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 任保平
- 19字
- 2020-04-10 11:39:48
2 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質量:要素收入分配
2.1 引言
早期增長理論認為要素收入分配份額保持不變是一個“典型事實”,而近期研究卻發現,許多國家都呈現出資本收入份額明顯增長而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的趨勢(Blanchard,1997;Acemoglu,2002;Harrison,2005;Stockhammer,201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勞動要素分配份額不斷下滑,而資本要素分配份額卻逐漸上升(李稻葵等,2009;白重恩、錢震杰,2009;羅長遠、張軍,2009;龔剛、楊光,2010;呂冰洋、郭慶旺,2012;范從來、張中錦,2012;徐藹婷,2014)。呂冰洋、郭慶旺(2012)充分考慮了政府部門的分配狀況,分別對我國稅前要素收入分配與稅后要素收入分配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稅前和稅后的勞動收入份額均在1983年達到頂峰后呈現長期下降趨勢。徐藹婷(2014)采用兩系統平行測算法發現全國層面的勞動收入份額從1999年開始下降,東、中、西部地區則分別從2002年、1997年和1999年開始下降。譚曉鵬、鈔小靜(2016)使用1992—2014年中國資金流量表和省際收入法GDP的數據進行測算,發現全國整體的勞動收入份額處于較低水平的穩定狀態,但各地區的波動幅度與變化趨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遼寧、上海、江蘇等地區的波動幅度小于10%,而內蒙古、西藏、陜西等地區的波動幅度大于20%;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勞動收入份額存在顯著上升趨勢,而陜西、四川等地區的勞動收入份額則出現明顯下降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經濟的重要著力點。供給側改革是通過培育發展新動力、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及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來達到促進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的宏觀經濟目標。這一改革過程要求要素供給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等低端要素轉向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等高端要素,而要素收入分配機制會對要素供給結構的調整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在長期享受“人口紅利”之后,適齡勞動人口規模正在不斷下降,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將“低技能勞動”轉變為“高技能勞動”不僅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創新活動,而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提高勞動要素的收入份額、借助分配杠桿激活勞動力成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因素。那么,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勞動收入份額能否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其中的傳導機制又是什么?本章試圖從條件、過程、結果3個維度闡釋勞動收入份額變化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人力資本機制、消費需求機制以及收入分配機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1998—2015年中國30個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采用核密度估計法精確描述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分布狀態與動態演進趨勢,進一步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利用LSDV估計、系統GMM估計、空間計量回歸和中介因子檢驗等方法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假說進行經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