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網絡、產業集聚、城市群耦合與協調發展研究
- 余沛 侯海濤 謝博
- 1650字
- 2020-04-10 11:47:57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意義與背景
一、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第一,對交通網絡、產業集聚、城市群內在耦合機理進行探索。
本書利用空間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空間統計學等嶄新的研究手段,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研究交通網絡與產業集聚、城市群演化的聯系機制與耦合機理。
本書構建了交通網絡與產業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間耦合的理論基礎,探索了交通網絡與產業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間耦合的量化分析工具,為今后在該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二,從空間異質與空間依賴出發,在考慮交通網絡特性的基礎上對交通基礎設施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進行研究。
在現實中產業集聚的發生與城市群演化并不符合傳統的均質空間假設,空間依賴也是地理空間現象與空間過程的本質特征,這與傳統計量經濟的樣本獨立不相關假設相違背。一條交通線路的增加或改善,必然會影響交通網絡的可達性格局,從而對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演化產生影響。因此對于交通網絡在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演化中的基礎作用,必須從空間異質性與空間依賴性出發,在考慮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特性的前提下展開研究。
(二)實踐意義
第一,有助于交通規劃與產業布局和城市發展規劃的協調。
由于管理體制的限制,在現實中,交通規劃、產業布局規劃與城市群發展規劃表面上相互銜接、分工明確,實際上各自獨立、相互封閉。通過系統頂層設計,從交通網絡—產業集聚—城市群演化之間內在耦合與協調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演化存在的耦合與聯系機制,作為制定規劃的前提。
第二,為經濟區建設提供借鑒。
中原經濟區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區,鐵路、公路干線發達,航空、管道運輸發展迅速,再加上作為補充的內河運輸,已初步形成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具有優越的交通條件;區內已經初步形成多個產業集聚區和城鎮密集區,具有進一步發展成為大規模產業集聚帶與城市連綿區的條件。如何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引導作用,合理引導區域產業與城市布局,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同時通過交通網絡的發展,加快經濟落后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中面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
二、研究背景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活動發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經濟活動通過交通運輸實現了空間聚集,從而形成了產業帶,繼而擴展形成城鎮群和城市群,產業帶與城市群都是經濟活動集聚的結果,這其中交通網絡的作用極其重要。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對于交通網絡、產業集聚與城市群之間的內在耦合機理與互饋作用機制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但是中原城市群發展相對滯后。如何利用好交通區位優勢,促進交通、產業與城市的耦合與協調發展,不僅是中原經濟區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對國內其他經濟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原經濟區(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CPER)是以鄭州大都市區為核心、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處中國中心地帶,是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1年國慶前夕,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中原經濟區擁有了綱領性文件。
中原經濟區范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東、安徽、河北的局部地區,涵蓋5省30個地級市及3個市轄區、縣,總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總人口16529.78萬人,生產總值68616.33億元,經濟總量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為全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中原經濟區規劃范圍如圖1-1所示。

圖1-1 中原經濟區規劃范圍示意圖
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為: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本書以中原經濟區為案例開展研究,相關研究結論不僅可以用于指導中原經濟區建設,同時對于國內其他經濟區的建設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