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綜述

1.3.1 關于農民財產權利保護的研究

大多數研究認為當前的土地管理制度設計對農民財產權利的保護不夠,存在集體土地產權主體虛置或模糊、產權權能不完整、政府與農民爭奪土地權益等。特別是政府征地對農民財產權利的侵害受到學界廣泛批評,公共利益泛化、政府補償標準不合理、費用過低等問題成為批判焦點,更有學者指出,政府征地永久性地剝奪了農民土地所有權,土地增值收益被侵占。針對以上問題,學者們也提出了各種解決思路。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清晰界定集體土地產權并賦予其充分的產權權能

黎樺(2009)認為,應從以確權為核心的靜態保障和以流轉為核心的動態保障兩個方面構建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保障體系。(2)羅必良(2011)認為,集體土地產權的模糊化最終導致國家控制的集體產權。(3)周其仁(2012)認為,清晰界定農民財產權利是基礎,否則流轉的主體不可能是農民,而很可能是其他權力主體。(4)高圣平(2016)認為,傾斜地保護農民權益首先要在形式上賦權,并從農民住房抵押角度探討了相關規則的重構。(5)葉興慶(2013)認為,應從農民參與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賦予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權能、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權能、擴大集體資產股份的權能四個方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6)付嬈等(2014)認為,應增強農民財產權利的可交易性及其抵押融資功能。(7)

(2)打破土地一級市場的政府壟斷

學界一直認同應改變城鄉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允許農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并享有同國有建設用地相同的抵押、出租、轉讓的權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同地、同價、同權”(周其仁,2004;(8)蔣省三等,2007;(9)劉守英,2008;(10)黃小虎,2012(11))。

(3)建立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

王文等(2009)認為,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不應成為政府參與收益分配的理由,但政府需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因此應以市場方式形成流轉收益,以稅收方式進行調節。(12)張曉山(2014)認為,應該將土地增值收益通過逐年提取的方式獲取,在允許集體土地入市后,通過年度征收物業稅等方式,確保政府和集體能夠逐年取得穩定、長期收益。(13)

(4)改革現行征地制度

政府征地過程中對農民財產權利的侵害、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土地權益之爭飽受詬病,學者們對改革征地制度的呼吁由來已久,也提出了諸如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縮小征地范圍、提高征地補償價格、多元化補償及完善征地程序等具體建議(周建春,2003;(14)曲福田,2004;(15)汪暉等,2004;(16)劉守英,2008;(17)葉劍平,2012(18))。

(5)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和鄉村治理結構

錢忠好(2004)認為,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土地征用中農民與政府的直接對話,減少政府對農民集體及農民利益的侵害。(19)高圣平等(2007)認為,應改造農村集體所有制,確保農民為土地流轉收益的主要獲得者。(20)張曉山(2014)認為,應清楚界定集體經濟組織與社區組織的關系,進而明晰農村土地產權,深化鄉村治理。(21)

(6)規范土地流轉

毛嘉茹、陳明(2015)基于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處分權流失、農民對集體建設用地價值的忽視及立法上的不完善等問題,提出應擴大社會保障方式、規范土地流轉保障農民權益。(22)王在全(2015)認為,應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功能,健全商品和要素交換市場、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村人才市場,進而實現農民財產權利。(23)

學界及政府部門對土地制度改革中農民權益的保護都給予了特別重視,但目前針對農民財產權利保障的研究大部分是從經濟學、管理學角度探討土地管理制度及政策設計,從農民權利的角度開展的研究較少,只有極少數研究是從法學角度探討農民權利實現和救濟,但卻與土地管理制度設計的聯系不夠緊密,而且還未涉及從農民權利自我保護機制角度開展的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石市| 射阳县| 平武县| 茂名市| 门源| 宣恩县| 塔城市| 滦平县| 荔波县| 彰化市| 天峨县| 湟中县| 道真| 司法| 东台市| 上饶县| 湖北省| 宣汉县| 永德县| 辉南县| 乌拉特前旗| 象州县| 三门峡市| 东港市| 武夷山市| 三亚市| 松江区| 赤城县| 鹤岗市| 巴楚县| 揭东县| 安福县| 太谷县| 沙田区| 信阳市| 驻马店市| 兰坪| 洛阳市| 临猗县| 高青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