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機制研究
- 易欣 邱慧
- 1760字
- 2020-05-07 16:26:30
1.2 研究意義
如前所述,軌道交通項目投資巨大、回收期長,完全依賴政府投資和運營的傳統“國有國營”模式,不但無法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而且往往導致財政負擔沉重。除了與生俱來的公益性,公共項目的壟斷性也極易引起市場失靈,后果便是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高成本、低效率,并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引發了各國在公共管理領域不斷進行制度創新。一方面,軌道交通項目服務于公眾交通需求,且對城市經濟與環境影響巨大,具有突出的公共屬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收費運營,企業化運作的可經營性特征,它屬于典型的準公共項目。公私合作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簡稱PPP)是一種公共項目管理創新,它通過公私優勢互補、風險共擔使參與雙方實現“共贏”,也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種軌道交通項目供給的新模式。
2005年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便已明確要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范招投標行為,支持非公有資本積極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運營。2010年國務院出臺了鼓勵民間投資進入,包括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領域的實施細則。2014年國務院又推出了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80個示范項目,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同年,財政部的財金76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應加強項目類型、采購程序和項目監管等方面的工作。這些政策表明,各種社會資本(以下簡稱私營部門)參與軌道交通項目的制度環境已透明,大門已敞開。
因此,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參與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可以利用各自資源,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構建長期互惠的合作機制實現共贏。在雙方合作過程中,公共部門不但減輕了投資壓力,而且借助于私營部門的技術創新和服務水平,提高了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項目的運營效率,更好地提供公共出行服務;私營部門則可充分利用閑置資金和自身的技術管理優勢,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潤,并由此與公共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得更多的類似項目機會。通過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間長期的合作博弈,最終可以演化為互利的長期伙伴關系。表面上看,參與各方似乎都無法實現自身利益的理想最大化,但實際上合作所帶來的總收益卻往往比任何一方“單打獨斗”都更高,這也就實現了福利經濟學中所謂的社會效益帕雷托改進,也更加符合軌道交通項目的公益屬性。從工程實踐上看,采用PPP模式的北京地鐵4號線后評價數據,如表1-2及圖1-1、圖1-2所示,結果顯示其不但服務水平明顯優于采用傳統模式的其他可比線路,而且經濟指標上也同樣更加出色:4號線的每車千米成本與每人次成本均低于5號線,其中每車千米成本相差13.84%,每人次成本相差2.89%[4]。

圖1-1 2010年度日客運強度

圖1-2 2010年度無故障列車周轉率
表1-2 北京地鐵4號線實際運營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

綜上所述,大力發展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如果想“完美”地達成PPP模式的設計初衷,那么關鍵就落在了PPP的3個“P”字上面。不同于傳統的政府主導投資軌道交通項目,項目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公共部門這個“P”的合理定位,還取決于民營資本這個“P”的合作意愿,而最核心的當屬第3個“P”合作伙伴關系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本書的研究內容將主要圍繞著PPP的這3個“P”字,以分析軌道交通項目特點和PPP的本質為基礎,基于治理的視角系統研究PPP軌道交通項目,并對這種合作績效進行有效評價,以期公私雙方通過有效合作形成真正伙伴關系,促進PPP軌道交通項目成功。根據這些研究內容,本書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①從理論上完善了以項目治理為研究范式的PPP軌道交通項目研究思路,也為國內外學者在面對類似于軌道交通建設的各類PPP項目時,提供了一個可供解決問題的研究途徑和參考方法。
②構建了一個基于治理視角的PPP軌道交通項目研究完整框架,通過全面的項目內外部治理機制設計,為政府在軌道交通領域的科學決策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
③通過項目內外部治理機制的系統研究,能夠更好地避免公私雙方互不信任、兩敗俱傷的現象出現。強化PPP既能解決公共資金不足,又能提高項目資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對促進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④為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在PPP軌道交通項目的責權利和風險的分配或分擔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特許協議”等各種制度和規則的規范和落實,對公私雙方在PPP軌道交通項目特許協議談判過程中的實際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