經濟改期全面推開,對國有企業、中央財政、金融匯率進行了改革,也對醫療住房的發展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討。這期間研究的主要經濟問題有“改革與發展問題”“財政?金融?價格”“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管理”“宏觀經濟研究”“開放經濟、西方經濟理論”“農業經濟”及“所有制、產權制度改革”等,同時關于“住宅房地產”的研究也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之中。

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我國的經濟研究理論與方法也開始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其中樊綱(1995)《“蘇聯范式”批判》及林毅夫(1995)《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最具代表性(5)。前者宣布了以描述范式研究為主的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開始破產,而后者則論證了規范的現代經濟學方法在研究中國具體的經濟問題中的重要性,及現代經濟學方法的科學性,這為西方的經濟研究理論和數量方法加速進入我國經濟研究領域產生了催化作用。

(二)描述范式與數量范式相持時期(中間6年):1999—2004年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與海歸隊伍的積極參與,我國對于經濟問題的研究逐漸越來越多地引用西方的理論和數量方法,《經濟研究》所刊載的數量類論文是呈現出慢慢增加,而描述性論文卻不斷減少的情形,但數量類論文與描述性論文數量大體上還是相當。1999年,《經濟研究》期刊的設置欄目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欄目變得更加祥實而具有導向性。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問題不斷涌現,西方經濟理論與數量方法開始活躍,用于研究解決出現的新問題。這時期,主要集中研究“微觀經濟與產業組織”“金融”“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等相關經濟問題;關于“農業經濟”的研究開始漸漸地減少,價值規律與企業改革問題的研究全都并入了“微觀經濟與產業組織”之中,財政貨幣、經濟增長及其他宏觀研究全都并入了“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描述性范式下的所有制、產權制度改革研究已消失。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研究方法日趨規范化、國際化,但是還有許多地方存在不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的研究已進一步邊緣化。

(三)數量范式占優時期(后6年):2005—2011年

2005年,《經濟研究》刊載的數量類論文占比已超過了60%,描述性論文占比已不足40%,數量范式已經在經濟研究中具有比較優勢。在2005—2011年期間,我國的經濟研究大量地借鑒了西方經濟學的數量方法,加之大量海歸學者的加盟,不僅使得計量與數量方法在我國的經濟研究之中崛起,而且還引入了許多較復雜的數量經濟研究前沿方法,使經濟學術研究更加規范化和國際化。這時期研究的主要問題有:“宏觀經濟研究”“金融市場與公司財務”“公共財政、就業與收入分配”“微觀經濟、產業組織”“國際經濟與貿易”及“市場體系和區域經濟”。

在此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完善,同時證監會也推行了股權分置政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進一步擴大。為了使我國的經濟研究更為的規范化和國際化,雖然,數量范式在這時期占據了經濟研究的優勢,但還有很多的學者,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流派的學者認為,我國經濟研究存在“過度的數學化”,過分數學化影響經濟學研究本土化,同時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邊緣化更為的凸顯。

四、數量范式主導下的經濟研究方向與問題:2012—2015年

2012年以后至今,我國的經濟研究范式已由數量范式所主導,單純的描述性范式研究漸漸地消失。在此階段,大量的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他們運用了國外許多最前沿的方法在我國的經濟問題研究,無論是在經濟理論上的探討,還是在研究方法上的運用都力求與國際接軌。甚至國內很多高校或研究機構都設置了專門的由海外歸國人員組成的院系或機構,如北京大學、上海財大和廈門大學等,以此來凸顯出對經濟研究前沿理論與方法的重視,并在國際上發表重要成果,出現“雙軌”運行。同時,在我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其所培養的經濟類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高等宏觀經濟學、高等微觀經濟學及高級計量經濟學即“三高”是其必修的科目,而這三個科目則應用了嚴密的數學推導與模擬,還有高深的計量方法。所以,在這階段我國的經濟研究范式基本上與國際接軌,和西方一致,數量范式的研究在這一階段已達到了頂峰,占據主導地位;相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多停留在本科公共課,《資本論》也從研究生課程中成為選讀,甚至于基本消失,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隊伍逐步弱化。

相應地,數量模型的運用也越來越趨于高端化和多樣化。數理方面,涉及了拓撲學、隨機過程、泛函、復變函數等高端的數學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模型有:“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微分動態系統模型”“最優控制”及“譜分析”等方法。計量方面,特別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出現,使宏觀的經濟研究首次具備了微觀經濟基礎,使經濟研究更具嚴謹性,同時這個模型也代表了當今經濟研究方法的最高水平,在《經濟研究》中已有10篇以上,有時一期有多篇。相對來說,傳統的數量研究方法,由于其前提條件和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在經濟研究中有逐漸的沒落趨勢,而傳統的描述性研究更是難以解決中國面臨的經濟問題。

很明顯,數量范式研究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崛起。其對我國的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理論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一階段中,我國的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出現了疲軟。所以對于我國現在完全照搬西方的市場經濟研究規律來研究我國的實際經濟問題,是明顯不適之處。學者們已意識到中國經濟學出現了“范式危機”。龔剛(2014)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因強調學術化而過分地數學化,并進而影響經濟學研究的本土化和現實化。(6)田國強(2015)《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更需要借重經濟理論的導向作用,這種經濟理論不是單純西方經濟理論,而是關于自身的經濟特點,也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理論的一種融合(7)。所以,我們在借鑒國外理論與數量方法時,還應該考慮我國的自身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研究的范式更適合自身。李金華(2016)提出,要尋求經濟學研究范式的互通共融,以建立新的經濟研究范式。(8)

五、結論性評議:中國特色新范式構建

構建新的描述性范式與數量范式合二為一,極端融合經濟研究新范式已十分必要且迫切。首先,要堅定不移地以數量范式為經濟研究的導向。數量范式是國際上經濟研究普遍遵循的主流范式。中國要建成經濟強國,形成國際化的話語權體系,獲得較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數量范式是不可或缺的。其次,要注重描述性范式的基礎性作用。數量模型的運用可以適應我國經濟學的科學化、國際化要求,但難以使我國經濟學本土化,更不能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顯然,本土化是中國經濟根本,這就決定了描述性范式具有強大優勢和生命力,其使命在于煉出中國特色核心概念,構建邏輯體系;出思想,構建理論體系;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話語體系。最后,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范式。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已經對中國巨大成就以及新常態下中國面臨的新問題缺乏具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說,需要擺脫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束縛。新范式以描述性范式為基礎,提煉、總結中國奇跡背后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再用數量范式下的方法進行實證,同時對當前“五大理念”和供給側改革等實踐進行研究,取得成果,指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重新賦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含義,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扭轉被邊緣化格局。


(1) 周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2) 趙果慶,云南財經大學數量經濟研究所。

(3) 周明明,云南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

(4) 夏業良、王欣:《中國理論經濟學50年發展軌跡的縮影——對〈經濟研究〉刊載文章的統計分析與簡略評論》,《經濟研究》,2000年第5期。

(5) 樊綱:《“蘇聯范式”批判》,《經濟研究》,1995年第10期。

(6) 《本土化、現實化、學術化和國際化——論中國經濟學家的責任》,《光明日報》,2013年1月11日。

(7) 田國強:《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經濟研究》,2015年第12期。

(8) 李金華:《尋求經濟學研究范式的互通共融》,《光明日報》,2016年6月1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合阳县| 高淳县| 京山县| 焦作市| 通榆县| 丘北县| 罗田县| 定结县| 南木林县| 东山县| 宝兴县| 肃宁县| 浦江县| 赤水市| 大同县| 万源市| 收藏| 桐乡市| 宜丰县| 佛冈县| 盈江县| 突泉县| 阳新县| 定州市| 饶河县| 松江区| 桐乡市| 斗六市| 张家川| 潼关县| 大田县| 寿阳县| 乌兰浩特市| 鲁山县| 拜泉县| 蒲城县| 黄山市| 枞阳县| 呈贡县| 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