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3d原子磁交換作用能與比值a/d的關系
——交換積分J >0是產生自發磁矩的必要條件
a/d是某些3d過渡元素的平衡原子間距a與其3d電子軌道直徑d之比。存在正交換作用能的元素為鐵磁性的,存在負交換作用能的元素為反鐵磁性的。通過a/d比值的大小,可計算得知兩個近鄰電子接近距離(即rab-2r)的大小,進而由Bethe-Slater曲線得出交換積分J及原子磁交換能Eex的大小。
原子磁交換作用能的海森伯格(Heisenberg)交換模型:
(1-5)
在此基礎上,奈爾總結出各種3d、4d及4f族金屬及合金的交換積分J 與兩個近鄰電子接近距離的關系,即Bethe-Slater曲線。從圖1-16中可以看出,當電子的接近距離由大減小時,交換積分為正值,并有一個峰值,Fe、Ni、Ni-Co、Ni-Fe等鐵磁性物質正處于這一段位置。但當接近距離再減小時,則交換積分變為負值,Mn、Cr、Pt、V等反鐵磁性物質正處于該段位置。當J >0時,各電子自旋的穩定狀態(Eex取極小值)是自旋方向一致平行的狀態,因而產生了自發磁矩。這就是鐵磁性的來源。當J <0時,則電子自旋的穩定狀態是近鄰自旋方向相反的狀態,因而無自發磁矩。這就是反鐵磁性。
磁交換作用能與比值a/d的函數關系

a/d是某些3d過渡族元素的平衡原子間距與其3d電子軌道直徑之比。存在正交換作用能的元素為鐵磁性的,存在負交換作用能的元素為反鐵磁性的。
圖1-16 表示原子間距離與海森伯格(Heisenberg)交換積分J之間關系的Bethe-Slater曲線

[橫軸表示從原子間距rab減去電子軌道的大小2r的差,縱軸表示從實驗 數據定性推出的(由Néel)交換積分]
本節重點
(1)磁性是材料的固體行為,磁交換作用能的正負與a/d相關。
(2)寫出原子磁交換作用能的海森伯格交換模型表達式。
(3)畫出原子間距離與交換積分J之間關系的Bethe-Slater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