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1]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2]四月芳菲[3]盡[4],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5]春歸[6]無覓處,不知轉[7]入此中[8]來。
注釋
[1]大林寺:中國佛教圣地之一,在廬山大林峰。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4]盡:指花凋謝了。
[5]長恨:常常惋惜。
[6]春歸:春天回去了。
[7]轉:反。
[8]此中:這深山的寺廟中。
譯文
時值(農歷)四月,百花都已經凋謝。讓人驚喜的是,在高山之上遠離塵俗的古寺里,桃花才剛剛盛開,讓人眼前一亮。多愁善感的我本因春光消逝、無處尋訪而內心惆悵,不料美好的春光竟轉到了這里。
賞析
詩人在詩作開頭就點出了登山的時節是初夏,春日已盡,百花凋零,詩人一邊登山一邊感嘆春光的匆匆逝去。正在意趣惆悵的時候,詩人在高山古寺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色。這般驚喜,讓詩人不由自主地吟誦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子,仿佛自己瞬間從平凡人間來到了桃花盛開的仙境。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喜晴
南宋/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1],墻下筍[2]成出林。
連雨[3]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注釋
[1]蒂:指花、葉或瓜、果與枝莖連接的部分。
[2]筍:竹子的嫩芽。
[3]連雨:連續下雨。
譯文
窗前的梅子不知何時已經悄然成熟,墻角下的竹筍也在不經意間長成了竹林。這些天一直在下雨,不知道春天已經遠去,雨一停,天空一放晴才感覺到夏天早已來臨。
賞析
梅花和竹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是風骨的象征。“梅花香自苦寒來”,代表一種千錘百煉的執著精神。竹有節,隱喻自己有氣節,品格高潔。詩人范成大喜歡在窗前種梅花和竹,從側面反映了他自身的高尚情操。在這首詩中,后兩句也表達了作者對光陰流轉的感嘆。
范成大(1126—1193)
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學家。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新樂府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作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初夏即事
北宋/王安石
石梁[1]茅屋有彎[2],流水濺濺[3]度兩陂[4]。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注釋
[1]石梁:石橋。
[2]彎碕:曲岸。
[3]濺濺:流水聲。
[4]陂:池塘。
譯文
石頭壘成的石橋、茅草建成的屋子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河。流水潺潺,緩緩流進兩邊的池塘。天氣晴朗,陽光正好,暖暖的和風吹來了小麥的香氣,綠蔭幽深,景色燦爛,遠遠勝過春天里百花盛開的時節。
賞析
王安石這首七言絕句是描寫初夏景物的上乘之作,每句詩都像一幅畫。第一句寫靜態景,第二句寫動態景,第三句的景物明朗而溫暖。麥子的香氣仿佛借著詩人的筆朝著讀者撲面而來。最后一句筆鋒一轉,點出初夏的景色勝過春天,讓人感受到每個季節都有獨特之美。整首詩取景別致,有獨到意境。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謚號“文”,世稱“王文公”。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詩擅長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了一位士大夫特有的精神世界。
約客[1]
南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2]家家雨[3],青草池塘處處蛙[4]。
有約[5]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6]。
注釋
[1]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2]黃梅時節:農歷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此時大都陰雨連連,故稱為“梅雨季節”,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黃熟的時節。
[3]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處處都在下雨。
[4]處處蛙:到處是青蛙。
[5]有約:即邀約友人。
[6]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芯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
譯文
江南的黃梅季,陰雨連綿不斷。雨中的鄉村一片寂靜,只有棲息在青青池塘里的青蛙傳來陣陣鳴叫聲,此起彼伏。不知不覺已經是夜半時分,相約前來下棋的友人還沒有來,百無聊賴中,只能獨自在棋盤上敲著棋子,油燈芯上凝結的燈花也被震落到了棋盤上。
賞析
本詩作者是人稱“鬼才”的趙師秀,他雖然身處官場,但卻喜歡和僧人道士一同在山水間游覽,過著陶淵明式的生活。在淫雨霏霏的黃梅時節,他特別盼望能和友人安閑地下下棋,怡情悅性。可是,約好的友人遲遲不來,難免令人有些失意。百無聊賴中,他做出了“閑敲棋子”的舉動。
趙師秀(1170—1219)
字紫芝,號靈秀,亦稱靈芝,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人,南宋詩人。趙師秀出身帝王之家,是宋太祖八世孫,和徐照、徐璣、翁卷三人并稱“永嘉四靈”。他開創了“江湖詩派”,詩風獨樹一幟,被人稱為“鬼才”。
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1]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2]動微風起,滿架薔薇[3]一院香。
注釋
[1]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深。
[2]水晶簾:一種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
[3]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譯文
炎熱的夏季,綠樹蔥蘢樹蔭稠密,白天顯得特別漫長。亭臺樓閣的影子倒映在青青池塘中,景色清幽美妙。微風吹來,水晶門簾在風中輕輕抖動,院子里滿架的薔薇開得正艷,滿院都彌漫著薔薇的香氣。
賞析
綠樹蔥蘢、濃蔭覆地,樓臺的倒影在池塘的水波中輕輕蕩漾,園中的薔薇花開滿支架,散發著悠悠清香。這一派典型的夏日風光,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詩人懷著愜意的心情,將自己的心融在這片夏日景觀中,字里行間透出對季節的贊美與對歲月的感恩。
高駢(821—887)
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唐朝后期名將、詩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高駢出身禁軍世家,能詩,雖為武臣,而好文學,被稱為“落雕侍御”。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封渤海郡王。
西江月[1]·夜行黃沙[2]道中
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3],清風半夜鳴蟬[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5]茅店[6]社林[7]邊,路轉溪橋忽見[8]。
注釋
[1]西江月:詞牌名。
[6]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2]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7]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8]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文
夏夜,明亮的月色驚飛了在枝頭棲息的喜鵲,清涼晚風中傳來遠處蟬的叫聲。田野中的稻花正在盛開,稻香陣陣,人們充滿期待地談論著即將到來的豐收年景,耳畔傳來池塘里青蛙的陣陣叫聲。星星在天空中閃爍著,時隱時現,不知不覺,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轉過溪流,它便突然呈現在眼前。
賞析
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值中年,他的詞大多具有雄渾豪邁之氣,這首詞卻少見地呈現出一種清新質樸的玲瓏之風。其語言流暢平緩,言之所及皆是大家都能觸及的平凡景物。詩人將這些平淡的景物巧做安排,在布局與構思上極其用心,一步一景、層層遞進,體現了稼軒詞的另一種境界。
辛棄疾(1140—1207)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南宋詞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一生力主抗金。其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其愛國熱情,傾訴其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
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1]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2]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3]拈午夢長。
注釋
[1]蒲:俗稱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邊或池沼內。
[2]沈:舊同“沉”。
[3]慵:困倦、懶。
譯文
小池塘里,青青的水草在夏風吹拂下獵獵有聲,一陣驟雨過后,池塘里的荷花經過雨水的洗禮散發出更加沁人的芬芳,院子里到處都是荷花的清香。夏季炎熱,這份雨后清爽實屬難得。這時候,又享用著早前投放在井里冰鎮過的李子和瓜,真像冰雪一樣清涼!坐在竹子制成的納涼方床上,誰還有心思去拿針線做女紅呢?沉沉的倦意襲來,美美地睡上一個午覺,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
賞析
李重元寫的《憶王孫》這組詞,以四季為依托,皆以女子口吻表達,情感細膩溫婉,別具一格。在這首詞中,詩人先從池塘入筆,寫小池塘里的水草、荷花,繼而寫享用冰鎮瓜果的愜意之情,最后以美人午休的場景結尾。短短幾句,將一個女子在夏日午后的慵懶情態寫得惟妙惟肖、生動自然。
李重元(生卒年不詳)
《全宋詞》收其《憶王孫》詞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皆是頗具意境的佳作。
納涼
北宋/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1]胡床[2]。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注釋
[1]倚:坐靠。
[2]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
譯文
攜著拐杖出門去尋找納涼之地,畫橋南畔,綠柳成行,真正是納涼的好去處。就這樣在柳樹的濃蔭里慵懶地坐靠在胡床上,當真十分愜意。寂靜的夏夜,天邊的月亮明亮皎潔,笛音從停泊在橋下的船中傳來,悠揚動聽,縈繞在耳邊久久不絕。晚風輕輕吹過,帶來蓮花的香氣。那一池蓮花在夏日池塘兀自開放,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久久不散。
賞析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描寫的是詩人對夏季里清涼世界的追逐與尋求,但只要稍稍用心就能明顯感受到詩中也蘊含著詩人厭倦官場爭斗、想尋求安靜閑適生活的迫切心情。這種把創作意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使詩人的情感顯得更加厚重。
秦觀(1049—1100)
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世稱“淮海先生”。北宋詞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所寫詩詞風格委婉含蓄,清麗淡雅。秦觀生前所至之處,多有遺跡。
飲湖上[1]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北宋/蘇軾
水光瀲滟[2]晴方好[3],山色空蒙[4]雨亦奇。
欲[5]把西湖比西子[6],淡妝濃抹總相宜[7]。
注釋
[1]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2]瀲滟: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3]方好:正顯得美。
[4]空蒙:細雨迷蒙的樣子。
[5]欲:可以、如果。
[6]西子:即西施,春秋時期越國著名的美女。
[7]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
天氣晴朗,陽光格外燦爛,西湖水面一片波光粼粼,非常美妙。到了下雨天,遠處的山巒籠罩在煙雨中,若隱若現,迷迷蒙蒙,又是一番朦朧之美。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那美麗的西湖和美人西施一樣,無論是濃妝還是淡雅的素顏都非常自然迷人。
賞析
詩人先寫晴天的西湖,接著寫雨時的西湖,隨后筆鋒一轉,以比喻的手法將西湖比作家喻戶曉的美人西施。女人如水般柔美,所以詩人將西湖比作西施,說西施美人無論化不化妝都十分漂亮,正如西湖無論晴天雨天都美不勝收。
如夢令·常記溪亭[1]日暮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2],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1]溪亭:臨水的亭臺。
[2]爭渡:怎渡,怎么才能劃出去。
譯文
還時常記得那次在溪亭游玩,大家玩得太高興,忘了時間,一直到太陽落山,依然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好不容易玩到興盡,駕舟返回,卻不小心迷了路,進入了荷花池的深處。怎么才能劃出去呢?怎么才能劃出去呢?卻一不小心驚動了一群鷗鷺。
賞析
李清照是一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女詞人,這首詞開頭兩句寫游覽的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因“誤入”而“爭渡”,進而“驚起”鷗鷺。那情那景,寥寥數語,卻別有天地,令人流連。最后一句更是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李清照(1084—1155)
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出身書香門第,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獨辟蹊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曉出[1]凈慈寺[2]送林子方
南宋/楊萬里
畢竟[3]西湖六月中[4],風光不與四時[5]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6],映日荷花別樣[7]紅。
注釋
[1]曉出:太陽剛剛升起。
[2]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畢竟:到底。
[4]六月中:六月中旬。
[5]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6]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
[7]別樣:格外。
譯文
六月里,人間天堂西湖的美景到底是不同于其他時節的。層層疊疊碧綠的荷葉無邊無際,好像要和天際相接,在陽光的映照下,滿湖的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是整首詩卻著重寫送別時西湖的景觀。詩人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六月,地點在人間天堂西湖。詩人首先明確指出西湖六月里的風光跟其他季節有明顯的不同,言下之意是說六月是西湖最美的時刻。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描寫大紅大綠,濃墨重彩,這種描述仿佛立刻將人帶到那景色之中。詩人之所以不惜筆墨贊嘆六月的西湖,有雙重含義:一是說西湖風光確實美不勝收,足夠讓人眷戀;二是借對西湖之美的眷戀來表達對友人的惜別之情。
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大臣,著名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也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
采桑子十首(其七)
北宋/歐陽修
荷花開后西湖[1]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2],前后紅幢[3]綠蓋[4]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5]。煙雨微微,一片笙[6]歌醉里歸。
注釋
[1]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住在潁州,寫了一組《采桑子》(十首)。
[2]旌旗:古代旌旗儀仗。
[3]幢:古代的帳幔。
[4]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5]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6]笙:簧管樂器。
譯文
荷花盛開之時是西湖風光最美的時刻,在這美好時刻,帶上酒,劃著船行進在湖中荷花間。用不著布置旌旗之類的儀仗,船到西湖,前呼后擁的紅色荷花和綠色荷葉就是最好的儀仗。雕龍畫鳳的游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舉杯暢飲,金杯也帶上了荷花的清香。傍晚時分,煙霧夾著微雨,在一片樂聲里,游船載著醉倒的游客緩緩歸去。
賞析
作者緊扣“西湖好”這個主題,從總寫而后展開具體描述,非常生動。碧波蕩漾,滿湖荷香,在這仙境一樣的景色里,湖水的靈動、荷花的嬌媚都讓乘著游船游覽的客人恍恍惚惚地不知身在何處。最后一句“一片笙歌醉里歸”,從側面描述出游船上推杯換盞、絲竹齊奏的熱鬧氣氛。在這開滿荷花的西湖上,一切煩惱皆煙消云散。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南宋/楊萬里
梅子[1]留酸軟齒牙[2],芭蕉分綠[3]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4],閑看兒童捉柳花[5]。
注釋
[1]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水果。
[2]軟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3]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
[4]無情思:沒有情緒,無所適從,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緒。
[5]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譯文
梅子好吃,但是梅子的酸味留在牙齒上讓堅固的牙齒變得酸軟。芭蕉搖曳的綠影映在清涼的紗窗上。夏季白天很長,午睡起來后深感無所適從,不知做什么好,只好安閑地看孩童們十分有趣地捉在天空中自在飛舞的柳絮。
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生動的夏日閑居詩。作者先從夏季的特色水果梅子入筆,寫梅子吃多了以后牙齒酸軟,讓人讀了以后難免舌下生津。接著寫夏季里生長最旺盛的植物芭蕉。隨后就寫到長長的午睡,以及睡醒之后百無聊賴的狀態,最后詩作在孩童和柳絮中收筆。全篇充滿了慵懶平淡的意趣,卻不乏濃濃的生活氣息。
夏意
北宋/蘇舜欽
別院[1]深深夏簟[2]清[3],石榴開遍透簾[4]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5]流鶯時一聲。
注釋
[1]別院:正院旁側的小院。
[2]夏簟:夏天的竹席。
[3]清:清涼。
[4]透簾:穿透簾子。
[5]覺:睡醒。
譯文
小院幽深寂靜,我躺在竹席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濃密的樹蔭隔斷了暑氣,正是中午時分,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兒斷續的啼唱。
賞析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風拂面之感。詩的表現手法有幾點值得學習:筆致輕巧空靈,結構自然工巧。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蔭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詩寫晝寢,但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直至末句才以“夢覺”二字挑明,并續寫覺后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詩風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省)人,北宋詩人,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被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蘇舜欽集》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