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磁性材料
- 田民波編著
- 541字
- 2020-07-31 17:46:05
1.3.4 Fe的電子殼層和電子軌道,合金的磁性
——斯拉特-泡利(Slater-Pauling)曲線
質量為m,電荷為e的電子的軌道運動和自旋運動如圖1-17所示。
圖1-17 質量為m,電荷為e的電子的軌道運動和自旋運動

由元素周期表上相互接近的元素組成的合金,其平均磁矩是外層電子數的函數。將3d過渡金屬二元合金的磁矩對每個原子平均電子數(e/a)作圖,得到的曲線稱為Slater-Pauling曲線(圖1-18)。
圖1-18 3d過渡金屬二元合金的Slater-Pauling曲線

3d過渡族金屬二元合金的磁矩對每個原子平均電子數(e/a)的作圖
鐵磁性元素Fe、Co、Ni為3d過渡元素的最后三個,其3d電子按洪特規則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排布,存在不成對電子,由此產生原子磁矩。以Fe-Co系統(圖中用黑點表示)為例,從Fe的2.12開始,隨著Co含量的增加,原子磁矩增加,成分正好為Fe70Co30時取最大值,大約為2.5μB (μB為玻爾磁子),而后下降。根據Slater-Pauling曲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迄今為止,由合金化所能達到的原子磁矩,最大值約為2.5μB;
(2)合金由元素周期表上相接近的元素組成時,其原子磁矩與合金元素無關,僅取決于平均電子數;
(3)當比Cr的電子數少(3d軌道電子數不足5)時,不會產生鐵磁性。
本節重點
(1)3d過渡金屬的磁性主要取決于軌道磁矩還是自旋磁矩?
(2)畫出斯拉特-泡利(Slater-Pauling)曲線,解釋所代表的意義。
(3)解釋在3d鐵磁性金屬中,Fe的磁性最強,Co次之,Ni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