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資本論》終篇: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理論再現的完美統一

陳俊明(1)

(泉州師范學院)

一、批判與全面再現具體的結合

恩格斯在第三卷序言中說:“在1863年和1867年之間,馬克思……已經為《資本論》后兩卷寫成了初稿”,并且說:第三卷是“理論部分的終結”(2),并且“第七篇的手稿是完整的”(3)。在可以看成是全三卷完整終結的第51章,馬克思在闡述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闡明分配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說明“二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擴大和加深時,就表明……在生產的物質發展和它的社會形式之間就發生沖突”。(4)這就突出了分配關系對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標志著《資本論》揭示客觀對象發展規律——主要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發展趨勢的研究目的是實現了。

從《資本論》第三卷特別是終篇的實際內容來看,研究的并不僅僅是對剩余價值的分配,還有對客觀對象社會表象的再現。在馬克思看來,研究與再現對象是并行不悖的,都要揭示對象運動的規律、本質,而且要闡明規律、本質的表現。揭示規律是深入,闡明規律的表現則是淺出,聯系對象的具體實際,能真實地再現對象本身。與第三卷相比,第一卷深入生產過程,研究剩余價值生產的實質、規律、本質,第二卷研究的流通過程雖然已經不像生產過程那樣隱蔽,但剩余價值的實現規律仍然是看不見的、內在的,而且這里的流通過程還是抽象的,經濟主體仍由產業資本家來代表。

但是,本質并不直接地就是現象。本質的實現,或者說,本質表現為現象,并非直接的、正面的,而是有差距的。從客觀上看,經濟規律、本質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表現的,總離不開競爭,但競爭是在社會表面上進行的,它當然不會表現支配著生產運動的價值規定,是在生產價格背后的、歸根到底決定生產價格的價值。從理論上看,對象的內在規律、內在規定是在比較嚴格的條件下揭示的,因而十分抽象,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如果不使內在規定接近現實,就不能用以解釋現實,就沒有說服力,科學性也就不徹底。

既不要停留在現象上,即要深入現象探求本質,又要回到現象上,闡明本質如何表現為現象。但是,在《資本論》第三卷前六篇,馬克思也只是闡明了剩余價值如何表現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這些具體形式,作為概念,雖然它們在世人特別是資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意識中產生并已成型,以至于在斯密、李嘉圖、洛貝爾圖斯等人的著作中都有體現,但它們仍然不足以完全地割斷與剩余價值的聯系,也就是說,還沒有與工人的工資混為一談,還沒有與其母本即資本混為一體。

在前六篇闡明剩余價值分解為利潤、利息、地租的基礎上,馬克思又在終篇進一步闡明它們在社會表面上的表現——收入,這是通過批判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而開路的。馬克思的批判表明:這個“公式”之所以被稱之為公式,僅在于它“顯示出了一種整齊的對稱的不相稱的東西”(5),從形式看有點像公式而已,并非在科學上已經被論證、更非經過實踐檢驗的公式。當然,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資本運動當事人的角度看,它的確是公式,到處適用、始終不變。由于這個公式把這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6)等等,都集結在一起,是庸俗經濟學的集大成。如果說,假象和錯覺影響人們的認知,那么,它造成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系的物化并使之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影響的、塑造的,則是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徹底否定了價值規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利于資本運動當事人的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所以在終篇,對它的批判不僅是理論再現的切入口、結合器,而且是科學批判的路由器,時時處處都在分析它的錯誤,從形式到實體內容、從手段到目的,乃至追溯它的理論淵源進一步批判,并且從對錯誤理論的批判還進一步發展為對整個資本主義分配制度、經濟制度的徹底批判。

二、終篇的科學批判導致理論再現的創新

終篇的篇名是“各種收入及其源泉”,顧名思義,主要研究收入,但這是通過批判薩伊“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公式”(7)而實施的。

所謂的“三位一體公式”是這樣的:

資本—→利息

土地—→地租

勞動—→工資

馬克思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分析力,指出這個公式通過將中介過程完全撇開,將三種要素即資本、土地、勞動(應是“勞動力”,但被篡改為“勞動”)直接與利息、土地、勞動聯系起來。在這組公式中,“前者是根據,后者是歸結;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結果”。每一個生產要素“都把它的產物當作是從它分離出來的、生產出來的東西”,(8)標明三種要素產生三種收益。而這些利息、地租、工資在社會表面上都表現為收入,因而收益就是收入。這樣,公式就制造了勞動者參與分配的假象,全都是收入獲得者,沒有階級差別。這種錯誤十分明顯:勞動者獲得工資,只是因為他出賣了勞動力,這是屬于流通過程的行為,并非參與分配,所以,馬克思沒有將它安排在第三卷來研究。馬克思指出,這個“三位一體公式”還表現了一種縱向的聯系:盡管資本、土地、勞動三者之間不能通約,沒有縱向關系,“它們互相之間的關系,就像公證人的手續費、甜菜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一樣。”(9)

本來,資本、土地、勞動都是自然形態的東西,彼此沒有關系,但因為利息、地租、工資三者都屬于價值范疇,可以通約,這樣,由第二種縱向關系就可導致第一種縱向關系。在甲—A、乙—B、丙—C這些環節中,雖然甲、乙、丙三者彼此毫無關系,但A、B、C三者卻都等于X,這樣,甲、乙、丙三者也就都等于X了。由是,薩伊由此證明: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土地、勞動雖然各自不同,但因為A、B、C的價值性質,它們全都在成了后者來源的時候,也成了A、B、C這些價值的源泉了。

直接地看,“三位一體公式”涉及的只是社會總產品價值的一個部分,即價值產品部分,似乎還沒有涉及總不變資本部分。但是,薩伊卻“認為全部收益,全部總產品,對一個國家來說都可以分解為純收益,或者同純收益沒有區別,因而這種區別從整個國民的觀點來看就不存在了”(10)。也就是說,他認為這部分不變資本與其他部分資本一樣,都可以分解為、并歸入收入之中。

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薩伊這種看似匪夷所思的看法實際上還包含著一個更重要的用意,即在一方面將商品的價值產品部分分解為利息(利潤)、地租、工資這些收入的同時,又根據這些收入組成這部分價值這種情況反過來說這些收入形成價值,——將量的“組成”當成質的“形成”,——因而是這一部分價值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按照這種邏輯認定:既然總不變資本部分最終也分解為三種收入,是由三種收入組成的,那么它也是由這三種收入決定的。這樣,包括不變資本部分在內的全部商品價值就都是由收入決定的。通過利用了價值的多義性——在有的場合指的是其質,有的時候指的是其量,——從價值總量由三種收入(價值量)決定,跳到價值的質(實體源泉)由三種收入決定。通過這樣偷換概念,就將“價值總量由什么組成”和“價值實體源泉由什么決定”兩個完全不可通約的問題混淆了,從而價值、剩余價值的源泉就被完全掩蓋起來了。

馬克思在第48章對“薩伊公式”的批判指出它的錯誤,在第49章追溯其理論根源——庸俗的“斯密教條”,并深入批判,指出這些都是對內在規定的顛倒反映。如果到此為止,那就只是單純的批判。但是,他的破是與立緊密結合的,所以,他由此還要導出理論再現的創新,并使此前的經濟學理論相形見絀。

我們已經看到,在社會表面上,不僅三個階級在資本運動產出后各自獲得的貨幣,而且它投入前的貨幣資本,都表現為收入。由此觀之,收入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財富,由于它無所不包,將不同性質、用途的貨幣統統表現為收入,所以,又是一種混沌的、混雜的財富。顯然,《資本論》起點的“經過更貼近的規定”(11)資產階級財富,與終點這種收入實際上就是同一的對象。這樣,馬克思就使起點與終點聯系起來,但后者卻已經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12)。按照這樣的邏輯發展,馬克思預示,進一步的研究當然是表現為依據三種不同的生產要素取得三種不同性質收入的人群構成的三個不同的階級。因為它不屬于論資本的邏輯圓圈,而屬于另一層更為具體的邏輯圓圈,所以馬克思只是在第52章象征性地開個頭。

三、終篇科學批判導致基本理論的創新

眾所周知,在《資本論》開篇,即其理論研究的“最初一公里”,馬克思科學地論證了說明什么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價值如何表現等問題。在那里,他是在抽象了一系列條件的情況下,確定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在交換中采取了商品的價值性質的物的形式。在后面的研究中,這種勞動從抽象的單個生產者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勞動者,并且實際耗費的社會勞動量必須符合一定量的社會需要即社會按當時必要的比例所能支配的勞動時間。這些都是內在的規定,都是價值實體源泉一元論。雖然在這些地方都已經說明它們分別表現為市場價格、市場生產價格,但都還沒有將競爭、流通、資本家的觀念等因素統合起來,研究它們對價值決定的影響。所以,有必要讓它們作為研究條件回歸研究過程。

在這里,馬克思首先指出,競爭不能決定總產品的價值量,也不能決定、改變c、vim的量的界限。但是,競爭會產生很多泡沫、假象、顛倒,使人們特別是資本家的認識產生迷誤。在資本家的觀念中,根本沒有價值的概念,只有價格概念。雖然客觀上價值決定是社會過程,但資本家不感興趣;在其主觀上,他只關心出售價格——其要素包括成本、工資、利息和地租,——因為他們的企業主收入好像“取決于那個以偶然的競爭關系為轉移的市場價格超過由上述價格要素決定的內在商品價值而形成的余額;或者,就企業主收入本身作為決定市場價格的要素來說,它本身又好像取決于買者和賣者之間的競爭”。(13)無論在資本家之間競爭,還是在世界市場上競爭,都一樣。

對資本家來說,成本價格、工資、平均利潤、利息、地租,在生產過程開始之際,都是預先確定的量,“好像不是一個已預先規定的價值量分為具有互相獨立的收入形式的三部分,而是反過來,好像這個價值量是由獨立地、分別地決定的、構成這個價值量的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些要素的總和形成”。(14)并且因為過程是連續進行的,因而“它的結果會不斷表現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會不斷表現為它的結果一樣”。(15)由是,不僅在他們的意識中,而且在實際過程中,都變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決定價值。(16)很自然的,這些看法成了庸俗經濟學制造理論的原料,“庸俗經濟學無非是對實際的生產當事人的日常觀念進行訓導式的、或多或少教條式的翻譯,把這些觀念安排在某種合理的秩序中”。(17)不僅如此,它們還成了它必須加以捍衛和散布推廣的教條。

在馬克思看來,再回過頭來闡明它們如何被顛倒表現以至于形成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卻是必不可少的,是再現對象具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所要再現的客觀對象在社會表面上就是這樣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雖然對客觀的內在規定來說,這種是一種顛倒的假象,但在社會表面上,它卻是客觀存在的,因而鼓吹這種假象的思維也是客觀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的意識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18)。所以,再現具體,當然不能無視這個具體的存在。對此,馬克思必須如實地再現。不能因為價值源泉多元化的說法是錯誤的,顛倒黑白的,就說它是不存在的。馬克思在論證了價值實體只有勞動這個唯一源泉之后,通過一系列必要的中介科學的論證說,在競爭中、在流通中,在資本運動當事人的意識中,卻會顛倒地表現為三個源泉,這就意味著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僅僅是那些內在的、看不見的規定所構成,還包括后者在社會表面上的顛倒表現。具體地說,就是它不僅要揭示價值是什么、為什么是什么等規定,還要闡明它們在流通中、競爭中、資本運動當事人意識中的顛倒表現。沒有后一部分,它就不能解釋現實,不能接近社會表象。由此觀之,正是通過薩伊公式的批判,分析其表象依據,才導致勞動價值論以及其他基本理論的重大創新而臻于完善、完成。

終篇科學批判與科學再現統一的品性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出的優點,它使這一理論最終臻于完善、完美,而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批判力。了解這一品性,對我們現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創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都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1) 經濟學博士、泉州師范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生導師,華僑大學政治學博士生導師。本文是國家社科規劃一般課題“《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13BJL001)的階段性成果。

(2)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頁。

(3)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1頁。

(4)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9頁。

(5)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1頁。

(6)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9頁。

(7)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9頁。

(8)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2頁。

(9)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0頁。

(10)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1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

(13)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8頁。

(14)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3頁。

(15)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5頁。

(16)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7-989頁。

(17)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9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锡林浩特市| 娱乐| 娄烦县| 方山县| 和硕县| 邮箱| 拉萨市| 泸州市| 于都县| 盘山县| 桃园县| 方城县| 香港| 张家港市| 永新县| 岳普湖县| 定日县| 江陵县| 连南| 托克逊县| 临清市| 南投市| 双鸭山市| 永仁县| 本溪市| 五莲县| 靖远县| 绍兴市| 平和县| 邛崃市| 玉门市| 抚松县| 武义县| 乌拉特中旗| 海晏县| 云梦县| 安乡县| 濮阳市| 平塘县|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