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研究的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生態文明

文明(civilization)是一個古老而內涵豐富的詞匯,《易經》中的《易·乾·文言》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記載,唐朝經學家孔穎達的解釋為:“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在現代漢語中,人們將“文明”的概念一般理解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并與文化一詞同義?!掇o?!穼ξ拿鞯慕忉尀椤蔼q言文化,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明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物質連續性是其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因此,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程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連續發展。這種連續性決定了人類文明史的發展歷經了石器時代的原始文明、鐵器時代的農業文明和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文明。

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人類社會在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即將邁入的嶄新文明形態。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理論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與升華?!鄙鷳B文明內涵廣泛。從廣義角度講,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工業文明而言更高一級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史的一次重大飛躍。從狹義角度講,生態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第四種文明形態,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認識高度的進一步提升基礎之上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無論從廣義角度還是從狹義角度對生態文明內涵進行界定,均要求人類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事實已經證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社會不可能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物質財富。人類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的最終結果就是自然資源的快速枯竭和生態環境的徹底破壞??梢?,生態文明是人類對于工業文明長期以來無限制地開采自然資源和無休止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文化理念、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革新與進步。生態文明并不是要求人們單純放棄對于美好物質生活的追求,重拾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求人們將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其可承受的范圍內,摒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建立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1.2 低碳經濟

2003年2月,英國布萊爾政府發表白皮書《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從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提出“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概念,要求英國政府制定長期的能源戰略計劃和時間表,旨在以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新能源技術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支點,確保英國經濟安全并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布萊爾認為這份白皮書具有里程碑意義,在白皮書的引言中他坦言英國經濟面臨著能源短缺的挑戰和氣候惡化的影響,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到2050年英國將在1990年的基數上減少60%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并號召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減排合作。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的《低碳經濟法案》和2009年9月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從降低石油依存度、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減排溫室氣體的角度確立了美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至此,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的概念和內涵的界定上基本形成了清晰輪廓,即在降低化石能源依存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新能源技術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前提下進行的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理念。

國內外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低碳經濟概念進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英國環境學者魯賓斯德(2009)提出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從提高技術創新的角度,通過構建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推動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即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發展模式。周生賢(2010)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大進步。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自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以來,其內涵被不斷豐富與發展,雖然不同學者給出的概念界定的角度和表述略存差異,但其核心內涵基本一致。廣義上講,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經濟形態的總稱。狹義上講,低碳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生活觀念的轉變,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實現社會經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能效發展,是生態環境保護觀點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統一的經濟發展模式。

2.1.3 環保產業

本書所稱環保產業是環境保護產業(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EPI)的簡稱,這一稱謂在我國得到普遍認可。外文文獻對這一產業的稱謂存在差異,但所指內容大同小異,有些文獻稱之為environmental industry,一般可譯作環境產業,有些文獻又稱之為ecoindustry,可譯作生態產業,有些文獻以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稱之,通常譯為環境產品與服務產業。本書認為造成這一細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國家在發展本國環保產業時的側重點略有不同,也就是對環保產業的概念和內涵界定不同。綜合國內外有關文獻研究可以看到,環保產業的概念和內涵存在狹義界定和廣義界定的區別。

(1)狹義的概念

國際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OECD,2005)對環保產業的狹義定義為,“環保產業是在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設備與服務的產業部門?!痹摱x受到國際普遍認可,它同時揭示了環保產業的核心內涵是對污染進行防治的產業部門。在我國,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于1999年在《關于做好環保產業發展工作的通知》中對我國環保產業給出的定義為,“環保產業是以防止污染、改善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該定義可以理解為狹義的環保產業定義。環保產業是通過對環境污染進行末端治理的產業部門,這一部門是以通過對污染的防治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的。這一定義同時表明了狹義環保產業內涵界定的三個方面:一是環保設備和環保產品的生產與經營;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聲控制設備、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環保監測分析儀器、環保藥劑等的生產經營;二是資源綜合利用,一般指利用廢棄資源回收的各種產品,主要包括廢渣綜合利用、廢液(水)綜合利用、廢氣綜合利用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三是環境服務,泛指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種服務。

(2)廣義的概念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環保產業的廣義定義為“環保產業既包括能在測量、阻止、限制及克服環境破壞方面生產與提供有關產品與服務的企業,也包括能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潔凈技術和產品?!蔽覈鴮Νh保產業的廣義概念界定為,“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是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主要內涵包括環保產品生產、環保服務、潔凈產品生產、廢物處理與循環利用、環境友好產品。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環保產業是為環境保護提供主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的新興產業,并與其他產業部門相互滲透,互相交叉,是一種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產業部門。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產業發展期,雖然目前總體規模相對還很小,但是發展速度之快出人意料,產業的邊界和內涵被不斷延伸和豐富,產業重心已經由核心環保產業向外延展,已經開始由僅局限于末端治理向全過程防控的方向發展。本書的研究基于我國環保產業廣義概念和內涵界定展開。

2.1.4 發展機制

“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掇o?!穼C制給出的解釋為“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生物學和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生物學和醫學在研究一種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縮)時,常說分析它的機制,這就是說要了解它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生物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聯系。闡明一種生物功能的機制,意味著對它的認識從現象的描述進入到本質的說明?!卑褭C制的本義引申到不同的領域,就產生了不同的機制。如引申到生物領域,就產生了生物機制;引申到社會領域,就產生了社會機制。產業經濟學將“機制”一詞引入產業發展的研究領域,用“發展機制”一詞來表示產業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關系及其功能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發展機制本身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既可以泛指任何一種影響產業發展的要素,也可以概括為這些要素體系的總稱。徐波(2010)認為,產業經濟學視野里的環保產業發展機制是以產業主體利益機制為核心的機制體系。這一機制體系由投資、供給、需求和成本效益等激勵機制與制度,公眾監督,市場監管等約束機制構成。由此可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可以被界定為一種機制的構成體系。從此角度出發,本書從政府規制、市場運行機制、投融資機制和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等方面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體系進行構建和完善。為使概念一致,本書將這種發展機制構成體系統一稱為發展機制。

(1)政府規制

本書所指政府規制又可稱為政府管制、政府控制、政府調節,均來源于對英文“government regulation”不同含義和理解的翻譯。本書采用政府規制一詞,旨在突出政府在法制背景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依法治國精神。政府規制的概念比較寬泛,從國家強制力和法制的角度給出的定義也較多。如美國經濟史學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1996)認為規制是產業本身為了實現利益而設計的一種制度安排,是一種產業本身所需要的法規形式。日本學者金澤良雄(1980)認為政府規制是“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下,以矯正、改善市場機制內在問題為目的,政府干預和干涉經濟主體活動的行為?!蔽覈鴮W者余暉(1997)認為,“規制指政府的許多行政機構,以治理市場失靈為己任,以法律為根據,以大量法律、法規、規章、命令的頒布及裁決為手段,對微觀經濟主體不完全公正的市場交易行為進行的直接控制和干預。”盡管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對政府規制的定義、內涵和手段等方面開展研究,得出差異化的結論,但他們均毫無例外地認同政府規制就是國家強制力的運用和法制精神的具體體現,是防止市場失靈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證。因此,政府規制可以理解為政府通過強制力的運用直接干預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實現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目的的一種制度體系的運作機理。

環保產業的產生離不開政府規制的促進和引導。根據環境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可以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無外部約束和額外收益的情況下,環境污染者并不情愿為治理公共環境污染而主動承擔治理成本,這就容易造成“公地悲劇”。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手段就是政府的環境公共物品供給。政府的責任不僅是直接處理處置“公地”污染,更重要的是通過規制手段從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來限制環境污染者的污染行為,并鼓勵以治理環境污染為宗旨的環保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從污染源頭和治理防控手段兩個方面解決日益棘手的環境污染問題。除此之外,為解決因市場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市場失靈”和“市場低效”問題,政府會通過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出臺直接或間接干預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保障環境市場的有序競爭和健康發展,為環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所以說,政府規制對環保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政府對環保產業市場主體的干預程度,影響環保產業的政府規制可以分為直接規制和間接規制。直接規制指政府直接介入市場失靈的領域,依法對市場主體實施有效干預的規制行為,是一種事前干預規制,是狹義的政府規制。間接規制主要指政府出臺的反壟斷政策,通過司法手段對影響市場秩序和阻礙市場發展等壟斷因素進行干預和限制,從而間接干預市場主體的規制行為,是一種事后防范規制,是廣義的政府規制。我國環保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期,根據產業發展周期理論可知,這一時期的產業進入壁壘不高,競爭者數量較多,形成產業壟斷的因素較少,產業壟斷程度不強,因此本書重點研究狹義的政府規制,即直接規制。

(2)市場運行機制

市場的一般狹義理解是從事商品買賣的交易場所。廣義理解指為了商品交換而發生相互關系的一群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參考杰羅姆·麥卡錫(Jerome McCarthy)在1960年出版的《基礎營銷學》中給出的市場定義,市場可以抽象理解為為了滿足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而愿意支付的顧客及其消費活動的總和。無論以何種方式來理解和界定市場,市場的本質含義保持不變,即市場是通過供需雙方相互作用來確定商品交易價格和數量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在既定市場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下,市場內買賣雙方為了實現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目的而發生的相互運動過程就是市場運行。如果這種市場運行過程按照一定的機制進行和發展,這種機制就是市場運行機制。換言之,市場運行機制就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相互作用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趨勢”。

市場運行機制的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組成了市場運行整合機制,這些機制的充分有效運行是整個市場運行機制運行的充分必要條件。具體來看:供求機制是商品的市場供給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趨于供求平衡的客觀必然性,是市場運行機制的條件機制;價格機制是商品價格的形成和變化機制,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動力機制;競爭機制是商品經濟各主體之間為爭奪有利的生產和交換條件而發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排斥作用的客觀必然規律,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形式機制。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是實現環保產業市場化的必要條件。環保產業走市場化發展道路不僅有利于環保產業自身發展,也有利于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效率。環保產業市場運行機制的根本動力是市場中交易雙方追求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在這一動力的驅動下,市場運行機制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綜合作用,自發調節環境市場。環保企業在市場自發調節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與競爭,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主動調整市場行為、降低生產成本、擴寬投融資渠道、提升技術優勢、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增加市場績效水平。市場對環保企業的這種“錘煉”有利于企業本身的成長壯大,進而促進環保產業的整體技術進步和提升環境治理的能力與效率,這是市場運行機制對環保產業市場化的最大貢獻。

(3)投融資機制

從概念上區分,投融資包括投資和融資兩種經濟行為。投資指政府或企業為實現某一目標而預先投入資本(貨幣或實物)的經濟行為。融資指政府或企業籌集資本(貨幣或實物)的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中,投資行為是為實現投資收益和增加財富而利用資本的方式,融資行為是為投資籌集資本的方式,因此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通過對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分析,投融資概念可以一般理解為:政府或企業通過融資行為籌集社會閑散資金,并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加以利用,來實現投入產出最大化和增加財富的目的。如果將機制的概念與投融資概念加以融合,可以合理地推導出投融資機制的概念,即政府或企業為實現某一目標,通過融資行為和投資行為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實現籌集資本和利用資本,并獲取投資收益和增加財富的目的。

環保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投融資機制的有效運作來籌集產業發展資金。環保產業又是一個十足的“燒錢”產業,發展環保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研發投入和設備、藥劑生產投入,這需要消耗大量資金。另外,環境污染的反復性和長期性也要求環保產業必須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不間斷地治理環境污染。因此,完善的投融資機制對于環保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本書所指的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與傳統投融資機制的不同之處在于引入了“外部不經濟內部化”和“污染者付費”兩個原則,具體表現在排污費制度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另外,BOT和PPP等投融資方式的引進也進一步擴寬了政府和企業的投融資渠道,解決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資金不足等現實問題。

(4)企業技術創新機制

創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現代創新理論的奠基人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以獲取超額利潤。之后,很多學者在研究熊彼特創新概念的基礎上,給出了比較清晰和明確的技術創新定義。綜合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對這一定義的一般理解:技術創新是一個從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工藝的設想、設計到最終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完整過程。這里應該注意兩點:其一,技術創新不同于發明,技術創新是以實現商業化為目的的;其二,技術創新包括創新和改良兩個部分,因為改良也可以形成對產品、服務和工藝的差異化目的。實施技術創新行動的主體自然是企業本身,從而可以引申出企業技術創新的概念。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通過人才、資金、技術等技術研發資源的投入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產品和服務的過程。而保證這一過程順利進行的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換言之,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就是指企業的技術成果開發和商業化過程中相關影響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或相互作用。

環保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有效支撐,這是環境科學本身的跨學科屬性所決定的。例如,對大氣、水體的環境質量動態監測需要遙感科學、分析化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的支持;環境污染治理和修復也涉及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眾多學科內容。如果涉及危險廢棄物的處置處理則會更加復雜棘手,技術難度更高。環保產業為生產滿足解決復雜環境污染所需的產品、設備和藥劑必然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此外,環保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水平也是其能否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前提條件。因此說,環保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對環保企業自身的發展,環保產業整體的發展及環境保護效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方城县| 博兴县| 明溪县| 桐乡市| 富平县| 勃利县| 双柏县| 图们市| 莫力| 沙洋县| 莲花县| 禄劝| 漳平市| 山丹县| 城步| 夏邑县| 陵水| 米脂县| 凤城市| 剑川县| 墨竹工卡县| 海伦市| 巴马| 米泉市| 旺苍县| 凭祥市| 同德县| 本溪市| 玛曲县| 余庆县| 万州区| 信宜市| 夏邑县| 博客| 嘉兴市| 梅河口市| 丰原市| 綦江县| 禄劝|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