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易風經濟思想評說(第二輯)
- 朱勇 宋勁松 徐廣軍 毛增余 周清杰 韓玉玲
- 2111字
- 2020-06-25 06:55:22
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吳易風的教學領域并非是政治經濟學,但他長期以來對政治經濟學有著濃厚興趣。他曾有針對性地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論、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等問題發表論文,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他現在正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經濟學數學模型研究》。以下僅就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被現有教科書所忽略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三個問題介紹他的觀點。
1.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吳易風將經濟學界關于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定義歸為兩類:一類是來自西方經濟學家的定義,一類是來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定義。
持西方經濟學定義的經濟學家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是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的社會方面,也就是研究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把人與物的關系的研究排斥在研究對象之外。他們主張接受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的科學。
持馬克思主義定義的經濟學家又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另一種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
吳易風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這一定義主要來自斯大林,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這一定義來自馬克思。他在對馬克思有關論著進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因此,把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研究對象定義為生產關系,就把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范圍狹窄化了。至于把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研究對象定義為資源配置,就不僅把研究對象狹窄化,而且更重要的是逃避了對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的研究,把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逐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這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的通常做法。
吳易風認為,理解馬克思《資本論》研究對象的關鍵,是理解馬克思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原理。按照馬克思的論述,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從馬克思關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規定可以順理成章引導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廣義的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
關于生產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關系,吳易風指出:資源配置方式從屬于生產方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并不排除對資源配置方式的研究,相反,對生產方式的研究包含了對資源配置方式的研究。
2.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關于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問題,當前我國理論界主要有兩大分歧:一個是階級分析法是否已經過時,一個是是否應當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吳易風認為,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應是否定的。因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不同群體、集團、階層和階級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經濟利益。馬克思主義者公開承認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階級性,并自覺站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立場研究經濟科學。很多西方學者則不愿意公開承認西方經濟學的階級性,盡管他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力圖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最理想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是最合理的經濟關系。然而,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階級性總是客觀存在的。吳易風指出,我國有的學者認為階級分析法已經過時,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沒有階級性,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當代最有影響的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勸說集》中就公開宣布自己所追求的資產階級利益和所站的資產階級立場。
吳易風認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應是肯定的。數學方法可以而且應該成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一種有用的輔助方法。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質和量的統一。對事物的質的認識是認識量的前提,由質進到量,則是對質的認識的深化。經濟范疇和經濟過程同樣是質和量的統一。在對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進行質的分析的前提下,對反映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的經濟范疇和經濟過程進行量的分析,將有助于對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的質的認識的深化。從這個方面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原理和規律,不少都有可能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用數學模型來表示。當然,在經濟理論研究中應用數學方法,絕不意味著能用數理政治經濟學或數理經濟學取代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正確的經濟理論永遠是在經濟研究中應用數學方法的前提和出發點。
3.關于被忽略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若干原理
吳易風認為,由于現有教科書把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狹窄化,只研究生產關系,而不是像馬克思《資本論》那樣研究生產方式以及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因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中包含的許多原理不是被忽視,就是沒有得到充分論述。這些原理至少包括:供給—需求理論,分工理論,勞動理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理論,成本理論,競爭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理論,國民收入理論,產權理論,企業與股份公司理論,增長理論,發展理論,虛擬資本與金融理論,國際貿易理論。他主張對馬克思的這些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闡述,寫進政治經濟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