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8)
- 程恩富 華桂宏
- 2206字
- 2020-04-10 11:45:18
以肯定否定的辯證統一把握《資本論》的思想精髓
——兼論資本主義因素在我國當代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
吳寧(1)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十月革命與《資本論》的關系耐人尋味。按照《資本論》的分析,對資本主義的革命一定率先發生在資本主義較為成熟的西歐,當時的蘇聯并不具有馬克思《資本論》所論述的由現代資本主義進入現代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十月革命并不在《資本論》的構想之內。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發表了著名的評論文章《反〈資本論〉的革命》,認為十月革命是“反對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的革命”(2),“布爾什維克否定了卡爾?馬克思”(3)。葛蘭西把十月革命誤讀為《反對〈資本論〉的革命》,把十月革命的勝利歸因為階級意識的勝利,葛蘭西稱十月革命為“反《資本論》的革命”是極其草率的——因為他否定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作的經濟分析,從而也就抽掉了闡明十月革命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進而割裂了十月革命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關聯。從東方國家現代轉變的實際進程看,十月革命顯然又沒有逸出《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國際視野,《資本論》的資本主義批判必然要求蘊含東方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運動。
《資本論》在揭示資本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闡明了社會主義誕生的條件:資本積累生成社會主義誕生的物質條件,與資本積累相適應的勞動者的貧困積累生成社會主義誕生的主體條件。資本積累必然導致貧困積累。通過商品輸出、資本輸出以及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和地區進行殖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其資本的持續積累,而與這種資本的持續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則被轉移到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一方面,資本為了實現自身增值要竭盡全力地擴張,最大限度地將剩余價值投入到擴大再生產的資本循環中去,這就形成了資本的迅速的大規模積累。由于它需要日益龐大的市場空間來將其轉化為貨幣資本,從而實現資本的循環再生產。另一方面,資本積累必然導致對其自身的否定,促使資本積累的各種動力同時也是造成另一種積累——貧困積累的動力。激烈的市場經濟壓力也驅使各個企業之間進行競爭以獲得生存權利。這種競爭的壓力也轉變為壓低工人工資的社會力量。在這雙重壓力下,必然造成市場空間增長速度日益減少,小于資本擴張要求的市場擴張速度,使全社會的購買力日益萎縮,造成可擴張的市場空間日益萎縮。由于勞動者的貧困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必然導致大量的產品過剩,于是導致資本循環鏈中的資本斷裂,形成資本過剩。資本過剩的結果使本來就處于貧困積累中的工人拿不到工資甚至失業,從而造成勞動力過剩。通過全社會的資本過剩——全社會以產品形態、生產資料形態以及貨幣形態存在的資本發生過剩和閑置,失業人口增加,又必然會促使產品進一步過剩。產品過剩又會加劇資本過剩,資本過剩又會加劇勞動力過剩,市場空間不斷萎縮,最終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形成了一個內在的巨大的過剩贅疣。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的矛盾是導致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一方面是資本積累所帶來的發達的、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是與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其帶來的是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與越來越激烈的反抗;前者生成社會主義誕生的物質條件,后者生成社會主義誕生(革命)的主體條件;伴隨著持續進行的資本積累,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由此生成了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條件。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必然會使資本突破地域限制,進行全球擴張,由此產生了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在空間上的分離——資本積累主要集中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貧困積累則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和地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者并未因為成為受到死亡的威脅的無產者而變成革命的主體,而同時支撐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持續的資本積累的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勞動者的貧困積累達到極點,資本主義的“外殼”就要被炸毀,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剝奪者就要被剝奪”,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勞動者通過革命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因此,十月革命并非如葛蘭西所說是“反《資本論》的革命”、是對《資本論》的證偽,而是《資本論》在現實歷史進程中的邏輯展開,是運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的相關原理分析現實歷史進程所得出的必然結論。
俄國和中國這些相對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國內就已經有了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從而,在資產階級不得不發動資產階級革命進而不得不武裝無產階級為他們賣命的時候,無產階級得以在幫助資產階級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同時獲得抗衡資產階級的武裝力量和政權力量,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在地主面前沒有照顧農民的利益,使農民倒向工人階級這一邊。這時只要外界環境有利,工人階級政黨的策略得當,在落后國家取得甚至率先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完全可能的。資本主義既有打破封建桎梏的歷史進步性,也有阻礙社會發展、必然走向衰亡的歷史暫時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物質前提,準備了階級力量。當代以中國為中流砥柱的世界社會主義的新發展,正是俄國偉大十月革命所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
(1) 吳寧: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哲學博士。
(2) 《葛蘭西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
(3) 《葛蘭西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