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思路

一、研究內容

(一)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演化的耦合機理

交通基礎設施是產業集聚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伴隨著產業集聚,逐漸產生了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在空間上的生長,則形成了產業帶。隨著產業帶的形成,進而形成了城鎮群,隨著城鎮群的逐步成熟,在空間上擴展并發展成為城市群。

交通網絡是產業集聚與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基礎設施,在主要交通方向上將會形成交通軸,交通軸的形成將會進一步強化產業帶與城市群。交通技術的進步,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開通,會提高城市的可達性,改變其區位優勢格局,將會對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相對地位產生影響,進而會改變原有的產業布局與城市群格局。

隨著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的發展,將會對交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產業集聚與城市群對交通網絡有反作用,產業結構的變動也會導致運輸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動,而城市群內城市之間聯系的加強,將會強化交通軸線的形成,最終會影響到整個交通網絡。

本書分別從經濟原因與區位原因兩個角度對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耦合機理作用路徑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交通運輸成本影響產業集聚的經濟機理,以及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演化的耦合與互動機理。

(二)中原經濟區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發展現狀

本書對中原經濟區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優勢,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接下來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對中原經濟區城市的中心性進行了研究。

在中原經濟區交通發展現狀的研究中,本書首先研究了中原經濟區綜合交通網的發展概況,然后以高速公路為例,對其進行了評價與分析,對中原城市群各個城市的通達性進行了排序,對交通網絡的協調性進行了分析。

在中原經濟區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中,本書首先對中原經濟區整個產業發展概況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上,分別應用赫芬達爾指數和空間基尼系數對中原經濟區各個產業的集聚狀況進行了研究。

在中原經濟區城市體系的研究中,本書從城市職能結構、城市規模結構與城市空間結構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詳細分析。首先在城市經濟活動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原經濟區城市的職能進行了研究;其次從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規模法則三個層面分析了中原經濟區的城市規模結構;最后利用均勻度指數和城鎮化不平衡指數對中原經濟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

(三)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本書利用新興的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對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的空間相關性進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四分位圖對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各自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然后利用LISA集聚圖和Moran's I指數對三者各自的局域空間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利用LISA集聚圖對三者之間的局域空間相關性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并利用Moran's I指數對三者之間的全局相關性進行了深入研究。

(四)構建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耦合度模型

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耦合關系,但是其中相互作用與影響的機理并不十分清晰。建立交通網絡—產業集聚—城市群耦合系統,通過一定的輸入,按照一定的模型,就可以了解復雜大系統總體情況,分析其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機制。

本書通過引入耦合度函數,構建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之間的耦合指標體系,將三者之間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作用納入同一個系統,從系統的角度研究其耦合程度。引入子系統功效系數概念,建立耦合度模型,分別對交通網絡與產業集聚、產業集聚與城市群、交通網絡與城市群的耦合度進行分析。

在耦合度函數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通過引入協調度函數,構建了協調度模型,利用相關城市的數據,對交通網絡與產業集聚協調度、產業集聚與城市群協調度、產業集聚與城市群協調度進行了計算,并結合協調度計算結果,對各城市的協調度進行了評價。

(五)結論與建議

對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空間格局,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的空間相關性進行了總結,分析了中原經濟區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耦合度與協調度整體狀況。

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指出要重視交通基礎設施,發揮其對產業與城市群的引領作用;提升產業集聚水平,奠定城市群發展的產業基礎;堅持交通與產業、城市協調發展,大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二、研究思路

本書整體研究框架如圖1-2所示。

圖1-2 本書整體研究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遂溪县| 禹城市| 天祝| 宝丰县| 铜山县| 碌曲县| 定陶县| 富宁县| 合江县| 昔阳县| 夹江县| 温州市| 宜章县| 甘洛县| 洪江市| 上高县| 惠水县| 黑水县| 芮城县| 梅河口市| 屏山县| 秭归县| 彭泽县| 大余县| 嵊州市| 杭州市| 长阳| 福海县| 盐津县| 新密市| 顺义区| 萨嘎县| 广德县| 兰溪市| 泽库县| 十堰市| 文成县| 石嘴山市| 揭西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