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 任保平
- 4778字
- 2020-04-10 11:39:48
1.3 新時代提高發展質量的經濟發展方式創新
經濟發展的質量取決于經濟發展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經濟發展方式也需要相應地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思路,先后經歷了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再到創新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在這些思路的轉變過程中,通過創新發展方式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思路被突出出來。
(1)創新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試圖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解決發展的質量問題,有明顯的效果,但不能完全解決質量問題。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要建立在“兩個轉變”的基礎上:一是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目標來看,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外,還強調經濟增長的內源性、可持續性和社會和諧,要求實現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全面可持續發展。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在堅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到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驅動戰略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性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是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現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性趨勢,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新時代下我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成果,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他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2)。我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現在物質資源供給不足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在此背景下,經濟發展需要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就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
(2)實現科學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是對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目標的高度概括,對當前以至長期做好經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發展中國家在發動經濟增長的初期都會實施趕超戰略,隨著經濟發展的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實現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就不能單純強調數量和速度,而要強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一方面,要由過去的投資和進出口的帶動向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發展轉變,在強調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由過去低成本的規模擴張向提高效率方面轉變,推進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優化結構中加快發展、提高效益、降低能耗,走自主創新之路、新型工業化之路、農業現代化之路。
第二,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開始是人類屈服于自然,后來提出人類征服自然,與此相應,發展方式產生了一系列不顧資源和環境有限性的約束而掠奪和破壞自然的行為。特別是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后,人類利用工業化的文明成果——先進的技術對大自然加以索取和掠奪,對整個社會和自然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導致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增長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在新時代下,對環境、資源和生態問題要給予高度重視,在現代化建設中,不僅要求新的項目不能破壞生態,還要求治理因過去發展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三,遵循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過去強調經濟發展,而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使得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所以,在發展方式轉變中要強調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相互作用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反作用于經濟發展。和諧的社會能夠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反之,社會矛盾凸顯則制約了經濟發展的腳步。社會發展要遵循社會規律,最為重要的是公平性、全民參與共享發展成果的包容性發展。
(3)轉向中高速增長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體制轉軌紅利的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制度供給約束;人口紅利的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素供給約束;投資紅利的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增長動力約束;資源紅利的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資源環境約束;外資與外貿紅利的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外部約束。由于這些原因,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仍然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卻是可能的。中高速增長新時代是現階段經濟增長所要追求的目標,體現了經濟發展質量的要求:首先,中高速增長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在供給推動力消退的情況下,要達到長期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需要尋求并盡快形成新的推動力。其次,中高速增長不是降低發展的要求,而是要求增長的速度不是建立在規模擴大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最后,中高速增長必須是可持續的,不僅要求增長速度在長期內穩定,防止大起大落,還要求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都涉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4)邁向中高端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反映了低收入階段和發展中大國的特征,處于中低端。中國制造的部分處于價值鏈低端,由此產生了高產值、低附加值等問題,而且我國高消耗、高污染行業偏多,產業綠色化程度低。我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產業水準必須實現中高端。其方向除了提高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比重,在制造業領域的中高端方向突出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前瞻性地培育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實際上是培育國際競爭中的產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目前世界范圍內建立在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正在興起。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國家紛紛著手進行規劃,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積極培育新的新型產業,力爭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獲得優勢。依據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在新時代下我們要前瞻性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產業體系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般特征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同時,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要素結構來看,主要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因此,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立足于我國現有的科技基礎和產業基礎,現階段應當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堅持科技創新與實現產業化相結合,切實完善體制機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原始創新,大力增強集成創新和聯合攻關,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
第二,傳統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目前大部分新興產業都不是在傳統制造業企業中產生的,而是另起爐灶:有的是由科技創新所孵化的科技企業發展而成,有的是依靠新投資發展起來。傳統產業企業有技術改造的動力,但沒有創新產業的動力。究其原因,除了創新產業成本和風險大之外,主要是傳統制造業企業阻礙對自身的替代性競爭,產生替代性新產業后形成的沉沒成本成為其產業創新的阻力。實際上,傳統產業創新產業是最為有效的:一方面,在技術上相通,技術轉型方便;另一方面,市場渠道已經存在,市場轉型的阻力小。因此,傳統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的總體財務成本小、市場風險小,在新時代下我們要重視傳統制造業向新興產業的轉型,特別是傳統產業要采用現代最新技術,如“互聯網+”“智能化+”、綠色化等進入中高端,改變高消耗、高污染、高產值、低收益的窘境。
第三,全球價值鏈分工進入中高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其實是全球價值鏈的競爭。目前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現狀是:高科技產品的中國制造部分處于價值鏈低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環節不在我國的居多,品牌也是用外國的多。所以我國現有依靠創新驅動的關鍵在于: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重點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升。一方面,在已有的全球價值鏈上攀升價值鏈中高端,通過低端轉移,轉向高端制造。另一方面,建立以我為主導的價值鏈。使得原創性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我國,品牌也是中國的,生產環節“走出去”。
(5)走文明發展道路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必須堅持走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因此,文明發展的道路需要把生產、生活和生態聯系起來,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要求。具體來說,文明發展道路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走物質文明道路。物質文明是指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狀況,在經濟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反映了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進步。內容包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的積累、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衣食住行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等。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并受生產關系、地理條件和人口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第二,走精神文明道路。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精神文明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文化方面,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的狀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其作用是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走政治文明道路。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領域中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現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觀念兩個層面的內容。在政治制度層面,主要表現為由經濟基礎和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所引起的國家管理形式、結構形式的進化發展。在政治觀念層面,主要表現為政治價值觀、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變化。
第四,走生態文明道路。生態文明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物質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好壞制約著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發展,會轉變人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讓人承認自然界的權利與價值,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認識。
第五,走社會文明發展道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統籌好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好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
(1) 習近平.寧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3-09-07.
(2) 習近平.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