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8)
- 程恩富 華桂宏
- 5265字
- 2020-04-10 11:45:19
正確認識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及其意義
王勇(1)
(中國民航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就已經對經濟發展中的一般均衡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他的社會勞動按比例分布規律實際上就是西方經濟學所謂的一般均衡理論。而且,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在思想深度和邏輯的嚴謹程度上要比西方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更進一步。
一、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
馬克思認為,任何社會都應該實現一般均衡。他提出,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在社會勞動分工和交換規律的作用下,會產生出眾多各不相同并要互相交換產品的勞動生產部門,而每一個部門總要按照勞動分工規律在社會總勞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方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使社會勞動按比例分布規律取得了價值規律的形式。這個規律決定,“只有當全部產品是按必要的比例進行生產時,它們才能賣出去。社會勞動時間可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這個數量界限,不過是整個價值規律進一步發展的表現,雖然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里包含著另一種意義。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樣多的勞動時間才是必要的。在這里界限是通過使用價值表現出來的。社會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只能把它的總勞動時間中這樣多的勞動時間用在這樣一種產品上。”(2)也就是說,在完全自由競爭的狀態下,如果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數量,同要由這種產品來滿足的特殊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大,那么這種商品生產上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就有一部分得不到社會的承認,這個商品中的一部分甚至賣不出去,就可能出現供大于求。與此同時,如果用來生產其他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同要由這些商品來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小,這些商品在市場上實際實現的社會勞動量就比它們實際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大得多,這些商品的一部分社會需要甚至不能得到滿足,就可能出現供不應求。因此,只有當生產所有商品的社會勞動量都是按社會需要量所決定的正確比例進行分配時,這些商品生產上耗費的社會勞動量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這些商品才能全部按市場價值出售。此時,所有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恰好相等,市場處于一般均衡狀態。
那么,社會是否可能做到按由各種商品的社會需要量所決定的正確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量呢?對此,馬克思認為,在自由競爭的經濟條件下,通過價值規律自發的、事后的調節作用,可使社會總勞動按正確比例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進行分配。具體來說,當一些商品出現供大于求時,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會把市場價格壓低到市場價值以下。相反,當另一些商品出現供不應求時,消費者之間的競爭會把商品的市場價格抬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價格的上升導致其他商品生產者進入市場,使這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量增加。而且,這類商品的市場價格提高又會導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減少。總的結果就是,這類商品的供給將比原來增加,需求將比原來減少,市場價值也將比初始水平略低。與此同時,前一類商品市場價格的下降會導致部分商品生產者退出市場,使這類商品的生產和供給減少。而且,這類商品市場價格的降低又會導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總的結果就是,這類商品的供給將比原來減少,需求將比原來增加,市場價值也將比初始水平略高。以上兩種情況將在不同類的商品中反反復復地進行,一直到所有商品的市場價格都達到市場價值的水平為止。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實現一般均衡是經濟運轉的一種客觀趨勢。
在分析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論述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基本問題,是社會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而社會產品的實現問題,實質是社會產品總供求的均衡問題。只要社會總勞動是根據社會對各種商品的需要按比例進行分配的,那么各種商品就都能實現供求均衡,社會產品的總供求就可以實現均衡。只要社會產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均衡的,那么社會產品價值的實現就不成問題,社會總勞動就能全部得到社會承認,社會資本再生產就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而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際過程,馬克思將社會生產又分為兩大部類:一類是制造生產資料的部類,稱為第一部類;另一類是制造消費資料的部類,稱為第二部類。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同樣適用于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第一部類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規模,決定著第二部類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規模;第二部類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又對第一部類的擴大再生產起制約作用。也就是說,只有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之間和各部類內部各部門之間都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只有各部門之間的構成或產業結構均衡合理,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經濟才能不斷增長。
盡管馬克思曾提出,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實現一般均衡是經濟運轉的一種客觀趨勢。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自發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能經常滿足這種平衡條件。而且,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它進入壟斷階段后,對經濟均衡的破壞日益嚴重。此時已不僅僅是“自發形式”所為,而是資本家階級追逐超額利潤的貪婪和欲望的膨脹,致使他們會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把以貨幣形式所表現的物化勞動和以勞動力形式所表現的活勞動更多地匯聚到自己手中,同時使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勞動者在產品和勞動的私人交換中逐漸失去自己本應得到的份額。這種“人為形式”已經超出了價值規律的調節范圍。它導致的結果是一些部門可以占有更多的資源和剩余勞動,而其他部門能夠獲得的這些要素則大幅減少,甚至短缺,從而造成社會上不同產品之間過剩或者短缺的兩極分化。同時,還造成資本家在不斷獲取和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勞動者的購買力不斷下降,生活呈現出日益貧困。(3)這些都最終導致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對生產力的嚴重破壞,也表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二、與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比較
在共同方面,首先雙方都非常關注或強調供求關系問題。馬克思的一般均衡其實就是商品供求關系的均衡,無論是社會勞動的按比例分布,還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失衡和經濟危機的分析,都在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即如何實現供求關系的平衡。而西方的一般均衡理論也很看重供求關系。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認為,這個交換比例不僅取決于商品本身的供求關系,而且還取決于相關商品的供求關系。
其次,雙方都認為一般均衡要體現在各行業、各部門、各個商品的相互聯系之中。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強調,經濟體的運行是復雜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商品或服務市場的供需平衡往往會取決于其他所有商品或服務市場的供需平衡。對此,阿羅曾經指出,“30年代,由于得克薩斯州及波斯灣地區發現了石油,油價變得非常低廉。許多家庭在熱能或能源的消費上,從煤改成石油,因此減少了對煤的需求,連帶也降低了煤礦工人的就業水準。煉油廠迅速擴張,雇用了更多的勞工。同樣地,由于煉油涉及復雜的化學程序,產生對煉油機器設備的需求,從而又導致對專業化學工程師以及鋼鐵的需求。油價便宜了,汽車的購買與使用也更為普遍。這里每一項變動,都會引發其他的變化,而這些后續的變化又回過頭來影響石油的需求與供給。”(4)而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則通過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來強調這個觀點,即只有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之間和各部類內部各部門之間都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只有各部門之間的構成或產業結構均衡合理,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經濟才能不斷增長。
在差別方面,首先雙方研究的深度不同。前文講過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均衡價格論,但這種均衡價格論只是停留在價格的現象形態上,只停留在商品交換本身,它不涉及決定價格的價值及其實質等問題。而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要通過勞動價值論分析均衡與失衡背后的真正原因。通過對商品價值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換這種物與物之間關系所掩蓋的其實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勞動分布比例關系的均衡才是供求關系均衡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深刻得多。
其次,雙方對市場經濟的看法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有效性。雖然它也認識到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不一致和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但總的來說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而且應該一直存在下去。因為在這種做法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種信念,即不能承認市場經濟有缺陷,如果承認它有缺陷,就等于承認要拋棄市場經濟。于是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找到了兩個避免由于市場經濟的局限而出現問題的辦法:一是設想存在一種機制使得人們根本不可能在錯誤的價格上進行交易,二是設想價格的調整過程是如此迅速以致于人們來不及進行“錯誤的”交易。前者所謂的“機制”就是瓦爾拉斯的“重訂契約特權”,后者所謂的“調整過程”就是馬歇爾的“瞬時調整過程”。然而,無論是“重訂契約特權”還是“瞬時調整過程”,都不是現實經濟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交易者沒有“特權”的保護,而價格調整的速度又不會很快,那么在非均衡出現之后和調整到均衡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就一定會出現“錯誤”交易。因此,西方學者所謂的一般均衡,只不過是一種與現實經濟生活無關的假想狀態。而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則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以及對它如何加以克服。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認為,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現實的狀態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場價格和均衡價格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具有一種不斷逼近其均衡價格的經常性趨勢。因此,在自發條件下一般均衡是可以達到的,市場經濟是可行的。但是,又存在市場失靈。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人為干擾下,不僅均衡經常被打破,而且造成的失衡更加難以克服。在馬克思看來,市場經濟的這種局限性只有通過計劃手段如政府的宏觀調控才能加以解決。所以,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更現實,也更能經受歷史與實踐的檢驗。
三、認識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的意義
首先,要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堅決克服對政府權力的迷信和過分依賴。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勞動的體現是由不同個人生產各自不同產品進而完成彼此之間私人交換所決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計劃手段,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對不同行業、部門間社會勞動的分布比例進行監測,并在確定其不平衡程度的基礎上,通過計劃調節、宏觀調控予以糾正。
其次,政府要積極地進行結構調整。
前文已經講到,實現經濟均衡就是要實現結構均衡。在此過程中,自發條件下的一般均衡可以依靠市場調節而逐步達到,但是在越來越多的“人為干擾”下特別是今天高度社會化大生產所提出的宏觀經濟協調運行問題和要兼顧解決的社會問題,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對過熱苗頭,政府要壓縮給相關行業、企業提供的各種隱性和顯性支持以幫助降溫。同時扶植那些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但其利潤率水平還低于平均利潤率的行業和部門,從而加大對市場上所需產品的引導、開發、投資力度,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潛能,不斷增加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通過立法、執法等手段規范各類不同性質的企業法人及時、準確地公開其產品的銷售、庫存、實際利潤等信息,打破所謂“商業秘密”的禁忌。政府職能部門在匯總、整理后,運用大數據手段加以分析,在對外公布客觀、準確的供求信息的基礎上,建立供、產、銷信息網。它將有效指導企業和個人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并及時調整自身的生產和經營。
第三,調控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一方面,要改變要素價格扭曲導致資源不能有效配置的問題,打破個別行業或者一些影響到全局的大企業借助某些“超市場”力量以較低成本獲取生產要素的狀況,限制和壓縮它們攫取的巨額超額利潤,促使企業將更多資金用于風險較高的技術研發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投入上,增強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另一方面,要去補那些本身急需發展卻往往得不到資金青睞、一直偏“冷”的行業或領域的短板,例如農業、服務業、民生建設、社會保障等等。由于這些行業或領域存在短板,反過來無法對那些過剩產能行業的產品形成有效需求,也造成了大量工業產品積壓,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日益嚴重。因此,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在壓縮原有產能的情況下,提高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同時,要更有力、更扎實地推進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1) 王勇,中國民航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2)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717頁。
(3) 王勇:《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再認識》,《當代經濟研究》,2014年第9期。
(4) [美]伯烈特/史賓斯:《諾貝爾之路:十三位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