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參考文獻

[1] 邊雅靜,沈利生.人力資本對我國東西部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2):19-24.

[2] 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30-37.

[3] 董先安.淺釋中國地區收入差距:1952—2002[J].經濟研究,2004(9):48-59.

[4] 范劍勇,朱國林.中國地區差距演變及其結構分解[J].管理世界,2002(7):37-44.

[5] 賀燦飛,梁進社.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變化:市場化、全球化與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6] 賈俊雪,郭慶旺.中國區域經濟趨同與差異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1(5):61-68.

[7] 李揚,張平,劉霞輝主編.袁富華,張自然,副主編.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8] 林毅夫,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6):3-10.

[9] 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3):19-25.

[10] 劉夏明,魏英琪,李國平.收斂還是發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爭論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4(7):70-81.

[11] 馬拴友,于紅霞.轉移支付與地區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3(3):26-33.

[12] 潘文卿.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收斂[J].中國社會科學,2010(1):72-84.

[13] 彭國華.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收斂分析[J].經濟研究,2005(9):19-29.

[14] 沈坤榮,馬?。袊洕鲩L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02(1):33-39.

[15] 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與分異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3):36-40.

[16] 覃成林,張偉麗.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俱樂部趨同檢驗及因素分析——基于CART的區域分組和待檢影響因素信息[J].管理世界,2009(3):21-35.

[17] 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33-44.

[18] 王志剛.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條件收斂性[J].管理世界,2004(3):25-30.

[19] 魏后凱.中國地區間居民收入差異及其分解[J].經濟研究,1996(11):66-73.

[20] 魏后凱.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及其收斂性[J].中國工業經濟,1997(3):31-37.

[21] 徐現祥,李郇.中國城市經濟增長的趨同分析[J].經濟研究,2004(5):40-48.

[22] 許召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2006(7):35-41.

[23]張平.中國經濟增長前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4] 張平.“結構性”減速下的中國宏觀政策和制度機制選擇[J].經濟學動態,2012(10):3-9.

[25] 張平,劉霞輝,主編.袁富華,張自然,副主編.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1—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6] 張自然.TFP增長對中國城市經濟增長與波動的影響——基于264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數據[J].金融評論,2014(1):24-37.

[27] 張自然,陸明濤.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與波動的影響[J].金融評論,2013,5(1).

[28] 張自然,張平,劉霞輝,等.1990—2014年中國各省區市發展前景評價[M]//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2014.李揚,張平,劉霞輝,等,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9] 張自然,張平,劉霞輝,等.1990—2016年中國各省區市發展前景評價[M]//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李揚,張平,劉霞輝,等,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0] 章奇.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1(1):105-110.

[31] Bank, W.(1997), “Sharing rising incomes: disparities in China”, Sharing Rising Incomes Disparities in China, 23(Supplement1), pp.257-260.

[32] Barro, R. J. and X. Sala-I-Martin(1991), “Convergence Across U. 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2(1), pp.107-182.

[33] Chen, J. and B. M. Fleisher(1996),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2(2), pp.141-164.

[34] Fujita, M. and D. Hu(2001),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5(1), pp.3-37.

[35] Galor, O.(1996), “Convergence? Inferences from Theoretical Models”, Economic Journal, 106(437), pp.1056-1069.

[36] Jian, T. et al.(1996), “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7(1), pp.1-21.

[37] Kai, Y. T.(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 pp.1-21.

[38] Raiser, M.(1997), “Subsidising inequality: Economic reforms, 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3), pp.1-26.

[39] Sala-I-Martin, X. X.(1995),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 Economic Journal, 106(437), pp.1019-1036.

[40] Tomkins, J.(2004), “Convergence clubs in the regions of Greece”,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1(6), pp.387-391.

[41] Yudon, Y. and M. Weeks(2000), “Provinci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China, 1953-1997:a Panel Data Approach”, 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1) 本文已發表在《金融評論》2017年第1期,且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城市規模、空間聚集與管理模式研究”(批準文號:15AJL013)資助。

(2) 多年來我國的區域大致按照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來劃分的。本文分析的30個省區市(暫不分析西藏自治區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按照統計局的劃分東部地區包括11個省區市,中部地區包括8個省區市,西部地區包括11個省區市。

(3) 因為數據可得性、可比性或者部分統計指標的缺失,此次分析暫時不考慮西藏、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

(4) 其中小學H=小學畢業生人數-小學升入初中的畢業生人數;初中H=初中畢業生人數-初中升入高中的畢業生人數;高中H=高中畢業生人數-高中升入大學的畢業生人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乐平市| 永兴县| 紫云| 芮城县| 磐石市| 花莲市| 哈巴河县| 南投市| 电白县| 蒙自县| 襄城县| 潞城市| 乃东县| 苗栗县| 应用必备| 思南县| 镇康县| 临沭县| 九龙坡区| 溧阳市| 柳州市| 抚宁县| 肇庆市| 齐河县| 湘乡市| 石嘴山市| 大余县| 泾源县| 叶城县| 英吉沙县| 嘉义市| 江华| 铅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塘沽区| 敦化市| 江山市| 章丘市| 台中市|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