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背景下中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研究
- 岳文飛 陳曦等編著
- 846字
- 2020-05-06 15:31:28
1.5 創新與不足
1.5.1 主要創新點
(1)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創新
為更加全面系統地得出有針對性的結論,本書綜合運用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重建開展多維視角的全方位探討。研究方法在遵循現代經濟學研究的理論范式基礎上,融合實證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方法,達到多學科“集團會戰”的優勢,實現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創新。
(2)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受環保產業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不完善等因素制約,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評估往往不能反映出客觀現實。本書在借鑒相關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改進和完善了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置和選取6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并構建數學評價模型,通過數據演算得出結論,增強評價結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的水平。
(3)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完善與創新
事實證明,要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和有序發展,僅孤立運用單一發展機制或部分機制根本無法實現,無法有效治理環境污染,更不能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的。通過本書的研究,力求建立涵蓋政府規制、市場運行機制、投融資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全新的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為我國環保產業走向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發展道路提供機制保障。
1.5.2 存在的不足
研究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是一項既抽象又復雜的任務,而且涉及多學科、多領域,限于作者涉獵學科范圍、資料搜集程度和理論研究能力的限制,難免導致研究上的不足。同時,本研究旨在建立包括政府規制、市場運行機制、投融資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在內的全新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和構建完善的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由于這方面的研究缺少實際數據驗證,且相關理論基礎處于探討階段,導致構建的發展機制和發展機制運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缺乏基礎性的數據支持,降低了這兩種體系構建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應用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